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記父母的婚姻之路??????
01
我的父親母親,是平凡普通之人,可他們的生活,卻承載了不少不平凡的內容,演繹出來許多不平凡的故事。也許,是因為時代的特別,不平凡事本就平凡?但以我狹隘短淺的目光,只能毫無它選地聚焦在與我的生命和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又朝夕相處的父母身上,高遠之外,則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打小就愛看小說、故事。在那些經濟條件極差,生活物資極度貧乏的年月,不知道浪費了家里多少燈油錢。幸虧我的父母都懷有著一顆不一般的寬容大度之心,才讓那朵小小的煤油燈花,如同一輪明亮的紅日,照亮了我無數個寂靜的漫漫長夜,讓那些白紙黑字化作我心中的五彩繽紛。當我在父母的羽翼下慢慢長大的時候,就越來越多地感覺到,我的父母,有太多不同于別人父母的地方,是天下最好的父母。對父母這種特殊的美好情感,大概是我們做兒女的一個共性吧,不然,怎么會有那么多歌頌父母的作品感動著我們?我覺得我的父母他們在生活的表現,比起我在書中看到的許多更動人,更出色,更讓人刻骨銘心。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想,等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讓父母的生活,在我筆下的素箋上再度流芳溢彩。
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卻一次又一次地情怯,不敢動筆,也有過下筆又擱下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文筆實在拙得到不了那個高度和深度,寫不出父母經歷的那些生活實際的深厚和崇高,那可遠不是堆砌一些見慣的溢美之辭,頌揚之語就可以勝任的,一定得有獨到的蹊徑才能到達。就我那點筆力,連這樣都力不從心,想想我能敢嗎?不然本來精彩的實際,卻像個虛設一樣,沒有人愿意分享,豈不遺憾?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半輩子的時間已似西山東逝的溪水,永無回頭之幸。拖延無休無止,卻又久久不能放下。也許冥冥之中注定了我的這個心愿,是要等待一個恰當的契機,不能讓我真誠的兒女之心,卻只能枉做無謂的用功,誘不來一個讀者的光臨。
感謝網絡,無論我的文字寫得何等糟糕,也不會讓它們只在我的稿子上發霉、沉睡而不見天日。甚至連題目都早在父母“鉆石婚”的時候就已經張揚過了以后,我也還是遲遲沒有兌現,總覺得什么都還沒有準備到位。不說要充分得下筆如有神,可以行云流水,洋洋灑灑;起碼也要心中有數,思路清晰,不至于東拉西扯,辭不達意。也不負父母雖然普通的人生,卻真不平凡的生活。動筆,首要問題就是以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來寫?小說、散文、傳記、回憶錄、還是長詩?什么都像可以,什么都又似乎不是最好。說到底不過就是被寫作能力低下這只攔路虎阻擋了,怕寫什么就不像什么。
在這樣的狀態下,也許我再準備五十年,也不過如此。就是一窖石子,都快要釀出酒來了,還不能開始,更待何時?再找借口,不如干脆放棄,想到放棄又實有不甘。更有利的是,現在我還有了自己的公眾號,和那些關注我的親愛的人們。只是,最終我還是只能選擇以最普通的文字,如實地記敘。如此又得到一個令我懊悔不已又如釋重負的認識,那就是父母的故事,本來就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斑斕。根本不需要多余的演繹和人為的裝扮。我需要努力的,是無限地保障真實。越真實,才會越彰顯特別的意義,才是最好的表達。至于體裁,就讓它糊涂著吧。只是肯定不是小說,免得生出虛構不實的錯覺。這樣說來,起碼早三十年就可以新鮮出爐了。
不過,三十年的歲月蹉跎,小苗也長成了參天的大樹,苦水也熬成了甘甜的蜜糖,人的感覺又怎能不變?過往的一切本如一壇封存的老酒,除了時間,添加不了任何東西;但卻又正是因為時間賦予它更多的美好——醇厚和濃香;讓回憶中的人,更是成長中的人,有了全新的品味和感觸。就如歌里唱的,幾十年來我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生活是越來越美,越來越甜。看父母一直走過來的日子和過過來的生活的視角,自然也不同往日,而且是有著令人喜悅和興奮的變化,不失為歪打正著,意外的收獲。
02
更實際地說,按照我兒時的心愿,一直想要描寫的主人公是母親。因為母親在生活中表現出的種種傳統美德總是令我感到驕傲和幸福。當時最淳樸的出發點,就是贊美母愛。父親,則因為脾氣急,不善言談又一臉威嚴,讓孩子們不敢親近,似乎又更襯托出母親的溫和寬厚帶給我們母愛的溫馨和善良品德的崇高,只能當主人公二號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幼稚的,狹隘的評判標準,開始拓寬和加深,特別是進入婚姻生活之后,所有來自家庭生活的認識,都水到渠成地超越了僅限于情感的膚淺的童年。開始明白,原來我的父親也和母親一樣,有著十分可貴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正如俗話說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如果說,母親身上的美德如大海里的海水,父親的人品便如盛裝海水的大海。雖然缺少海水的溫柔與豐富,但卻有海水需要依托的寬廣和深厚。有了大海的容納才會有海水的蕩漾。如果沒有父親的默契和配合,而是打擊和遏制,母親就是有再多的美德,又怎樣去順利和完美地施展與實現?父母用他們各有千秋的優秀品質,共同經營的如磐石般穩固如,如鉆石般堅韌和閃亮的婚姻家庭,才是母親那一身傳統美德的溫床。
細細想來,人的一生,無不在婚姻生活中行進。先是在父母的婚姻中,再是在自己的婚姻中,然后是在兒女的婚姻中。有婚姻才有家庭;有幸福的婚姻,才有幸福的家庭;有幸福的家庭,才有幸福的個人生活;而這一切,正是美好社會的基石。所以,站在婚姻家庭的角度去看去想,父母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人生旅程,更加精彩紛呈。
可不可以自夸地說,這些已經融進了自己對社會的思考,擁有了社會責任感。縱觀也好,橫看也罷,當代整個社會的婚姻狀態,都充滿了危機和變數。婚姻中的人們,總是強調自我的存在,張揚個性,很少有為婚姻中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付出而無怨無悔的。反而是有太多的計較。這大概是當代價值觀的改變帶來的結果。這是與我的父母大不一樣的地方。與他們相比,今天的婚姻如此脆弱,皆因我們對待婚姻的觀念和情感,都與他們相差太遠。
也就是在父母“鉆石婚”之際。望著父母一臉平和的笑容,想到六十年生活的不易。六十年婚姻卻風輕云淡,寧靜、穩固。像一面鏡子,照在我們面前,時常讓我深感自愧弗如。想不通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他們,沒有學校的培養,沒有書本的指導,是怎么做到把諸多的傳統美德,得心應手地運用于生活的?
我的父親,是一個沒有讀畢業的小學生,母親是文盲。他們的行為準則和生活理念,都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的自由傳承。
現代的我們所追求的所有生活的美好,無論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其實也無不包含其中;當然也包括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而我們卻猶如在浩大的集市中挑選自己心愛的東西,覺得好麻煩,好艱難。用了很多的方法去甄別、掂量、篩選。像猴子摘西瓜一樣,一路追求,一路丟棄,不知道最好的在哪里?如果找到了一些,還總會沾沾自喜,夸夸其談,感覺多么了不起,希望得到人們的贊美,社會的嘉獎。
我的父母沒有那么多的方式方法,他們就是按照社會公認的傳統道德來對待家庭和社會。盡心盡力而為。自覺是那樣的平凡普通,自然而然,沒有什么是崇高的理想和特別的追求。并且,他們也都有鮮明的個性,但并不需要壓抑,也有性格中的缺點,但都可以得到包容。
我的外甥女曾經和父親有過這樣的對話:
“外公,你和外婆吵過架嗎?”
父親回答:“從來沒有”。
“那您沒有生氣的時候嗎!”
父親:“當然有”。
“那怎么可以從來不吵?”
“忍的呀,你外婆不講道理哋”
“啊~真的?那您愛外婆嗎?”
父親:“嘿嘿……”
“外婆年輕時特漂亮吧?”
“你外婆年輕的時候,有一對長辮子”。
……
原來,母親在父親的心里最深的記憶,還是初戀時的樣子,那是比漂亮更實在的美;出乎意料的是,竟然還有“不講理”的一面。這擱在我年少的時候,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的;要是母親這樣說父親倒還可信一些。但現在的我,已經能夠以成人的思維去看待父母的婚姻生活和理解父親的這一說法。那不過是一個女人在她的男人面前才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生活態度——就是“她有一些任性”。一個甲子的相處,多么簡單的一個答案,而愛,是多么樸實的一個畫面。
母親曾經傳給我,而我始終不得要領的一個婚姻生活的秘訣:“當面教子,背后教夫”。簡單的幾個字或一句話,藏著深深的生活智慧。想想當母親運用這些秘訣的時候,在父親面前難免會有“不講理”的時候的吧?但卻又私密得連我們做兒女的都少有察覺,得有多么隱忍,多少克制,不能不說,再知書達禮的女性,也不過能做到如此吧?
父母就是這樣用他們的人生,對這些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道理做著最好的詮釋,也做著完全可行的實踐證明。
我在父母“鉆石婚”之際獻上的文字里有這樣的總結:“缺點活成了優點,普通活成了經典”,我自以為很貼切。
六十年,什么樣的記錄都難以保持啊!我是真的覺得太不易。以至于一個自己從未想到過,只是當時腦際一閃就認定的題目——《“鉆石”是怎樣煉成的》,不期而至;并且立馬心血來潮朋友圈揚言開筆。現在算不算來,都已花開花落又一年。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得愚公移山般地一點一點慢慢完成,也請賜予我關注的親親友友們,還同時賜予我等待的耐心。謝謝!
2017.12.05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