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卿白的全力周旋下,國際輿論的惡意圍剿之勢漸緩,紀錄片拍攝得以在波折中繼續穩步前行。拍攝團隊扛著設備,輾轉于世界各個角落,用鏡頭捕捉民間音樂與當地風土人情相融的動人瞬間,從東歐小鎮手風琴藝人臉上歲月鐫刻的褶皺里,尋到對傳統堅守的執著;于南美雨林部落的篝火歌舞中,見證原始激情與韻律的碰撞。
可隨著素材量增多,后期剪輯又成了棘手難題。海量素材猶如雜亂絲線,要按歷史脈絡、文化特質、音樂風格分類梳理,編織進一個連貫且有深度的敘事框架,談何容易。剪輯師們面對堆積如山的視頻片段,思路時而陷入混亂,在故事主線選擇上爭論不休,一方想以地域為序串起音樂旅程,另一方則主張依音樂類型鋪陳,僵持不下,剪輯進度如蝸牛爬行,緩慢且艱難。
同期聲處理與配樂搭配亦是“重災區”。各地民間音樂現場收音環境復雜,街頭巷尾嘈雜聲、自然風聲雨聲混入,需精細降噪、調音,還原音樂純凈質感,可稍有不慎就會損傷原聲韻味;配樂既要契合畫面情緒,又不能搶了民間音樂“主角風頭”,在原創與引用經典間權衡,反復嘗試仍難達理想效果,音效編輯室里整日彌漫著緊張焦慮氣息。
而在影片宣發籌備階段,舊患新憂一并襲來。傳統宣發渠道對這類小眾文化紀錄片興趣缺缺,電視臺排片給不出好時段,影院不愿多設場次,怕“叫好不叫座”;線上平臺流量競爭白熱化,投放推廣資源有限,即便制作了吸睛預告與海報,發布后也如石沉大海,關注度寥寥,前期投入或面臨打水漂風險。
沈卿白迅速組建“后期攻堅隊”,力破剪輯僵局。邀請紀錄片界權威學者、資深導演坐鎮研討,依據影片“展現全球民間音樂多元共生”主旨,敲定“以音樂傳承脈絡為經,地域文化特色為緯”剪輯思路,繪制詳細分鏡鏡腳本,指導團隊按圖索驥,高效篩選素材、拼接故事,讓影片敘事行云流水,開篇溯源民間音樂誕生,再分述各地發展,收尾于跨文化交融展望,邏輯清晰,引人入勝。
針對音效難題,聘請頂尖音頻工程師,特制一套針對民間音樂的“智能修復+藝術渲染”處理流程,精準分離背景雜音,還原音樂本真,再依畫面氛圍微調音色;配樂上,發動全球音樂創作者征集契合片段的“綠葉型”配樂,經多輪篩選,敲定融合現代與傳統、低調烘托主題的原創曲目,聲畫完美融合,觀影體驗大幅提升。
宣發困局中,沈卿白轉換策略,劍走偏鋒。舉辦“民間音樂紀錄片全球云首映禮”,邀請各國文化名人、參演藝人線上互動,制造話題熱度;聯合各國文旅機構、民間社團,在博物館、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設線下展映點,精準觸達文化愛好者群體;推出“民間音樂尋根”短視頻挑戰賽,鼓勵觀眾用片中音樂二次創作,借用戶生成內容炒熱全網,影片關注度直線攀升,排片與上線機會紛至沓來。
但好事多磨,就在影片即將大規模公映之際,版權紛爭冒頭。部分拍攝地民間藝人被別有用心之人蠱惑,質疑影片使用其影像、音樂未給足權益,索要高額版權費,還一紙訴狀遞到當地法院,影片發行瞬間受阻,合作方慌亂,輿論再度嘩然,質疑聲浪滾滾襲來。
寧子渲心急如焚,眼眶泛紅,滿心委屈與不甘。沈卿白冷靜應對,整理出從拍攝前簽訂的授權協議、詳細拍攝記錄,到后期制作藝人確認環節等一整套版權憑證,聘請國際知名律師應訴維權;同時親赴當地,與藝人面對面溝通解釋,展示影片傳播對其個人、本土文化的積極意義,澄清誤解,平息紛爭,影片終得如期公映,在全球熒幕上,奏響一曲民間音樂的影像華章,收獲贊譽無數,也為藝術傳承添上濃墨重彩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