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共管馬六甲,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共同管理。
曼谷灣往南,便是馬來半島。KualaLumpur是吉隆坡。前面說過從泰國麗貝島到馬來西亞蘭卡威,再飛一小時便是首都吉隆坡。
馬來西亞許多潮州人。canteen里有白咖啡、肉骨茶、海南雞飯和蝦面。由于越來越接近赤道,天氣也越來越熱。
從馬六甲到新加坡,總有許多傳奇故事。馬來西亞的南洋文化中,檳城和馬六甲是不容錯過的旅行目的地。馬六甲位于馬來西亞半島西邊,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lián)邦州之一。追溯歷史,早期馬來西亞還是一個無名漁村,從中國唐代開始,馬六甲海峽就成為東西交通的重要孔道。鄭和七下西洋,五次注節(jié)于此,帶來了絲綢、茶葉、瓷器等產(chǎn)品和中國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讓馬六甲一躍成為繁榮的貿(mào)易中心。
馬六甲身處戰(zhàn)略要地,還曾是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馬六甲古城至今保存著不少傳統(tǒng)建筑,東西合璧,古色古香。古街曲折而狹窄,屋宇參差而多樣,中式民居鑲嵌精美瓷磚,瑞獅門扣,鑲龍嵌鳳,盡顯這座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圣地亞哥古城門和圣保羅教堂等古跡,是鐫刻在這座城市里的殖民印記。馬六甲古城里有峇峇之家(babahousemelaka),是華人與馬來人通婚所生的后代,男性是“峇峇”,女性是“娘惹”。酒店由幾間相連的老屋改造而成,歐式外觀中式內(nèi)里,空間設計融入了豐富的中式民居和峇峇娘惹的裝飾元素。荷蘭人的壓艙磚,塵封的水井、巨幅馬六甲舊生活壁畫等都值得細細品味。中西傳統(tǒng)美學交相呼應衍生出的南洋文化,在此顯現(xiàn)得淋漓極致。
大堂簡雅精致,客房干凈舒適,餐廳小巧溫馨,餐飲出品也極具娘惹風味。這峇峇之家也提供峇峇娘惹服裝,鮮椰汁水、鄭和研究院、古街古建令人印象深刻。
電視劇《少年黃飛鴻》說的是在廣東開武館的黃飛鴻。劇中有個片段:洋人哄騙同胞到英國打工,結(jié)果被販賣到了馬六甲。這里有從福建、廣東遷徙而來的華人,又因為長期被葡萄牙荷蘭英國輪番殖民。這里會館宗祠寺廟教堂清真寺輪番出現(xiàn)。歷史的痕跡還有忠義、玉樹、穎川、江夏。許多人到三寶山掃墓,人來人往,興盛又衰敗,老人們尋根至此,祖籍在潮汕,百年前遷徙到馬六甲,后來又移居到馬來其他地方。明清時期遷徙來的華人,似乎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特別是儒家入世思想根深蒂固,講忠義和惠人惠己以及安天下。但到了1950年代,亞非拉獨立運動風起云涌,人們便更關注現(xiàn)實的祖國而不是血脈聯(lián)絡。南洋只是華人的南洋,而現(xiàn)實中的這里,是馬六甲。小吃很像潮汕閩南,醬汁濃郁,但也許是因為天氣太熱,菜都偏咸以便補充鹽分。
19世紀的中國,內(nèi)亂饑荒,大量貧苦農(nóng)民從廣東福建去南洋做勞工。許多被誘騙販賣,成為契約勞工,也叫豬仔。華人大量移居南洋后,無論是豬仔華工,小商販,或是富甲一方的大華商,也只顧家族利益、同鄉(xiāng)情誼,并沒有抱團發(fā)展,在政治上爭取華人的集體利益,因此是后續(xù)各地排華慘案的禍根之一。
從菲律賓馬尼拉,到印尼雅加達,近幾個世紀以來,南洋華人不斷遭受著排擠和殺戮。明清皇帝實行嚴格的禁海政策,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大規(guī)模屠殺華人后,給康熙皇帝寫了一封道歉信。康熙皇帝卻說:“海外華人,久居番地,自棄祖宗墳塚,與盜賊無疑。”在帝國道德倫理的長久歷史中,南洋華人是背棄傳統(tǒng)教化的叛民。
民國成立后,各地華文教育復興,南洋華人開始重視對子女的華文教育,讀書不光是為了賺錢,也為了保住華人的身份認同。二戰(zhàn)爆發(fā),中國淪陷,南洋華人出錢出力,支持中國抗日,隨后東南亞淪陷,日本又南洋清掃支持抗日的華人。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東南亞各國面臨各地殖民統(tǒng)治的瓦解。1949年新中國成立,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又導致部分東南亞國家與新中國斷交,甚至引發(fā)排華浪潮。
以下是一首流行歌曲《如愿》“如愿:錢雷作曲/唐恬作詞/王菲演唱:你是遙遙的路,山野大霧里的燈,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你是明月清風,我是你照拂的夢,見與不見都一生與你相擁!而我將愛你所愛的人間,愿你所愿的笑顏,你的手我蹣跚在牽,請帶我去明天!如果說你曾苦過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這盛世每一天!你是歲月長河,星火燃起的天空,我是仰望者,就把你唱成歌!你是我之所來,也是我心之所歸,世間所有路都將與你相逢!而我將愛你所愛的人間,愿你所愿的笑顏,你的手我蹣跚在牽,請帶我去明天!如果說你曾苦過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這盛世每一天!山河無恙,煙火尋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孩子們啊,安睡夢鄉(xiāng),像你深愛的那樣!而我將夢你所夢的團圓,愿你所愿的永遠,走你所走的長路,這樣的愛你啊!我也將見你未見的世界,寫你未寫的詩篇,天邊的月,心中的念,你永在我身邊!與你相約,一生清澈,如你年輕的臉!”
對于大清帝國的子民來說,南洋華人著重商賈但開拓進取,是一種對帝國主義對抗的前沿陣地和血的精神力。那么華人大致分為幾波來到馬來西亞呢?
第一波是鄭和下西洋時期,一些隨行人員留在了馬六甲新加坡一帶,就是峇峇和娘惹,他們的語言基本上是閩南語和馬來語融合的育種,這個族群已經(jīng)不會中文。第二波在1860年一戰(zhàn)前夕,英國政府需要大量苦力開發(fā)馬來半島的資源,英法聯(lián)軍和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允許中國國民去海外謀生,其實就是把大量中國工人運往馬來西亞做苦力。當時清政府無力保護他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馬來西亞生存,這些華人大多數(shù)沒有文化,身居底層,非常可憐。第三波華人在民國時期,中國動蕩,許多人逃難來到南洋,建立了孫中山革命根據(jù)地,例如在長沙的黃花崗起義72烈士,有一半都是馬來西亞華人,他們沒有背景沒有文化,是社會底層,但非常努力。如今馬來西亞富豪榜前十名里,九個是華人。
馬來西亞公務員大多是馬來人,處理政治服務內(nèi)容,生意人都是華人,負責經(jīng)濟;體力勞動一般是印度人。華人在馬來西亞不是人口最多的,但在經(jīng)濟領域是隱形王者,高樓大廈、商場酒店,許多都是華人老板的。不過他們特別低調(diào),穿著普通說話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