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一切如初。劉據早早起來,走在山路上。他邊走邊觀看著山腳的景色,心里多了幾分秋日的清爽。從山腳下仰望蒙山,它像一個巨人巍然屹立在眼前。
因為日程很緊,劉據他們并未在蒙山多做停留,車隊收拾完成繼續北上。
八月十日,劉據和四小只抵達泰山郡的治所,奉高縣城(在今TA市和萊蕪市之間),這座縣城可能因為供奉泰山而得名。這里距離泰山三十多公里。
想當年劉秀來封禪的時候,當時泰山腳下還沒有城鎮,幾乎是一片荒野。為了順利完成登山封天儀式,二月九日劉秀一行到達曲阜時,就派遣郭堅伯帶領500名工匠修治攀登泰山的道路。十二日到達泰山的當天,就派遣掌管皇帝出入護衛的虎賁郎將先行上山,再三巡視登山道路,發現工程進展并不理想,人力遠遠不夠,又從周邊各縣調發增加了1000名農民,以加快修建速度。
樂知還記得,劉秀來的時候,奉高是個小縣城,突然到來的百官、王侯、軍隊完全超出了它的容納能力。他被安頓在太守府;皇子、皇親諸王都住在郡府里,占據了小吏們的宿舍;各種同姓侯和異姓功臣侯,都住在縣府里;其他百官、衛士、民間代表,只能安頓在縣城外的鄉村。
現在樂知一看奉高驛現在已經有廳房100余間,包括有驛站、驛舍,秦郵公館、驛丞宅、武官廳、馬神廟、馬棚、庫房、監房、驛卒宿舍等建筑。驛站坐北朝南。
皇華廳和駐節堂是奉高驛的主體建筑。皇華廳,又稱“正廳”,為五開間建筑。正廳主要陳列驛、馬、船統計表、值班表、分工職責表、《郵驛律》等,廳中為官員接待場所,其梁楹庭柱、門窗桶扇、桌椅幾案,處處樸實無華、古色古香。中為接待官員的場所,左有驛丞舍、右為驛卒舍,還有傳遞文書的批單室。北院有庫房、后廚。門外是一座小花園并有廊道。
奉高驛街道兩邊現在也有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曠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貨色兩邊延伸,始終延長到城外較安靜的郊區,街上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欣賞風景的。
泰山郡太守張舉和泰山郡丞諸葛圭一起前來拜見劉據,諸葛圭是瑯琊人士,這一次特意帶著大兒子諸葛瑾一起拜見。
張舉和諸葛圭行禮后站起身來,諸葛圭拱手抱拳說到:“下官有個不情之請,吾兒子瑜久聞瑯琊祥瑞,今日吾特意帶來拜見。”
劉據一聽:“原來你不是來拜見我的,是你兒子來拜見那四個調皮蛋的。”不過劉據并沒有生氣,老父親劉據很開心的表示,沒問題。
看著諸葛瑾被仆人帶去見四小只,劉據心里默默的念叨:“孩子們,你們的玩具來了,玩的時候悠著點。”
四歲的諸葛瑾被帶到四小只的跟前,諸葛瑾一出現在四小只面前,就討四小只喜歡。一張長臉雖然不算俊俏帥氣,小小年紀卻彬彬有禮,一點不拘謹,顯得活潑可愛。
不一會四個大孩子加一個小不點就玩的不亦樂乎,諸葛瑾脾氣好得很,軟糯可愛,雖然一直蹭吃蹭喝蹭玩,但是看到他白嫩的小臉和悠悠打轉的眼睛,根本讓人煩不起來。當樛木允許他在馬車上多玩一會時,諸葛瑾會對樛木說:“多謝”。
在這里,劉據和整個團隊開始齋戒:不飲酒、節制肉食,斷絕夫妻之事。這是準備以一種虔敬的狀態去拜見神明。
從奉高縣城出發,騎馬快走半天時間,就抵達泰山腳下。這里有一處簡陋的小房子,是管理山林的小吏住所,叫做“山虞”,也有兩間治安站“亭”。這里是政權機構的最末梢,也是最偏遠處有人定居的地方,現在已經成了祭祀大典的籌備中心。
按照計劃,到正式典禮時,劉據要替皇帝在這里舉行的祭天儀式,然后開始登山。
所以這里已經建成了夯土的祭壇,堆放著各種物資,還在搭建大量的露營帳篷,預備劉據他們住宿。
祭壇上面有兩塊扁圓形的大石頭,直徑九尺(今2米),這是當年漢武帝時制作的,準備運到山頂,充當擺放祭品的桌子,當初用五輛馬車綁在一起,才能運輸一塊石頭,但到這里再也走不動了,就荒廢在山下,叫“五車石”。
劉秀那次吸取了教訓,把很多祭祀內容放在山腳下舉辦,這兩塊石頭被搬到祭壇、派上用場。
從此以后朝廷每次來祭拜都直接用這兩塊石頭。
劉據他們都住野營帳篷,繼續齋戒三天。預定的祭天大典是八月十五日,十四日傍晚要舉行“夕牲”儀式,就是檢查準備屠宰的牛、羊、豬等祭品是否健康。
此時有白色的霧氣升騰起來,高約一丈,向東南方的平地上緩緩擴散,而天空仍然晴朗無云,星月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