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離開家是我讀大學那年,我高考的志愿胡亂的填了好幾個,最后被外省的一個普通院校錄取了,接到錄取通知的時候,我和家里人的反應都是翻志愿書,查查它在哪個城市。我們省實行的是先填志愿后公布分數,就是說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其實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分數,屬于盲填,雖然事先會有一個估分的環節,但是大家都知道,所謂的估分不過基于自己有限的記憶,包括主觀題的部分也是以平均的概率來判斷,并不準確。我家里人也沒有對這方面比較有研究的人,他們讓我自己看著來。可能是看了太多故事書,我竟然相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話,就以自己坐井觀天的思路大膽的填了國內前十的幾所名校,結果可想而知,這就叫不知天高地厚,拿自己有前途當玩笑。
在被命運扒拉過后,我被這所外省的大學錄取了。開學去報道那天,我媽揣著一沓學費錢帶著我踏上去外省的火車。在上火車前,我媽帶我在車站附近的小飯館一人點了一屜小籠包,還非常奢侈的點了一份涼菜。說實話,那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下館子,很激動也很自豪。車站附近賣的包子并沒有我想像中那么好吃,還不如我媽包的香,我吃了一半剩下了,我媽不舍得浪費,臨走時還把剩下的那幾個難吃的包子都用袋子裝起來帶走了。我們坐的是一輛老式綠皮火車,兩人擠在硬座上迷迷糊糊坐了七八個小時。正值開學期間,火車上坐滿了人,有出去打工的,有去上學的,有回家探親的,也有穿的稍微講究點的女人,捂著鼻子嫌棄的瞅著這一車的人。車廂里很熱,也有股不太好聞的味道,像是各種各樣的汗臭味雜夾著吃東西的味道。對于坐火車我也感到十分新鮮,畢竟人生第一次坐火車,天真的以為這世界上只有這一種火車可以選擇。
第二車到達目的地后,我和我媽走出車站,陷入一片迷茫。車站外來來往往各種車,我倆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學校。如果坐出租車,那肯定就不會為此困擾,只需要告訴司機我們要去的學校名字,他肯定會送到那里,但是我媽勤儉節約這么多年,從來沒有打過車,她毅然選擇坐公交車,經過問了好幾個過路人才打聽清楚坐哪趟公交車可以直達學校。顛顛簸簸一個小時后,公交車在一個學校的大門處停下,我往里使勁瞅了半天,終于看到了學校的名字就刻在墻上。
這是一所古老的學校,校園很大。我和我媽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了學校報名處交費的地方,然后又七問八問的找到了分派的宿舍。宿舍里早已有好幾個同學和她們的爸媽家人一起在收拾床鋪。我媽給我鋪完床后,又去學校外面購買了一些臉盆和牙刷毛巾之類的東西,等到全部收拾完已經快到下午四五點了。我媽說她得去火車站買回去的票了,不然晚上還得住旅店。我望著我媽勿勿離去的背景,并沒有感到失落和孤獨,反而覺的從此自由了,終于可以盡興的過自己的人生了。
第三天我給家里打了個電話,想問問我媽回到家沒有。我爸接的電話,他說我媽正躺在炕上睡覺呢,坐了一天火車太乏了,我心想我媽真是上年紀了,體力太差了,區區七八小時的火車竟然累到要休息兩天的時間啊。直到隔了一個月后,才聽我媽說了,原來她當天回去的時候,在火車站買票買錯了,把她拉到另外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的車站窩了一宿,然后才等到又買了另一趟回車的火車,這一路上她都沒舍得給自己買頓飯吃,硬撐著回家了。聽著我媽訴說了這個經過,真是讓人心痛!看著有的舍友是開著私家車來學校,她們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千叮萬囑的樣子,更是襯托了我的凄涼,我想著我媽可能原本是抱著一顆自豪的心情來送我,在她的想像中,其它人也應該和我差不多,但是現實中看到別人家的父母穿金戴銀,說著標準的普通話,帶著輕蔑的語氣跟她聊上幾句,在她堅強的內心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同時她又對自己的孩子那種懦弱無助,沒見過世面的樣子很失望。一生要強的女人終究要敗給現實!
這讓我同時想到我姐去上大學那年,她也考在了外省,是我爸去送她去的。他倆同樣是坐著綠皮火車,坐了十幾個小時,在送我姐去學校的當天,我爸同樣也選擇當天就踏上回家的路。我爸更是個狠人,他給我姐交完學費后,竟然連買返程票的錢也沒給自己留,偷摸混上火車,在嘈亂的人群中,硬是一路站票回了家,為了躲避列車員的查票,他瘸著腿在各個車廂之間來來回回的走。對于我爸能干出這種行為,我是絕對相信,因為我曾經親眼見證過類似的做法。我曾經和我爸去縣城辦事,我爸不舍的花五塊錢打個三蹦子,拉著我一直走了很久的路最后終于走到那個地方,要知道我那會十幾歲還好在年輕有活力,而我爸拖著本來就不麻利的腿走那么久,最后還為自己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感到無比自豪,可能在他倆的世界里都固執的認為,省下的錢就像是掙下來的錢。
我們宿舍有八個人,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女孩也同樣穿著寒酸。我清楚的記的,入學報道那天,她居然還穿著農村家里手工縫制的那種黑布鞋,而且她居然沒人任何家人來送,只身一人就來了。從她身上,同樣可以看到那種底層出來的孩子,對這個陌生環境的局促不安,她說話磕磕巴巴,眼神有時候還會表現出躲躲閃閃的樣子,這讓我對她多少也有一絲憐憫,仿佛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的影子。這是對現狀的不自信,也是不敢承認的一種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