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將過了十日,整片吊腳樓,乃至整個涪州縣,都知道了趙二家來了個俊秀的后生,那后生的名字叫翁執安。
這個消息為何傳得這般快,原因有二。
其一,順城街有一家醫館名‘延壽堂’,延壽堂的主人陳延壽是整個涪州縣醫術最好的大夫,且有懸壺濟世之菩薩心腸,頗得涪州百姓尊崇與信賴。
那翁執安也是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直接找上延壽堂,不自量力的揚言要踢館,他們本以為陳大夫會將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趕出去,但不知為何,陳大夫非但沒有這么做,還笑呵呵的應下了他的挑戰。
當日,兩人便在延壽堂前擺下擂臺,當著涪州父老鄉親的面,就辨藥、定穴、開方及看診四項一一進行比拼。
當時圍觀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想瞧瞧這個翁執安是如何被陳大夫打敗的。
結果讓他們大跌眼鏡,一連辨藥、定穴、開方三項,兩人都打平了,眾人當下便明白了,這個年輕人哪里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分明是個有真本事的。
消息傳揚出去,前來看熱鬧的人又多了幾層。
第四項看診,一連三個病人,兩人的診斷結果與方子都一模一樣,終于,在給第四個病人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后,玉清開出的方子略遜一籌,陳延壽取得最后的勝利。
百姓們拍掌叫絕,紛紛贊道,“還是陳大夫經驗更豐富些。”
而圍觀的大夫們卻隱隱瞧出了其中的門道,這年輕人大約是主動終結的比拼,如此做法,可為前輩保留顏面,而陳大夫那聲感嘆似的‘承讓’,印證了他們的看法。
因此,涪州縣的大夫們轉變了對玉清的印象,從一個有天賦但眼高于頂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有些傲氣但懂分寸且有天賦的年輕人,值得與之一交。
不論如何,這場比試意味著,初來乍到且沒有在這個世界上過學堂的玉清,憑借著自己那一手醫術打出了名聲。
同時,她也給自己找到了一份薪酬可觀的工作,延壽堂的坐堂大夫。
至于第二個原因,趙二家的這遠房侄子每日傍晚都會在趙二家門口擺上講桌,教趙二的幺兒認字,小孩們哪里見過這樣的新鮮事,紛紛跑來看熱鬧,一開始是覺得好玩兒,但漸漸的,也被玉清的聲音所吸引,學了進去。
回到家后,孩子們會驕傲的將自己好不容易學會的字寫給父母看。
玉清趁熱打鐵,告訴路過的大人們,她每日這個時候都會在這里教趙泰和認字讀書,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想學認字,都可來旁聽,不收一分錢。
大人們試探的周圍游蕩了兩日,發覺果真如此,于是每日一到時辰,便用掃帚將孩子趕過來,有時閑來也會蹲在一邊旁聽。
在他們看來,不要錢的夫子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遇上的,而且認得幾個字,比當睜眼瞎強,至少沒那么容易被碼頭上的工頭騙。
教書的環境雖不怎么樣,但日日都座無虛席。
因這兩件事是同一人干出來的,且這個人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因此涪州日報的記者就這兩件事寫了篇文章,夸贊玉清醫者仁心、有教無類,使得玉清短短幾日便在涪州縣名聲大噪。
吊腳樓內,趙二叔瞧著桌上的五枚銀元,吞了口唾沫。
一枚銀元能買五十斤大米,五枚銀元……那可就是二百五十斤,夠家里四個人吃上差不多四個月。
換句話來說,四個月內,家里人都不用餓肚子。
他果然沒說錯,小妹崽兒是個有本事的,能養活自己,現在看來,何止能養活自己,還能養活一大家子哩。
趙二嬸將銀元推回到玉清手邊,鄭重道,“這錢我們不能收,先前說好的,你在我家住著,教我家泰和認字,現在再收你的錢算是怎么回事?”
玉清搖搖頭,“嬸子別急,先聽我說,我在延壽堂做大夫,忙起來沒時間下館子,更沒時間做飯,所以,需要請嬸子每日午間做了飯給我送過去,這五枚銀元便當我的午飯錢和請嬸子跑腿的報酬,但不知嬸子愿不愿意?”
“這……”趙二嬸動了動唇角,“兩枚銀元就夠了,要不了這么多。”
“嬸子啊,你就收著吧。您和叔以后還想送泰和去正經學校讀書,我打聽過,渝州城內有一所鼎山中學很值得一去,他若爭氣,未嘗不能去大學瞧瞧。不論是上學,還是生活,泰和可都是需要錢的。
如果嬸子還是覺得心里過不去,就當我資助他了,我也沒別的要求,只要他長大了做個對國家、對百姓有用的人。”
趙二嬸心中涌起了一股無法言明的情緒,眼圈不受控的泛起了紅色。
“我家只給了你一個住的地方,這地方也就只能遮遮風避避雨……”
玉清輕笑道,“但對我來說,卻是及時雨。”
家里并不富裕,卻能收留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給她一口飯吃,這本就是極大的善心,付出了善心,本應得到回報。
半晌后,趙二嬸笑了起來,“那嬸子我就厚臉皮收下了,往后每日中午呀,我都去給你送飯。我們家幺兒也享福了,還能跟在姐姐后邊喝口湯。”
聞言,玉清和趙二叔都笑了起來。
趙泰和只是個六歲的孩子,哪里懂得這些,見爹媽和姐姐都笑了起來,也跟著嘿嘿傻笑。
時間很快來到二月三日,今日《涪州日報》最大的版塊留給的是‘川州統一’這樣重大的新聞。
昨日,渝州城與錦官城兩處并存的軍政府通過長久的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以錦官城為川州中心,設立川州軍政府,渝州城為重鎮,設鎮撫府。
經過漫長的冬季,川州終于統一,同時,以尹昌儀為首的川州武備系建立。
延壽堂內,玉清放下報紙,給病人診脈。
這個時候,政府并不禁止國民持槍,只要有錢,就能弄到。
錢,還需要再攢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