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嵐也沒想著他,在珠藏閣坐了一天,就是為了看史書,易寒非說史書上有商紂王的時候,她都驚了,她倒要看看都有些什么歷史。
最早零散的記錄里,是大地之母女媧,燧人氏伏羲,和神農氏的一點描述,后來內容多了一點的炎黃部落、九黎部落和天璣部落以及其他小部落。
她接著看,隨后就是記錄天璣部落的分工合作模式引起族人矛盾,而九黎部落的原始共和模式滿足不了族人溫飽,但是炎黃部落的領袖模式卻在發展壯大,生存環境惡劣之際,他們集結在一起,推出了堯為首領,當時大旱,他便統一各族,共同求生,測節氣作為農耕時令。
許嵐又拿出另一卷竹簡看,堯禪讓首領之位給舜,目有雙瞳,又名重華,他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后因為禹治水之功,舜禪讓于禹。
隨后禹傳位給兒子,沒有禪讓,開始世襲,稱夏都,隨后在位者沒有建樹,越發顯出弊端。
于是炎黃的部落中流傳一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商稱王朝,接替周朝的統治,征戰四方,稱炎黃為正統。
殷商政權逐漸動蕩,而此時九黎的部落中西方姬姓一族有得道高人姜太公指點,得到世襲制啟發,東征大勝后成立周朝,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行分封管理,周制已成。
這個世界的地圖算是借鑒了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規模很小,到這里一切都還算正常,可是接下來記載的文字就讓許嵐徹底難受了。
許嵐又翻開下一卷竹簡,不出所料,西周后期腐敗,各地起義,春秋、戰國時代便開始,百家爭鳴,諸侯紛爭。
然而嬴政大一統去哪里了?最后居然是趙王朝勝出,尊儒學思想,減少分封但加強世襲,開始設立城主,修長城,推廣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為銅板。
趙王朝徭役艱苦,不得民心,不過二世就被陳吳起義推翻,與趙王朝同期的諸侯國楚國。
有一貴族項氏自稱霸王,目有雙瞳,力大無窮,用兵如神,傳聞為舜的后人,追隨者眾多,以西楚旗奪權,而有一農民劉氏廣結義,善用人,率領農家一路壯大,舉漢旗加入奪權,而楚漢之爭,最終以霸王建立西楚王朝落下帷幕。
還真是架空,離譜!而且因為沒有經過秦大一統,于是發展到現在都沒有出現皇帝,大家都還在稱大王。
許嵐揉揉眼眶,歷史到這里,已經有了更多記載謄抄在書冊上。
她接著往下看,西楚統治期間重興諸侯分封制,趙王朝歸順的舊部分了封地,連競爭對手劉氏都分了封地,西楚平靜的統治有過不錯的政績。
后來因為王族人丁凋零,加之王權不夠集中,無法管理地方勢力,遭大司馬暗中篡位,還頒布新政,可新政太過超前,引起社會動蕩而西楚政權覆滅。
在封地的劉氏后人頗有聲望,建立漢王朝乃眾望所歸,漢王朝收復西洲和蠻洲,推崇儒家思想,統一文字為漢字,貨幣為五銖銅板,服裝更加多樣,夜市興起,社會經濟文化比之前更繁華,科學技術水平與日俱增,曾試過推出“新制”來完善察舉制。
漸漸漢王朝末年統治衰敗,諸侯和地方勢力割據,最終天下三方勢力登上中原的政治舞臺,許嵐本以為快掌握歷史的走向,結果又出乎了意料,這三方勢力居然分別是:漢王朝宗室子弟的人馬、西楚王朝舊部的人馬和淮南地帶世代襲爵的驍武侯的人馬。
西方位名士奇才諸葛軍師落幕漢惜敗,隨后西楚舊部在中原獨大,稱楚氏王朝,令國姓為楚,自此依托門閥士族,內亂頻頻期間雖有統治效果,但門閥之亂難以肅清,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西洲偏遠,新封了兩位諸侯分管,結果安家獨大。淮南一帶老牌諸侯驍武侯雖有爵位世襲,雖有自己的軍隊,不過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兵權分散,造不成威脅。再往南新封了兩個諸侯也就不管了,因為太偏遠不用放在心上,反正他們也沒本事鬧事。
楚氏王朝統治期間貧富差距太大,底層百姓窮苦,民不聊生,社會風氣低糜,又總逢胡人為了搶奪資源屢屢進犯,人口驟減,各地逃荒,餓殍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