我十幾年前登上了黃山.
印象依稀模糊了.坐火車到合肥,然后大巴到黃山縣(市)就用了七八個小時.道路并不崎嶇,路旁就是美麗的稻田和魚塘。和旅伴一起去的路上,見到綿薄細雨,見到吹面柳風。安徽是柔和的。柔和像臭鱖魚和發酵豆腐,就連辣椒也是那樣柔和細膩,仔細嚼嚼才能嚼出少許的甜和中等的辣.
吃了一頓晚餐后,夜宿在黃山腳下的農家樂附近.那是個并不暖和的冬天,長款羽絨服和暖寶寶自然是旅途的必備.山腳下的小村莊商店令人滿足需求。登山必備的壓縮餅干,方便面,軍大衣,礦泉水,一次性雨披當然早已準備妥帖。各被標上價格,壓縮餅干15元,礦泉水3元,軍大衣150元。游客們各取所需。
和旅伴一起,懵懵懂懂地就登上了入口。抬頭望去,冬霧之下,確實繚繞。老話說得好:“看完黃山不看岳.”在拜訪黃山的時候,我并未去過泰山,嵩山,華山,衡山和恒山。第一次拜訪江淮一帶的知名山峰,就是黃山了。我感到何其幸運。
穿上羽絨服,就爬上南大門的入口,筆直的是玉屏索道。這索道大約七十度上下,坐上索道不久。立即有氣勢磅薄之感。“那可不是一般的公園索道啊!”我愚蠢地在內心贊嘆。由于是冬天上行,導游小姐特別提醒一定要看好腳下,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嚴格避免跌落。奇石嶙峋,接下去就可能是萬丈深淵,就怕踩空了。
到了迎客松,有時間自由地拍照。有的老年朋友旅伴已然開始氣喘。說到迎客松馬上當想起周恩來總理和人民大會堂。對,就是那顆偉岸而亮麗的松樹,斜插巖石而出。
從迎客松到蓮花峰,是大約一小時步履不停的步行。大多數時間用在了拾級而上,屏氣下行或者如何調整呼吸以便膝蓋不受損的方面。有時你能見到辦了黃山年卡的老年人,八十多歲依然矍鑠,卻也不免為他們擔憂。因為黃山確實太大了,令人想起“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南北朝酈道元所作的《三峽》,當然了三峽工程位于HUB省境內,但同一緯度的山石和水流霧花令人感受到類似的景象和氣息。
蓮花峰的上下及其酸爽。即使現代的水泥磚石階梯早已寬大過古代的青石,你依然需要手腳并用,在轉折處體會到上下的艱險和大自然深刻的扭轉力.
當蓮花峰在眼前的時候,我們不由地犯怵,體會著這1864.4m的被一月的雪覆蓋了大半個峰頭的山峰艱險。果不其然,蓮花峰當年宣告關閉。我們并未挑戰蓮花峰的艱險和冰冷。那百步云梯斜掛在蓮花峰之上,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松弛。然而這斜掛的感覺只是遠觀,蓮花峰可不是那么輕易被挑戰和征服的。
但我當然去了天都峰。當年的第二峰同樣知名,例如《登天都峰》入選小學教材。便是那天都峰了。
黃山的佛性和禪意值得探討,怪石,云海,溫泉,徽菜幾大元素已經讓人心神愉悅,高緯自在。正是東方莎士比亞明代湯顯祖先生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派文化的真實描繪.簡單考據了一下,《桃花扇》并不實際發生在安徽,而是江蘇泰州,但仍然,徽派建筑藝術的重要特征,已在黃山市黃山腳下的建筑群中,平底白墻高斜屋檐的典型特點中體現。
蓮花峰最高,天都峰最險。西線的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悉數在此。百步云梯一線天相當費腿。到了光明頂,算是登頂了。
在光明頂附近的觀景臺做一個長長的休息,可以住在山上,附近似乎有個“黃山大酒店”為仔細爬山的步行者提供一定的住宿。光明頂有大量住宿游客,其后向北一轉,則來到飛來石。但是,著名的王安石《登飛來峰》指的是杭州的靈隱寺飛來峰,和黃山飛來石屬于不同的范圍。
猴子觀海,夢筆生花,始信峰石筍峰也是必去的經典景點。步入其中,感受中國頂級山景帶來的全景結構,便完全知道panorama的深刻含義。
云霧如玉帶一般纏繞其中,是黃山的另一些引人入勝的特點,當前的3D建模,VDBVirtualDisplayedBody?還是什么函數建模已經能夠實現這種隨機體積的電子化處理。但當真的漫步云海時,那微微濕涼的撲面而來的霧氣,差點跌倒前方就是萬丈深淵讓你后背發涼的險境以及太陽出來那棉花糖般的云朵頃刻間化為風和消散的mist令人非常震撼和感到有趣。黃山的云霧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