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昭四年春,衛宅西廂
五更鼓剛過,衛媔便被檐角鐵馬聲驚醒。推開雕花窗欞,但見庭中積雨未消,倒映著灰蒙蒙的天色。一隊螞蟻正沿著潮濕的墻根遷徙,在青磚縫里排出個歪斜的“袁“字。
“姑娘。“阿月捧著盥洗用具進來,聲音壓得極低,“大姑娘天沒亮就去祠堂了,說是要給謝夫人抄經。“
銅盆里的水微微晃蕩,映出衛媔眼底的深思。她取過巾帕時,注意到邊緣繡著的青蓮紋樣已經泛黃——這是母親謝氏生前最愛的花樣。
“今日初幾了?“
“回姑娘,二月初一。“春桃突然想起什么,“對了,方才門房說,袁小姐遞了帖子來...“
衛媔描帕子的手頓了頓。水珠濺在案幾上,正巧落在一封拆開的信箋旁——那是昨夜從屋頂神秘人處收到的,只寫著“上巳將至“四字,筆跡卻莫名熟悉。
---
辰時三刻,潁川郡學
衛朝正在杏壇下與學子們辯經。小少年今日著了件竹青色深衣,發髻用銀絲絳束得一絲不茍,倒顯出幾分與年齡不符的老成。
“《論語》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搖頭晃腦地背誦著,忽然話鋒一轉,“不過學生以為,當效法商君'燔詩書而明法令'...“
“五弟此言差矣。“衛朔不知何時倚在了老槐樹下,手中折扇輕敲掌心,“《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若連書都沒有...“他故意拖長聲調,目光掃過廊下偷聽的郡學博士。
衛媔隱在回廊陰影處,注意到衛朝袖口沾著朱砂——與那日在糧倉所見如出一轍。更令人在意的是,他腰間突然多了一枚陌生的羊脂玉佩,雕工明顯是洛陽風格。
“三姐姐也來聽講學?“衛朝突然轉頭,笑得天真爛漫,“方才我們正說到《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衛媔指尖在袖中收緊了。這句話從十一歲的孩童口中說出,竟帶著幾分毛骨悚然。
---
未時,袁氏別院
袁若正在煮茶。素手分湯時,腕間金鑲玉鐲與建盞相擊,發出清越的聲響。見衛媔入內,她頭也不抬地道:“沅有芷兮澧有蘭。衛姑娘可知我為何獨愛此句?“
“袁小姐雅致。“衛媔不動聲色地坐下,“不過《九歌》這句,倒讓我想起另一篇——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茶勺突然停在半空。袁若抬眼,眸中閃過一絲異色:“看來衛姑娘已經見過那封信了。“
窗外細雨漸密,打在芭蕉葉上如珠落玉盤。衛媔輕輕摩挲著茶盞邊緣,忽然道:“袁小姐與先妣,是舊相識?“
“何止相識。“袁若突然冷笑,“當年謝夫人若不是為了...“話到此處戛然而止,她猛地掀開案幾暗格,“你且看看這個。“
暗格里躺著一方褪色的繡帕,上面歪歪扭扭繡著“芷若“二字——這稚拙的針腳,竟與衛嫻如出一轍!
---
酉時,衛宅廚房
衛妤正指揮婢女熬制羹湯,杏紅裙裾掃過灶臺,沾上了幾點灰燼。見衛媔進來,她故意提高聲量:“多放些茯苓!父親最喜這個味道。“
“四妹妹孝心可嘉。“衛媔瞥見灶臺邊角擺著個熟悉的瓷瓶“不過《神農本草經》有云:茯苓畏牡蠣。若與父親每日服的藥同用...“
衛妤臉色驟變,手中銀湯匙“當啷“掉進鍋里:“你...你胡說什么!“
“只是忽然想起《金匱要略》里的記載。“衛媔從袖中取出個小布包,“這是終南山的土茯苓,性味更平和些。“她將藥包放在灶臺邊,狀若無意地碰倒了那個瓷瓶——瓶口流出的液體竟將青磚蝕出幾個小坑!
廚娘們驚呼著后退,衛妤卻突然笑了:“三姐姐博學。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姐姐這般揣測妹妹,倒讓人心寒呢。“
---
子時,紫藤苑
衛媔對著燭火細看那方繡帕,突然發現“若“字上半部的“艸“頭,竟是用淡青色絲線補繡的——這分明是后來添上的筆畫!
窗外傳來極輕的腳步聲,這次卻停在廊下不再靠近。衛媔吹滅蠟燭,借著月光看見門縫下塞進一片竹簡。
簡上只有八個字:
“上巳浴蘭,莫臨曲水“
這句話讓她渾身發冷。這警告來得蹊蹺,更蹊蹺的是字跡——竟與母親謝氏的手書有七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