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33年。日軍已經占領東北,正在向華北進犯。不顧民族危亡的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不管日軍,開始圍剿紅軍。“9月25日,完成“圍剿”準備的北路軍,以3個師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發起進攻。東方軍奉命由FJ省將樂、順昌北上,擬首先消滅進逼黎川之國民黨軍,進而與敵在撫河會戰。28日國民黨軍占領黎川。中革軍委為恢復黎川,再令東方軍以一部阻止黎川國民黨軍南進,主力進攻硝石、資溪橋、黎川;令中央軍由永豐、樂安地區東移,攻擊和牽制南城、南豐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以保障東方軍收復黎川。”
“10月6日,東方軍在向硝石前進途中,于洵口、飛鳶與由黎川前出偵察之國民黨軍3個團遭遇,將其大部殲滅后,于9日進攻硝石。國民黨軍依托堅固堡壘據守,東方軍攻堅數日不克,傷亡嚴重。中央軍主力阻止南城援軍也未達目的。13日,“圍剿”軍4個師進抵硝石,東方軍被迫撤出戰斗。17日,蔣介石命令“圍剿”軍繼續構筑綿密的碉堡封鎖線,穩扎穩打,逐步推進。18日,駐南城4個師由硝石進到潭頭市,其先頭和黎川之3個師又1個旅進占資溪橋。在此情況下,中革軍委仍令紅一方面軍主力插入國民黨軍堡壘密集地區實施強攻。22日,紅軍以3個師攻擊資溪橋和潭頭市,主力集結于石峽、洵口、湖坊地區,準備突擊被牽動之敵。國民黨軍據碉堅守,紅軍連攻4天未克。
28日,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7、紅9軍團。此后,中革軍委又令紅7軍團深入撫州附近地區活動,企圖調動金溪及南城、南豐之國民黨軍。11月11日,紅7軍團向滸灣進攻時,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縣城、瑯琚和滸灣出擊之國民黨軍的夾擊。紅3軍團馳援,在八角亭東南受阻。12日向敵陣地攻擊,遭受重大傷亡,被迫撤出戰斗。紅7軍團也在陣地被突破后撤退。紅軍中央軍主力于15日奉命由薦源橋至棠陰的國民黨軍堡壘線間隙北出作戰。17~19日在云蓋山、大雄關與“圍剿”軍5個師激戰,傷亡嚴重,被迫向蘇區內轉移。至此,紅軍雖經近2個月浴血苦戰,卻未能御敵于蘇區之外,反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完全陷于被動地位。紅軍在北線進攻受挫后,中共臨時中央轉而采取消極防御的戰略,要求紅軍處處設防,節節抵御,以制止國民黨軍的“圍剿”。
此時,駐FJ省的國民黨軍第19路軍于11月20日發動了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慌忙從北路軍中抽調11個師前往鎮壓。毛澤東提議,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紅軍主力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縱橫馳騁于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略防御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而中共臨時中央拒絕毛澤東的正確建議,堅持關門主義,沒有和第19路軍結成統一戰線,聯合反對蔣介石,將紅軍主力從東線調到西線永豐地區,進攻國民黨軍的堡壘陣地,從而使紅軍喪失了打破“圍剿”的良機。12月11日,蔣介石為保障其進攻第19路軍的翼側安全,以第8縱隊3個師從黎川向團村、東山、德勝關推進。
12日,該縱隊2個師向團村附近紅5軍團陣地發起攻擊。紅一方面軍急調紅3軍團、紅3、紅34師,從東、西兩個方向反擊。但因兵力不集中,僅擊潰其一部,未能大量殲敵。蔣介石在鎮壓了福建事變以后,即將入閩部隊改編為東路軍,協同北路軍、南路軍,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主力從東、北兩個主要方向采取堡壘攻勢,向廣昌方向進攻,其第3路軍主力向建寧推進,第6路軍2個縱隊從永豐向沙溪、龍岡推進。在國民黨軍新的進攻面前,中共臨時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紅軍(1934年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處處設防,廣筑碉堡,以陣地防御結合“短促突擊”頂住敵人的進攻。從1月下旬開始,紅軍全線開展陣地防御戰。在贛東方向,國民黨軍北路軍4個師奪取建寧,分兩路進攻黎川、建寧間要點橫村和樟村,突破紅5軍團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紅9軍團和紅3軍團第4師抵御失利,被迫南撤。
2月9日,紅1、紅9軍團分別在樟村以西雞公山及熊家寨與國民黨軍各1個師激戰,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紅1、紅9軍團、紅3軍團第4師、紅5軍團分別在鳳翔峰、司令巖、蘆坑與國民黨軍3個師激戰,均未獲勝。25日開始,紅1軍團等部為保衛建寧,在建寧西北山岬嶂與國民黨軍激戰3天,擊潰其1個師。3月上中旬,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北路軍頻繁交戰,紅軍節節失利,損失嚴重,逐步向廣昌撤退。至此,北路軍完成了樂安至黎川的堡壘封鎖線,開始準備進攻廣昌。在閩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紅7軍團等部先后在沙縣、將樂、泰寧、歸化(今明溪)等地區與國民黨東路軍展開激戰,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寧、寧化一線。國民黨軍東路軍亦筑碉步步進逼,向建寧推進,并與北路軍第3路軍在閩贛邊界的德勝關會師。各路“圍剿”軍的合圍緊逼,迫使中央紅軍主力在廣昌、建寧等地與之決戰。4月上旬,國民黨軍北路軍和東路軍進到南豐縣的康都、西城橋至泰寧一線,并集中11個師分兩個縱隊沿盱江兩岸向廣昌進攻。中共中央在紅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減員很大的情況下,以紅1、紅3、紅9軍團及紅5軍團第13、第23師共9個師的兵力,采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正規戰”,以求阻止國民黨軍進占廣昌。10日開始,國民黨軍7個師又1個炮兵旅,在大批飛機的配合下,向廣昌交替攻擊。紅軍輾轉苦戰,難于應付。14日,甘竹失守。
19日,大羅山、延福嶂陣地丟失,紅軍反擊未能奏效。至下旬,紅軍被逼至廣昌城下。27日,國民黨軍向廣昌城發起總攻,紅軍拼力抵抗,并組織反擊,但未能阻止國民黨軍的連續攻擊。28日,紅軍退出廣昌。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國民黨軍東路軍加緊進逼建寧,相繼占領太陽嶂、將軍殿、弋口、挽舟嶺、江家店。16日,東路軍在北路軍和空軍配合下攻占建寧。南路軍于5月上旬占領筠門嶺要塞。6~7月間,紅軍在古龍岡以北地區進行了反擊作戰,均未能阻止國民黨軍的進攻。蘇區范圍逐漸縮小。蔣介石為了加緊對中央蘇區中心地區的“圍剿”,重新調整部署,于7月上旬開始全面進攻。此時,中革軍委以紅7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從JX省瑞金出發,經FJ省向閩浙皖贛邊挺進。但此舉亦未能牽動國民黨“圍剿”軍回援和減輕對中央蘇區的壓力。這時,中央蘇區的人力、物力都很匱乏,紅軍已失去了在內線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采取了6路分兵、全線抵御的方針,將紅軍主力分別配置在興國、古龍岡、頭陂、驛前、連城、筠門嶺等地區,繼續同國民黨軍拼消耗。
8月5日,北路軍9個師在空軍、炮兵的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發起攻擊。紅3軍團和紅5軍團第34師奉命在高虎腦、萬年亭到驛前約15千米縱深內,實施陣地防御。至月底,擊退國民黨軍多次集團沖擊,使其第89師喪失了戰斗力。但紅軍也傷亡嚴重,不得不放棄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8月底9月初,紅1、紅9軍團等部雖在溫坊(今文坊)地區伏擊、襲擊離開堡壘之國民黨軍,殲滅東路軍1個多旅,卻未能改變紅軍的被動局面。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雩都(今于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21日,中革軍委決定組建紅8軍團。10月上旬,北路軍和東路軍加緊對興國、古龍岡、石城、長汀的進攻,南路軍由筠門嶺向會昌推進,企圖迅速占領上述各地,進而占領寧都、雩都、瑞金,以實現圍殲紅軍的目的。這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決定退出中央蘇區。10月7日,中革軍委下令地方部隊接替各線防御任務,主力紅軍撤到瑞金、雩都、會昌地區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從瑞金出發,率領主力紅1、紅3、紅5、紅8、紅9軍團和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余人,開始向湘西實行戰略轉移。”
以上是這一年對第五次圍剿的詳細記載,傷亡慘烈,江西福建失守。紅軍開始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