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節已經用如此多的篇幅描述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但是還不夠。關于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藝術家),需要更多篇幅聊聊筆者的敬仰之情。
即使是這樣的現代文學巨擘,仍然能聽到一些批評的聲音,例如“魯迅的局限性”、“他只會罵人”等等。其實不然。
筆者是幼年時期在家里老人的書架上從《藥》、《傷逝》兩部開始系統性了解魯迅先生的作品。《藥》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作品在結構安排上,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雙線交織,構思精巧;在人物刻畫上,善于運用白描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動,技巧高超。
除去對于中心思想一類的提煉性總結,我們可以從這部小說的許多細節發現。這部小說真實地再現了1920-193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孝道和親情、革命和斗爭、在魯迅先生的敘寫中以小見大,情節多線流傳,實為小說中的高超制作。
文中許多對話也反映了當時民眾的一些語言特點,例如直白而祈使的父母(老栓對小栓)、夫妻之間的對話(老栓對華大媽)以及鄰居好心人(例如康大叔)的極富中華生活氣息的語言類型。
文中后半段,革命黨人夏瑜的母親祭掃墓地時的場景尤為動人:
“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見一只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便接著說,“我知道了。——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這里,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這短短一段話非常詳盡地摹寫了夏瑜的家人的思想狀態和行為模式。魯迅先生對國民性的深入理解,甚至將寫未寫的生物常識(鳥類受人打擾便飛走了)和就義革命黨人母親的認知摹寫,讓這篇短篇小說成為眾人必讀的經典。
由于《藥》已經入選普通高中語文教材,情節一般公眾已經完全了解,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分析。第二部希望說到的是《傷逝》。這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愛情故事。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于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但筆者對于涓生獨白方式寫就的本部小說的理解卻多于愛情喜劇轉悲劇的起承轉合。本文從一名文藝男青年的角度描繪了涓生自己對于子君到來時看見她柔和新鮮容顏和場景的興奮,關于雪花膏、鼻尖等場景。同時也寫就了這名男士對于周遭其他親友看待自己戀情的相容,合適和朋友圈的壓抑、封建思想和眾人人性的不能統一,以及很多中式農耕文化中婚姻戀愛經典情節的再現和思考,例如做飯、寫信、五四式新青年關于愛情理想的創造、官太太和子君最終走向的不同、父母關系(兒女的債主)等等。其中有一些情節很有意思,例如:
“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雖然因為驕傲,向來不與世交來往,遷居以后,也疏遠了所有舊識的人,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得很。現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便是放掉阿隨,也何嘗不如此。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
我揀了一個機會,將這些道理暗示她;她領會似的點頭。然而看她后來的情形,她是沒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漸被這些草稿填滿了,常覺得難于呼吸。我在苦惱中常常想,說真實自然須有極大的勇氣的;假如沒有這勇氣,而茍安于虛偽,那也便是不能開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獨不是這個,連這人也未嘗有!”
“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
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幸而是早晨,時間正多,我可以說我的真實。我們的新的道路的開辟,便在這一遭。”
顯然按照本文文字的走勢,子君逝去了。難逃《氓》“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類似形勢。
這篇小說對于人性幽微的描寫非常精準。作為女性筆者,雖然單看這一部小說,仍然退卻不了男性凝視女性的窠臼,但由于泛讀其他魯迅先生的作品,對其對新文化運動中女性主義和女性尊重的重視感到十分鮮見并敬佩。就個人解讀而言,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通透,他是一個真正活明白,并且會以一種道和合適的行為方式修煉自己了的人。
以上是筆者幼年時期大約是10-12歲首次接觸魯迅先生作品時閱讀的兩部,從這兒,一名男性作者成功地打開了筆者的心扉。此后筆者又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其他關于革命、關于戰爭、關于生命的作品。但這兩部作品無以復加地使得筆者從此對魯迅先生本人產生了巨大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參考朱安女士和許廣平女士的生平考,本人對魯迅先生的文筆和人物狀態不得不抱有個人化的巨大的贊頌和敬仰。
笑話稱:“看男作家的作品就像吃一席滿漢全席,但他又把你放在了廚房。”然而魯迅先生的作品幽微細膩地塑造了生命中多個莊嚴和具有社會角色、不同土壤特性的女性角色,或者悲劇、或者平實、或者激進而事業、或者傳統而智慧。魯迅先生對女性人物精神的飽滿塑造,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