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2024年,當年的皇莊小學與30年后許多還不算偏遠的小學相比,仍毫不遜色。我去過河北肅寧的王佐小學、邊寨小學、這兩所學校離皇莊小學也就四百多里路,卻還沒有像樣的操場,更別說少年宮了。對比過后深感童年的幸福,這份遲到的幸福讓我變得平和......
皇莊小學就讀的主要是皇莊鎮上的孩子,及一小部分鎮東、南、北鄰近的五個小村子里的孩子。這五個村子分別是:鎮東東莊,鎮南的龔莊子,還有鎮北趙莊子、韶庵子、薄大洲的,鎮北這三個村子相鄰,趙莊子村和韶庵子村只間隔一條約十米寬的馬路,不熟悉的以為兩個村子就是一個村。皇莊鎮西面是西定府村,離皇莊鎮較遠,有自己的小學,所以西定府的孩子不在皇小讀書。東、南、北這五個村子里的孩子遠遠少于皇莊鎮上的孩子,非畢業班,比例大概是1:3,也就是說,一個年級五個村子加起來只有一個班,鎮上的孩子的班級大于等于三個班。到了畢業班,五個村子的孩子就更少了,一個班都湊不齊,只有分插到鎮上孩子的班里了。
如今的皇莊小學,已經全部是樓房了,少年宮也早就拆除了。而我早已從皇小畢業三十五年,并在上海從醫二十年了......
思緒被那聲清脆的“你家門口有坯!”瞬間拉回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有坯?.....什么意思?”我的小腦袋屏蔽了周圍的一切,一種不祥的感覺襲來,我驅動雙腿,飛奔向前!沒有注意到怎樣穿過的人群,更不知道這個清脆的聲音來自于哪個同學......
一口氣跑到家門口,后院的土坯墻的門外兩米左右的地面上,三塊土坯豎倒在地上,頂端相連地搭成一個立體三角,里面未燃盡的紙錢冒著青煙......
穿過房屋后院,幾乎躥進院子,滿院子的人......
7歲的我,身高也只能看到這些人的上半身,只覺得眼前黑壓壓一片……顧不上看,顧不上想,穿過東屋地,彎進西屋地屋繞過灶膛,沖進西屋......
順著炕沿,一個身上蓋著白布的人無聲無息地躺在那里.....淚水奪眶而出!
七嬸拉開蓋在這個人身上的白布,疊放到這個人的胸前:
媽媽!那個一直視我如掌上明珠的、體貼入微的、甚至形影不離的媽媽,靜靜地,冰冷地躺在那里,嘴角帶著笑容......
“媽媽,媽媽!!!”,淚水撲簌簌、大滴大滴地滴落在她圓圓的臉頰上,滑到她帶著笑容的嘴角上,我抱著她的頭大聲哭喊,呼叫,搖晃......
7歲,我的身長高過炕沿并不多,彎下腰來抱著她正正好全部擁她在懷中......明明她還有溫度,嘴角明明還在笑著....我不能理解、不想理解,我不能面對、不想面對,不能接受、不想接受,不能控制、控制不住瘋狂地大哭,瘋狂搖晃她......
不知是誰,帶著哽咽的哭腔抱開了我,“燕兒,別哭了,媽媽......沒了”。
......
靈魂似乎離開了我的肉體,我猛然間掙脫那個懷抱,恍惚地走出西屋,呆滯地搬了一把灶膛斜對面放著的小椅子,放在西屋門口黑壓壓人群中中,坐在上面,任憑淚水不斷的洶涌,耳邊卻不再有任何聲音......
耳邊,眼前,背后,是站在院子里黑壓壓的人群的腿,臀......天色已暗,靈魂至暗,我仿佛看到自己孤坐在一座座“墓碑”叢林中......
不知何時,天已經徹底黑透了,人群散去,周圍一片漆黑......
空蕩蕩的院子里,僅有月光,還有西屋灶膛斜前方躺放著的——媽媽的遺體。媽媽的遺體被轉載一個厚厚的塑料袋里,頭朝南,腳朝北,躺放在磚頭搭起的木板床上,媽媽的嘴里塞了茶葉,我透過塑料袋摸著她的嘴巴,萬劍穿心般難過,她快活過來吧,我舍不得她......遺體床前的煤油燈忽忽閃閃,像是媽媽在說,我也不舍,我也不舍......
爸爸蹲在院子中央,他已經58歲了,接近60歲的老人,傻愣愣地抱我坐在他的右膝蓋上,哽咽地說:“以后,就咱們爺倆相依為命了......”淚水,頓時,再次,從我們爺倆的眼睛里,奪眶而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他蹲在那里,向地而泣.....我緊緊的摟著的脖子,像是要告訴爸爸“不要怕”......
我的爸爸,出生在1925年。1983年,他58歲,我7歲。一直以來,我以為爸爸51歲才生的我,因為我爸爸說我出生時,家里屋檐下來了兩只燕子,還孵了一窩小燕子,故此給我起名叫“小燕兒”。
爸爸像極了民國時的文人,鋼筆字、毛筆字都字得特別好,又是財會出身,早年一直在BJ物資局搞財務。賬本寫的漂亮,村里有個事上都找他記賬,妥妥農村人嘴里地“文化人”。
爸爸平時也會用毛筆寫些對聯。口頭表達更是和村里人不一樣,他經常會成語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狀況,比如“家喻戶曉”、“挑撥離間”、“任人唯親”什么的,我當時年幼,不懂,只記得這么幾個。
爸爸有很多書,辛亥革命的書最多,雜志除了愛看《大眾電影》,還愛看《東南西北》和《瞭望》......他很喜歡鐘楚紅,一個香港的影星,《大眾電影》里面有鐘楚紅的專欄,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鐘楚紅。爸爸還喜歡大陸的影星86版西游記里,飾演女兒國國王的演員朱琳,還喜歡宋春麗、趙麗蓉......
爸爸很帥(他自己也這么認為),四六分頭、濃眉大眼,眉毛像極了周總理,眼睛也有幾分像,目光略顯剛正不阿,骨子里卻浪漫無比,比如:他喜歡粉紅色,喜歡品評明星,喜歡種花種草,喜歡把家里布置的一塵不染,院子里到處是花,如花園一般,到處鳥語花香......
可能是受爸爸的影響,我對《大眾電影》也很感興趣,至今也對娛樂明星的八卦如數家珍。爸爸還說我長的像鐘楚紅,以至于我想被爸爸喜歡的電影明星,不止一次對爸爸說:“我長大了要當電影明星”。
其實我的長相,小時候還算好看,可越大越是丑小鴨,應該是丑大鴨了。小天鵝變成了丑大鴨,為什么我不是童話里“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而是“白天鵝變成了丑小鴨?”這一點,我很慚愧,長大以后,爸爸也再沒說過我長得像鐘楚紅,他從沒有因我變丑而用“長得丑”打擊過我想當電影明星的夢想,反倒總是說:“小燕兒是最美的,但可不要當電影明星哦,過去電影明星叫戲子,不是正經的行當噢......”
爸爸還是個園藝師,特別喜歡種花、種樹、種藥材。
我家院子各種顏色、五彩繽紛的花,一片片的,土名叫“死不了”,學名“太陽花”。生命力極為頑強,一粒種子可以繁殖一片,像極了蒲公英,本來家里有幾盆,大概十幾棵,后來院子變成了花海,草叢中也有,漂亮而不張揚......
西屋窗底下好多棵高高的身姿的熟季花,別名一丈紅,像丹頂鶴一樣窈窕,花朵有碗口那么大,有單瓣和重瓣兩種,大紅和粉紅居多,讓人看了心情舒暢,甚至有點心花怒放......這種花能耐受惡劣的環境,不怕風吹、不怕雨淋,不怕暴曬,樸實無華地生長在任何一片土壤......
熟季花叢不遠處,是一棵石榴花,它不同于遠處的一棵石榴樹,它是觀賞型的,結不出可供人食用的果子,但確因花朵繁多,小紅燈籠般點綴在綠葉中間,如繁星燦爛.......
院子里最多的還是果樹,細數一下:柿子樹1棵、黑棗樹2棵、石榴樹1棵、杏樹1棵,柏樹1棵,棗樹1棵,老槐樹1棵。它們分別在小路兩旁、東西屋的窗下、后院門口。最最惹眼的是院子正中的那一棵,全村唯一的一棵——“豬媽媽”棗樹,它可是“鎮宅之寶”,全村人喜歡津津樂道的談論它,說它結出的棗子比蜜還甜,頭兒小,底兒粗,像極了豬媽媽的乳房,故此得名“豬媽媽棗”。村里人一輩講給一輩聽,很多和我同齡的小朋友會專門來我家參觀它呢。棗子成熟時,爬上墻頭偷偷去摘的小朋友更是不計其數......
“豬媽媽棗樹”3米開外,是一棵杏樹,杏子成熟的時候,如在綠葉間點綴的金黃小絨球,十分惹人喜愛。
爸爸還在杏樹底下不遠處種了中藥瓜蔞,說是能祛痰,瓜蔞藤蔓在爸爸支起的花架上攀援,葉子呈心形或掌狀,翠綠而有光澤......
后院內大門靠東那棵老槐樹,樹干有大腿粗了,樹干上經常見些木耳,到了槐花飄香的季節,滿院花香撲鼻......
院里院外,蒼翠欲滴,堪比園林。
這是一位多么浪漫有情趣的老人啊,我何其有幸成為他的女兒,即使在僅有我們父女倆的二人世界里,即使我們年齡相差51歲,生活因為有爸爸而如詩如畫......
后來我時常想,是不是民國時期的教育造就了爸爸?
因為我聽說民國的教育是多元的,何時我能系統的論證一下呢?爸爸一定是我最好的論據,他會中藥,會種植,會成語、會寫文章、會書法、而且熱愛生活,有想法。是不是真的是民國的教育,讓他如此全面,有生命的張力?
爸爸跟我說他高小畢業后,只讀了一年的初中,如果不是奶奶中斷了他的學業,他一定有更好的未來。爸爸的兩個弟弟,小弟弟是HEB省冀州市人事局局長,二弟弟是團長,落戶在大連沙河口區,兩人如今都九十幾歲,身體硬朗。奶奶也是九十多歲才離世,爸爸的家族是優秀而且長壽的......
可是,爸爸口中的高小是什么?小學還分初小、高小嗎?
爸爸出生在1925年,我到了2024年還在想這個問題。帶著對爸爸對高小概念的好奇,在爸爸誕生快一百年的今天,我終于有了穩定的生活,可以有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查閱百度,查閱詞條為:民國時期的教育。
總結、推理如下:
民國的教育制度經歷了壬子癸丑學制到新學制很多次的變革。
之于爸爸身上呈現出來的和諧與多能、熱愛生活,像極了新學制。
因為新學制的指導原則有七項標準,爸爸占了四項。七條標準即:(1)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2)發揚平民教育精神;(3)注重個性之發展;(4)謀求教育普及;(5)注重生活教育;(6)多留各地伸縮余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7)顧及國民經濟力。其中前三條: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揚平民教育精神,注重個性之發展,以及第四條注重生活教育,都在爸爸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新學制1922年建立,新學制建立3年之后,在大眾中國已基本普及,爸爸1925年出生,應該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長大的。
新學制的小學分為初小、高小兩段,學習年限共6年,其中初小4年,高小2年。
爸爸常跟我提起的,高小2年,出處就在于此。而且我想,爸爸口中所說的“高小讀了兩年”,翻譯過來應該就是“小學畢業”的意思。
了解了高小的概念,我又對新學制時期初小、高小、中學的課程設置,產生的濃厚的興趣。因為太想了解爸爸的童年了,1925年的爸爸,和一百年后的今天,到底區別在哪里?
“壬子學制時期,學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中學設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等課程,女子中學加設家事、園藝、縫紉等課程。外國語課以英語為主,因地方條件可任擇法、德、俄語之一種。”
前面的課程已讓我覺得包羅萬象,當看到女子還有家事、園藝、和縫紉等課程之候,我不禁為之一震,這教育也太以人為本了,至少與以一考定終身相比,更可持續.....
這還是爸爸出生之前的壬子學制,到了新學制時期,網友評價:“較之壬子癸丑學制而言,1922年的新學制顯得更加簡明靈活,并且較為重視基礎的、民眾的教育,它在培養各個層次的人才、適應社會和個人需要方面體現出較好的和諧性。因此,這個學制后來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動外,它的總體框架一直延續下來,從而成為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學制系統。”
新學制小學取消了修身課,增加公民、衛生課,將手工改為公用藝術,圖畫改為形象藝術,后又將初小的衛生、歷史、公民、地理合為社會科,增加自然園藝科。爸爸的自然園藝是不是就是在初小4年里的自然園藝課里學到的?他初小4年+高小2年+1年初中,至少學習了公民、衛生、歷史、地理、自然園藝、國語、外國語(爸爸學的是俄語)、算學、自然、圖畫、音樂、生理衛生、物理、化學、體育等課程,難怪他呈現出如此立體、博文、外展的生命形態。
爸爸說,在他上了一年初中后,因為爺爺的去世,家事衰落,奶奶就不讓他上學了,只供兩個弟弟上學。為此,爸爸一生耿耿于懷,晚年自娛做對聯:“為人正直一生樂,燕兒喜歡春滿色”,落款“初一”。我問他,初一是什么意思?他說代表他的學歷、也代表他的不甘。
我沒見過爺爺,爸爸說,爺爺在世時是坐小轎車的,帶著禮帽、拄著文明棍。每到皇莊的西頭十字路口,就下了轎車,一路走回家,一路上和過往的鄉親們打著招呼......我不敢想象,這是位什么樣的老先生?奶奶楊榮,戶口本上登記的出生日期是1903年9月15日,老先生至少也是1900年代出生的,那個年代能坐轎車、戴禮帽、拄文明棍的,我頭腦中的只有孫中山,我對爺爺的想象就約等于了孫中山的模樣......
爸爸說,爺爺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奶奶氣死的。奶奶纏著小腳,個子不高,我確實不知道她是怎么氣死爺爺的,至少,沒讓爸爸繼續讀書、還把爺爺氣死了,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等同于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