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
我希望媽媽肚子里的寶寶是妹妹,因為妹妹可以和我一起玩布娃娃,男孩玩的槍我不愛玩,而且,我討厭弟弟!為什么大人都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我就是不要弟弟,我只要妹妹。是弟弟我就打他,是妹妹我就帶她玩,給她好吃的。
第一次和三歲的大女兒藻藻聊起肚子里的二胎寶寶時,藻藻很認真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本,我以為三歲的小朋友對男孩女孩是幾乎沒有概念的,最多知道女孩扎小辮兒,男孩不扎。對于要弟弟還是要妹妹的問題,應該完全沒有什么符合邏輯的判斷,也不會在意媽媽生男生女。可是,她那認真的小模樣,那甚至有點激動的態度,那完整的表述,特別是言語間清晰的邏輯,都讓我明白,我錯了,我太低估了孩子的心智,孩子的思維,常常能夠到達我們成人無法抵達的地方。
一說到二胎,人們想到的就是兒女雙全,湊成一個“好”字。然而,這個好,只是世俗眼中的好,是父母認為的好,對于孩子而言,有異性兄弟姐妹不見得就好。相反,同性兄弟姐妹有相似的思維模式,有共同的偏好,相處起來可能更為融洽。小時候,小兄弟、小姐妹在一起玩耍的可能性更大。哥哥帶著妹妹玩,只是大人們理想中的溫馨畫面,有幾個小哥哥愿意帶著小妹妹玩過家家?姐姐照顧小弟弟,只是父母們期待的美好,有幾個小姐姐覺得照顧小弟弟與玩洋娃娃一樣有趣?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哥們,女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閨蜜,男生與女生的世界,在男女開始婚戀之前,基本都是自然而然分開的,就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有種迥然不同的精彩與憂傷,異性兄弟姐妹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認為偉大無私的父母都說拼二胎不是為了自己,畢竟自古癡情父母多,孝順兒女少,更何況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家庭養老終將被社會養老所替代,無論你是孤寡老人還是兒女成群,老了都是得進養老院的,依靠的不過是自己的養老金,不給兒女增加負擔,是起碼的底線。父母們說辛辛苦苦生二胎不為防老,只為老大有個伴,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什么是伴呢?兒時一起玩耍一起學習,長大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才是伴。如果單純為了大寶有個伴,那么,生兩個同性別的孩子無疑是首選。當然,父母不是為了老大活著,要二胎也不一定要僅僅為了老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待,有人渴望兒女雙全,有人希望在孩子身上寄托夢想,有人為了別人的眼光……我聽過的,關于期待二胎兒女雙全的說法中,最令我感動的一種是:我已經親身感受了女兒的成長,還想生個兒子,體會男孩的成長過程。這個說法,沒有強調生二胎是為了孩子,勇敢地承認就是為了自己的心愿,為了豐富自己的生命,為了見證、體悟不同性別生命的成長,這樣的宣言,真實而美好。為人父母,一胎也好,二胎也罷,經歷、見證、感受、體會了孩子的成長,就不枉父母之名,不愧自己,也無愧兒女。
我自己,對生兒生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但我理解大寶對妹妹的渴望和對弟弟的排斥,那是重男輕女氛圍給她幼小心靈帶來的極大創傷。我大寶的父親是長子嫡孫,而且是比較典型的鳳凰男,雖然他本人并不重男輕女,但迫于家族的壓力,心里一直期待大寶是個兒子。當寶寶降生,是個女孩,事與愿違,爺爺奶奶爸爸肯定都難免失望。這種失望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言語表露,但作為女人和母親,我還是完全可以感受到。所以,月子里,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層出不窮。滿月,孩子奶奶要走,我沒有留,十個月,孩子爸爸回部隊后幾乎失聯,差不多一年后才冒出來,我也沒有主動聯系。旁人見我和年邁的母親帶孩子太辛苦,都勸我要婆婆來幫忙,我一笑了之,就是請保姆,也得你情我愿,何況是幫忙?朋友們覺得孩子爸爸不負責任,要我去部隊找領導反應情況,我也是不置可否,我帶孩子很辛苦,我還要上班,我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千里迢迢去給孩子尋父,他心中有孩子,便會來看,不來,我亦不強求。至于去部隊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我不擅長也沒有興趣。而且,他畢竟是孩子的父親,我去給他制造麻煩,人為地影響他的前程,對孩子也不好。算了,一切自己扛。我原以為自己承擔了一切就對得起孩子了,直到聽她問出為什么大人都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我才恍然明白,自己的軟弱、退讓、不作為,已經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巨大的傷害。雖然我和媽媽全心全意愛著藻藻,不但吃的用的玩的都是盡我們最大的能力提供最好的給她,而且帶養得極為精細,日日夜夜地抱著,分分秒秒地陪伴,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不曾讓她受過半點委屈。但外婆終究不能同時扮演爺爺奶奶的角色,我也同樣無法替代爸爸的位置。看到小伙伴有爺爺奶奶帶著玩,她的眼神里會充滿羨慕,看到我同學發來的老公抱著女兒的照片,她會放下手中的玩具,靜靜地發呆。我以為,羨慕別人是人之常情,沒有人可以擁有整個世界,那么多沒有爺爺奶奶的孩子不也一樣長大么?我的祖母在我父親幼年時代就去世了,我也沒有覺得人生有多少缺失啊。我有好多因為父母離異或者父親英年早逝而完全由母親撫養的同學,他們也都健康快樂地長大了,都過得不錯啊。我覺得,我的孩子,即使沒有爺爺奶奶的疼愛,沒有父親的陪伴,一樣可以過得幸福。但是,我忽略了一個問題,藻藻的爺爺奶奶健在,她也知道他們的存在,藻藻的爸爸媽媽也沒有離婚,雖然小小的她還不知道離婚的意思,但起碼,她知道爸爸這個人,見過這個人,記得這個人,她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是有爺爺奶奶和爸爸的,她應該是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她的爺爺奶奶和爸爸不像小伙伴的爺爺奶奶爸爸那樣對她好,帶她玩?她從來沒有問過我這個問題,不知道是年紀太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問不出來,還是因為太懂事,感覺問了我會難過,所以不問。她從沒有問過我爸爸去哪兒了,從沒有問過外婆為什么爺爺奶奶不帶她玩,但她一直在自己找答案。我和媽媽,從來沒有在她面前提過重男輕女這個詞,我的印象里,也沒有人告訴她大人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相反,因為覺得她缺乏父愛,我天天對她說媽媽愛你,所有人都愛你。天知道她是從哪里得來這么一個答案,大人們都喜歡男孩!也許,她一直把自己得不到爺爺奶奶和爸爸的愛歸因為自己是女孩。人之初,性本善。小小的孩子,對于親人的忽視,竟然選擇將責任歸結在自己的性別上!討論二寶性別時,藻藻的爸爸已經回來近兩年,父女之間早已經有了正常的相處,過年也會去爺爺奶奶家玩,按理說,她內心的缺失應該早已填平。可是,沒有,那種對弟弟的排斥,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兩歲前的經歷,也會深深刻在孩子心里。也許,她不記得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但是,她經歷的心靈的創傷會留在她的潛意識里,揮之不去。普通人基本都是一歲學走路,兩歲學說話,兩歲以內的小寶寶,在大人們眼里,不過是只會吃喝拉撒睡的小娃娃,我也以為,孩子吃飽穿暖,睡好玩好,萬事大吉,至于大人的矛盾與煩惱,完全與她無關。可是,時隔兩年有余,那段沒有父愛的日子,依然影響著她的心智。她不恨父親,卻對自己是個女孩感覺遺憾,并將這種遺憾轉化為對男孩的排斥。這樣的心理陰影,如何才能消除?我想,往日不可追,只能用愛與時間來撫慰她那一顆還沒有長成就已經有傷的心靈了。這樣想著,我也期待再生一個女兒。寶寶降生,我給予新生兒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在所難免,如果是個弟弟,或許會強化大人喜歡男孩的想法,是個妹妹,便可以避免。當然,我有這樣的想法,也源于我性格中的軟弱與逃避,我不知道如何在兒女雙全的情況下讓女兒感受大人對男孩女孩一樣喜歡,我不敢挑戰自己,我就是一個比較懦弱的媽媽,我寄希望于肚子里的寶寶,希望她滿足小姐姐的心愿。
幸好,如期而至的二寶,滿足了我和女兒的愿望,依然是個小公主。醫院里,第一眼看到妹妹,小姐姐滿眼的笑意,滿臉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