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羅斯向南到XJ到青藏高原到印度到緬甸再到云南,是一條理論上的一路向南的地理直線。然而這條線由于海拔的高度或者種種地質條件不同的原因,一般人們不這么走。
如果走國境線,就會越過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再往西就是伊朗,然后是尼泊爾、印度、向東南到緬甸。
在西面,勤政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美麗莊嚴,不亂花錢,大興土木而擅長外交。這個德國普魯士的小公主嫁給彼得大帝后不滿自己的包辦婚姻,在1762年發動了政變。自己稱帝。“死亡是戰士的女朋友。”她說。
她邀請了眾多歐洲藝術家和思想家來到俄國,促進了俄羅斯文化的繁榮,使圣彼得堡成為歐洲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經濟上,她開展了解放農奴的嘗試和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外交上,她上展現了極高的手腕,與歐洲多個國家建立了聯盟,提升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葉卡捷琳娜大帝使俄羅斯帝國成為18世紀末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她以其文治武功和對啟蒙運動的推崇而聞名,她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之一。她的政策和改革為俄國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俄羅斯帝國的長遠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俄羅斯總統在1952年10月7日就出生在這樣血統的城市。說到文學,除了尼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6日或22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果戈里尼古萊·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亞諾夫斯基(英語:NikolaiVasilievichGogol-Anovskii,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死魂靈》。這大段已知屈辱的時間,清政府沒有工業化。愛新覺羅皇族在保持自己對清王朝的絕對控制力和快速工業化之間,選擇了前者。周期澎湃的狀況下,“一元化指令社會結構”的最大受益者愛新覺羅家族及其雇傭的官員,第一考慮的不是增加社會動力效率,而是“穩定”。作為皇帝皇族,愛新覺羅家族已經是這個體系下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反感一切不穩定因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品早已提到十月革命后俄羅斯工業化的主要進程。與其說我國一點也沒有工業化顯然是不公平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同時期,我國打了土豪、分了田地、煉了鋼鐵、研制了核武器。如果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大概對1900-1930年的歷史時期有些感觸,日俄戰爭,轟轟烈烈,我國的人民也是如此激動,例如一九一九,等等。
但如果退到果戈里時期,我國正在清朝嘉慶咸豐時期,太平天國,英法聯軍。這是中國人的感受。然而對于俄羅斯文學來說,果戈里誕生并在文壇上具有一席之地。出生在烏克蘭,居住在圣彼得堡,后來居住在意大利羅馬。
《欽差大臣》是筆者讀果戈里的第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俄國的某個小城市。這個城市在粗魯而貪污的市長和一群本身是歹徒而實際是笨蛋的官吏主宰下,變得腐敗不堪。當這群貪官污吏風聞首都已派出微服私巡的欽差大臣時,每個人都慌亂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當此時,突然聽到有一位叫赫列斯達可夫的人正投宿于城內唯一的旅館里,于是,他們就誤認這位外形不凡、而實際上因賭博、游蕩而辭官返鄉,途經此地的赫列斯達柯夫為欽差大臣了。市長大人立刻在家里開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且不斷賄賂這年青人。在市長等人的百般奉承之下,青年的心里升起一個邪惡的念頭,因此便向市長的女兒求婚。而市長則以為只要和他攀上了關系,就能打開在首都升官發財的門路,所以,欣然允諾了。然而,這名青年卻因擔心騙局被揭穿而匆忙逃走。當市長官邸里正處于熱鬧的高潮時,郵局局長手捧一封信走進來。那封信是青年寫給彼得堡的朋友的,他在信里大肆嘲笑那些把自己誤認為是欽差大臣的笨蛋,并為每一個官吏取了一個令人難堪的綽號。當市長與官吏們正為這件事而啞然失聲時,真正的欽差大臣來臨了。帷幕就在大家呆若木雞的情況中落下了。
這樣的諧謔內容當然不被俄羅斯皇帝喜歡,因此果戈里在1840年左右在意大利和羅馬居住了近9年,1850年代回到了莫斯科。1852年他在莫斯科逝世了。雖然作為作者,他一直抱怨政客,但俄羅斯政客并非什么也沒做。這一年,1852年,恩格斯為紐約的《每日論壇報》《New-YorkDailyTribune》寫作。恩格斯主要論述了俄羅斯帝國的無序擴張,希望反對這種擴張。1853年,沙俄克里米亞戰爭就在沙俄帝國與英法土意之間爆發,而且這場戰爭只比拿破侖侵俄晚了30年。歷史上,沙俄帝國曾在這場戰爭中慘敗,幾乎走向崩潰的邊緣,連沙皇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然而,有趣的是,從1812年拿破侖侵俄到1991年蘇聯解體,西方與俄羅斯每30年左右就會爆發一輪大規模沖突,這種沖突幾乎無法避免,無論雙方的意識形態如何變化。更為有趣的是,除了1941年的蘇德戰爭外,每次戰爭都會給俄羅斯帶來重大的損傷,使其元氣大傷,民窮財盡,甚至國家崩潰。這種現象似乎在提醒我們,戰爭對任何國家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俄羅斯也不例外。
2024年,俄烏戰爭又白熱化了……這一戰爭從2022年開始,已經持續2年。但這一次,先擴張的是NATO,2022年2月24日,因北約東擴及頓巴斯沖突,普京宣布開展“特別軍事行動”,計劃對烏克蘭進行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俄烏沖突正式爆發;行動之初,俄軍發起“閃電戰”,從烏克蘭的北、東北、東、東南、南部方向同時發起進攻,快速向基輔、哈爾科夫等城市推進,并控制戰略要地赫爾松;因烏軍抵抗,俄軍進攻受阻,3月底,俄軍從基輔地區撤軍;此后,經數月激戰,俄羅斯逐漸控制烏克蘭約20%領土;9月,烏軍成功發動哈爾科夫大反攻,俄烏雙方力量對比趨于均衡;同月,烏克蘭的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地舉行“入俄公投”,正式加入俄羅斯聯邦;11月,因后勤網絡遭到打擊,俄軍撤出赫爾松,沖突進入僵持階段。2023年6月,烏軍在多個方向發起反攻,但都遭到俄軍阻擊,沖突再次陷入僵局;10月,俄軍對烏克蘭東部的阿夫杰耶夫卡、馬林卡、巴赫穆特等地烏軍防線發動攻勢。2024年2月,俄軍完全控制阿夫杰耶夫卡。
俄烏沖突是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沖突發生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施加嚴厲的制裁,俄羅斯經濟遭受震蕩,但之后逐步展現出韌性;烏克蘭經濟則遭到嚴重破壞,國家預算近四分之一依賴西方援助。同時,沖突還對地區政治與安全、世界經濟復蘇、全球減貧、糧食和能源安全、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帶來嚴重負面沖擊。截至2024年底,沖突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