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你爺爺說,這位鄰家太爺爺以前跟你爺爺說過,他以前參軍的時候就是四渡赤水之其中一名紅軍小兵。可以說這位太爺爺就是你爺爺前輩,但因為當年跟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雙眼不慎被炸,后來就退休了,那天敵人走之后,他還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后被紅軍救下,隨著四渡赤水成功之后,他也跟著家人來到我們這個村里。”
父親繼續說:“1934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但戰況連連吃敗,那時候的中央紅軍可以說是乏力回天,因為僂次戰敗,兵力從8萬多人急速減到3萬多人,而當年敵蔣介石在眾多地區調集兵力就有40萬大軍。
中央紅軍陷入困境,國民黨蔣介石可能是覺得勝利在望,想一絞擊殺,立即派遣重兵圍追堵截。紅軍只能停留在廣西的湘江,就是歷史上記載的[湘江戰役]一事。那時候前有狼后有虎,他們沒吃、沒喝、環境惡劣,處境非常困難,但最主要的是,一旦繼續待下去,迎來的結果將是全軍覆沒。
太爺爺他們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斃,只能勉強的拖延頂著,采取邊打邊跑的策略,但也只是寸步難行,直到毛主席出現,才迎來轉機,反敗為勝。”
我想了想,順了個口問:“毛主席想的法子嗎?”
父親說:“是的,你爺爺告訴我,在太爺爺他們被困的途中,1935年1月中央緊急召開會議,就是[遵義會議]。但遵義戰役后,形勢非但沒好轉,反而惡化了,太爺爺他們再次被迫進入川南。得知消息后,敵黨蔣介石一不做二不休,立即抵達漢口飛抵重慶坐鎮指揮,并改以堡壘推進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急令所有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于古藺地區圍殲他們于遵義、鴨溪地區。”
“此時,前后左右,東西南北全部都是國民黨的追兵,太爺爺他們再次陷入困局。”
“那他們怎么辦?”我不解的問。
“他們來到了遵義西邊的一條大河,叫赤水河,一條南北向的河流,往北匯入長江。這正是后來四渡赤水的所在,也是毛主席后來的成功關鍵。”
“毛主席想出辦法了嗎?”
“還沒,這時候毛主席還不是指揮關鍵人物,不過也正因這次的失敗,毛主席真正迎來了他的四渡赤水戰略,從而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困境,反敗為勝。”
“那當時太爺爺跟紅軍他們是怎么做的?”
“紅軍在赤水河邊的一個叫作土城的小鎮,他們在那里頓足,目標是滅掉這里的川軍,然后沿著赤水河北上,過長江,進四川,但他們忽視了“川軍”的實力。”
“怎么說?”
“川軍悍將指揮他的六個團直接跟紅軍玩了命。川軍人人好像打了雞血一樣,硬生生把我軍的部隊趕了回來。紅一團緊急增援,甚有領導親自上陣才勉強頂住了川軍的狂攻。
這場戰役,他們下了很大的心思,但誰都沒想到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了,因為戰沒打贏,太爺爺他們再次失去了過土城,北山瀘州,度過長江入川的機會。而這便是[土城戰役]。”
“后來呢?”
父親說:一渡赤水被敵軍蔣介石圍攻,失敗。二渡赤水被川軍打得節節敗退,還是失敗。人力已經消耗不少,太爺爺他們只能靜靜的等待,基本上每個人都已經看不到希望,這時候太爺爺雖然無法參戰,但還是在陣營里療傷,跟著其他軍人每天度日如年的在原地等候,等將軍再次下達指令。”
紅軍眼前形勢一片黑暗,而敵軍信心日益見長。
“但這樣耗著不是辦法,最后紅軍決定繼續西進,因為四川領土是一定要去的,或者已經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死馬當活馬醫,但想西進,前提條件就是攻下敘永。
此時,蔣介石已經看出了紅軍的意圖。他們也做了萬全準備,只要紅軍出來,就拿人頭。”
“蔣介石最后成功了嗎?”
“沒有成功,因為這時候中央紅軍最高層來一個緊急會議。”
“是什么?”
“最高層決定讓毛主席擔任這次的指揮人,可以說是試試毛主席的能力,不過也是這次的會議,讓日后毛主席尊定了新的身份,也是這次四渡赤水讓毛主席走在人民的視線中。”
我沒有繼續問,而是專注的聆聽父親說。
“不過,在毛主席的第一個提出的決策,就讓所有人大惑不解。”
“毛主席提出什么決策?”我有些好奇。
“回遵義,殺他個回馬槍,打一個出其不意。”父親語氣激動的話。
我頓了頓:“可那不是原先被困的地方嗎?為什么要回去?”
“這就是毛主席的高人之處。按常理每個人都覺得好不容易離開那里,而且敵軍還在前方,回去不是送死還是什么?”
“沒錯。”我定定回答。
父親看我一眼,鏡框落在鼻梁之前,竊笑一聲:“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是其他人,確實讓人費解,但他是毛澤東,他的想法永遠高于任何人,而這也是他的聰明、敏銳、想法異于常人之處,因為此時的他,腦海已經有一張思維導圖,而且都想好了對應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
我半惑半解點點頭,實際上我是一臉蒙。
父親繼續說:“敵黨蔣介石認為我們的意圖是繼續西進,從云南翻山越嶺進入四川,因為開始我軍也是這么做,不過嘛,蔣介石一旦遇到毛主席,那他就像一個跳墻小丑,只能沿著毛主席設下的圈套亂崩亂跳,直到精疲力竭。你要知道在歷史上,蔣介石的實力曾經也是不容小覷,要不怎么說,他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正規畢業生。”
“為什么毛主席要叫打回去?有沒有解釋他的想法,而且我軍不是兵力不足嗎?”我很喜歡聽人講故事,尤其是老一輩的故事,所以當父親耐性對我說這么多,我很激動,但也不能表現太明顯。
父親緩緩的說:“有的。”
“是什么?”
“聽你爺爺告訴我的是,太爺爺說,當時沒人能理解毛主席這樣的一個決定,可又沒有別的法子,所以能試就試。”
父親接著說:“毛主席第一個就提出對敵人的看法。其一、他指出蔣介石已經看穿了我軍的想法,所以按常理進攻不可取。其二、如果我軍折返遵義,就可以跳出目前身處的困境,讓他們死也想不到。其三、我們在土城和敘永兩個地方已經吃過虧,所以敵人一定想不到我們還會繼續攻堅,又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想過我們的人會折返揪他們的老巢。”
我點點頭,脫口而出:“的確是個出其不意的辦法。”父親用遲疑的神色看我一眼,大概正想著他這個傻閨女既然能聽懂?
我裝作不在意,仔細聆聽。
“于是我軍按照計劃,在2月18日,再次掉頭東返,在太平渡等幾處向東渡過赤水河,向已經被敵人占領的遵義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我忽然想到一點:“那太爺爺那時候雙目已經失明的話,紅軍跑去哪里都要帶在身邊嗎?”
父親頓鄂,可能是沒想到我回這樣問:“也不是,他們受傷的軍人既是要避戰。只是聽你爺爺說,當年太爺爺受傷的時候,他一度覺得自己就是紅軍的累贅,甚有自殺的念頭,好在被人及時發現制止,后來紅軍重圍出去,就把他跟其他傷員立即轉移安全的位置了。”父親說到這,語氣頓了頓:“你爺爺還說,這是太爺爺一直不愿意提到事情,直到后來解放了,時間過去多年,才解開。”
“返遵義后,紅軍他們贏了嗎?”
父親推下鏡框:“是的,雖然這個過程遇到很強的勁敵,但最終贏了。”
“敵軍看到紅軍突然返攻應該是大吃一驚吧?”
“何止大吃一驚,他們根本想不到,我軍會走這一步棋,正如毛主席所說的,殺敵人一個回馬槍,讓敵人觸手不及。”
“如果說,毛主席這一步棋一旦走錯了?是不是歷史也將會改寫?”我若有所思的問。
父親輕嘆口氣:“是的,一旦敗戰了,也就不會有后來的祖國吧。那時候紅軍上上下下都非常清楚,如果這次再失敗,那等著他們的就是死路一條了。但人嘛,在最絕望的時候,總會想著大干一場,為國為民為家拼一把,就這樣,他們在巨大的生存死亡之間較量,紅軍終于集體爆發。這也是著名的[婁山關戰役],他們在這一瞬間,創造了歷史,置地而后生。”
“在這場戰爭之后,敵人都傻眼了,包括蔣介石。而我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紅軍回來了!”
“那敵人是怎么應對的?”
“敵人重新調整了部署,命令他們的將軍等人,齊頭并進,逼近遵義,并且開始修建堡壘群。”
“什么是建堡壘群?”我疑惑的問一句。
“堡壘群就是修建堡壘,簡單的說,就是新建一面新墻,但如果想用來圍堵人,那不能只單單只有一面墻,而是要四面都建才行,就像一個紙箱,只有四面鏈接起來,才能給人裝下東西,要不然就散了,而如果想捆住人,就像用紙箱裝東西的道理。但這個壘不止是四面,而是要多面,還要在每個地方打上洞口,用來屏蔽人,躲藏,一旦有人不慎進到這個地方就能打死。據爺爺說,當年第五次圍剿失敗,正是因為敵人用了這樣的一個堡壘,紅軍才吃下敗戰。”
父親的話讓我茅塞頓開,醒醐灌頂:“所以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堡壘,所以他們想要及時修建,為的就是捆住紅軍嗎?”
父親點點頭。
我意猶未盡,繼續問:“后來呢,這次紅軍打贏后,是不是會繼續用同樣的辦法攻打下去?”
父親說:“不是,而是紅軍想用之前打不贏的辦法。”
“為何?不是用毛主席的方法打贏了嗎?”
“紅軍方表示,趁此大勝之際,應該北上,像第一次打土城那樣,過長江,進四川,不行的話就東進湘西,跟紅二、六軍團會師,總是個辦法,總之就是不能再繼續折返遵義。”
“但毛主席不同意?”我猜測。
“是的。”
“那毛主席提了什么建議?”
“三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