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這一天,村子里家家熱氣蒸騰,熱火朝天地制作東北人餐桌上最喜愛的美食——豆腐。
精心挑選過的黃豆,經過一夜的浸泡,已經吸飽了山泉水,伸開了腰,脹成了橢圓形。
一早,程林義和秀蘭一起出門,用扁擔挑著兩水桶的豆子送到豆腐房,請師傅用機器給打碎。
老師傅一邊看著機器打碎豆子,一邊大聲地說道:“你們倆口子,真是麻利,今天頭一份。再晚一會,咱們這院里該排隊了。”
秀蘭笑著說:“大爺,你還不知道我嗎?急性子,干啥都趕早不趕晚。”
老師傅沖秀蘭豎著大拇指說:“你這要強的性格才能養出好孩子。你看你那三個娃娃,個頂個的懂事,有禮貌,學習還好!”
秀蘭擺擺手:“大爺,你別夸了,老兒子那才調皮呢。”
老師傅笑著說:“小子皮,才聰明。我看程蹊那小子將來肯定有出息!”
說笑間,磨好的豆子已經順著機器的出口流下來,流進桶里,變成了奶白色的漿液。
一會的功夫,四桶豆漿都磨好了,秀蘭和程林義便顫巍巍地挑回了家中。
秀蘭從倉房里找出來一張碩大的豆腐包,再連同支架一起掛在廚房的棚頂上。再喊來程言,一起搖晃和擠壓著豆腐包,過濾出濃郁的豆漿。
旺火大灶,東北大豆特有的香濃豆漿在大鐵鍋中翻滾,蒸騰出滿屋子的熱氣。秀蘭撤下兩根旺材,保持著鍋里微開的狀態,再徐徐地點下鹵水。頃刻之間,一大鍋的豆漿奇妙地變化成了絮狀,再一會的功夫又凝結在了一起,變成了一鍋清亮、鮮嫩的水豆腐。
端上餐桌,每個人分得一大碗的水豆腐,再淋上噴香的雞蛋醬,溫熱、嫩滑的豆花浸潤了辛勞一年的身體,大人、孩子都從內到外地暖和了起來。
“真好吃,媽媽,我還要一碗!”程成揚起吃得干干凈凈的空碗。
“別急,孩子們慢點吃,大豆腐這會應該壓好了,我去燉一點。”
巧手的秀蘭總是能把日子過得熱熱鬧鬧,有滋有味。一會的功夫,她就從廚房里端出來一大盤醬燉豆腐和一大盤溜豆腐。程蹊拍著手說:“媽媽真厲害,像一個魔術師一樣,會變好吃的。”
秀蘭看著大快朵頤的孩子們,笑著說:“豆腐燙,慢點吃。等晚上,咱們把剩下的豆腐切小塊凍起來,做成凍豆腐,燉海帶吃。”
在那樣一個貧瘠的年代,農村餐桌上的菜肴大多來自于山上的野菜和自家的菜園子,山上長什么就吃什么,地里種什么就吃什么。
而要度過長達半年之久的寒冬,地窖里能儲存的蔬菜實在少得可憐。吃膩了酸菜、土豆和大白菜,偶爾能端上餐桌一盤大豆腐,就成了最珍貴的菜肴和最溫潤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