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公映如石子投入文化的湖泊,激起千層浪,民間音樂在光影交織下,走進了更多人的心間,引發全球范圍對小眾文化傳承的熱忱探討。贊譽與掌聲潮水般涌來,可寧子渲和沈卿白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這份成功,新使命便沉甸甸地壓上肩頭,催促他們再次啟程。
影片的熱度催生了民間音樂研學潮,各地愛好者紛紛渴望深入民間,親身體驗音樂誕生的土壤、學習原汁原味的演奏技法。寧子渲決意把握時機,牽頭打造“民間音樂全球研學之旅”項目,搭建愛好者與民間藝人、文化傳承地之間的深度交流橋梁。想法剛落地,實施的荊棘便肆意生長。
首當其沖是行程規劃難題,要兼顧音樂文化的多元代表性與地域安全性、便利性,絕非易事。選定的某些非洲部落傳承地,基礎設施匱乏,交通銜接困難,從最近城市輾轉抵達部落村莊,要歷經顛簸土路、換乘簡陋交通工具,一路舟車勞頓,且住宿條件原始,衛生醫療難以保障,讓不少報名者望而卻步;而部分東歐小鎮,雖景致優美,卻因語言不通、接待資源有限,難以安排系統的研學課程與食宿,籌備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導師團隊組建也波折不斷,散落民間的資深藝人大多習慣自在隨性的生活,對現代教學規范、課程設計一知半解,不愿受縛于固定教學日程;院校里專業音樂教師,又往往缺乏對特定民間音樂實地傳承場景的深刻體悟,理論與實踐難以無縫對接,雙方磨合艱難,難以組建一支既懂傳統精髓又能有效傳授的精良導師團。
同時,項目運營成本遠超預期,偏遠地區場地租賃、民俗文化協調費用高昂,還要考慮意外保險、隨行翻譯等諸多開支,研學收費若過高則會攔住大批熱忱學子,過低又面臨入不敷出,資金平衡木搖搖欲墜,隨時可能傾覆整個項目。
沈卿白迎難而上,全力破局。針對行程困境,他聯合國際旅游機構、當地公益組織,籌集資金改善部落交通,修繕簡易但衛生的住宿點,與東歐小鎮協同,培訓民宿業主、翻譯志愿者,優化接待能力;依據各地音樂特色與研習難度,精心設計“基礎感知-深度研習-成果匯演”三階課程體系,制定詳細日程表,讓行程張弛有度、收獲滿滿,打消報名者顧慮。
面對導師難題,沈卿白組織“民間音樂傳承教學研習營”,邀請教育專家為藝人普及教學法,助其將畢生技藝拆解為可傳授步驟;安排教師深入民間實踐,體悟音樂活態傳承,雙方攜手編寫實用教材,磨合授課方式,一支涵蓋多地域音樂、專業過硬且親和的導師隊伍應運而生,為研學注入靈魂。
為平衡資金,沈卿白多方奔走,爭取文旅部門補貼、企業冠名贊助,以研學成果反哺傳承地建設、藝人扶持,降低成本;推出“早鳥優惠”“團隊特惠”等多元收費策略,吸引不同群體,項目在磕磕絆絆中啟航,一批又一批學員踏上尋音之旅,在民間音樂的滋養下,收獲知識與感動。
就在研學項目步入正軌、漸成規模之際,國際藝術領域新變革帶來沖擊。數字化藝術創作、虛擬演出蓬勃興起,傳統民間音樂線下傳承面臨“被冷落”危機,演出邀約減少,傳承空間受擠,且年輕受眾大量流失,被新奇虛擬娛樂吸引,寧子渲憂心如焚,深知必須擁抱革新,開啟民間音樂在數字時代新征程,只是前路迷茫,不知從何破題,唯有與沈卿白并肩,在探索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