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花瓶,王維再次應試科舉。這次因為張說是宰相,沒有姚崇的挑撥,再加上張九齡的極力推薦,玄宗勉勉強強讓王維中了進士,因為這么有才色的人如果再不及第再怎么也說不過去了,總不能讓別人說朝廷不公允吧。但是皇帝總歸對他喜歡不起來,于是就封了個太樂丞,讓他一天到晚研究樂曲和樂器。
這對王維來說是不公平的,雖然科舉入仕其實也并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以他的能力當個樂官伶人有點浪費了。不過對他來說這次中個進士證明自己已經足夠了,但是以他孤傲的性子只是中個進士又是不滿足的,那狀元郎才是他一直以來所想的,所以這也是他后來再次參加科舉考試的緣由之一。
王維每天在宮中就是研習樂曲。有一次有人拿著半張奏樂圖讓他鑒定,他言道:“此乃《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結果演奏出來竟分毫不差。此事被玄宗知道之后竟對他開始刮目相看,因為玄宗也是擅音律愛音樂的人。
中了進士之后的王維,心情未有大悅,反倒十分平和。佛系的王維和孟浩然走到一起,一個靜若處子,一個冰肌玉骨。王維不在宮中的時候,便只想找孟浩然吟詩作賦,他倆之間的交往愈加密切了起來。王維為了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藝,還為孟浩然畫了像贈與他。
孟浩然除了經常和王維在一起吟詩作對,還經常與張九齡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和民生建議。張子容看到孟浩然現在有人作伴,自己在京城中的日子實在無趣的緊,于是便收拾行囊出游尋道去了。他想要看遍這大好河川,去尋找自己的道法,提升自己的修為。
公元723年,開元盛世下的長安異常熱鬧。扶桑國派僧人來長安青龍寺研學。玄宗讓王維禮樂接待,誰知那僧人也頗懂音律,兩人從音樂聊到佛法,無不勝歡。自此開始,王維便開始經常翻閱經書,修習佛法,以養身心。
孟浩然修的是道法,而王維修的是佛法,兩者中前者講究個人的悟性心得,后者講究如何普渡眾生。因此,孟浩然告訴王維說:“你的心性是適合做官的,因為你有體悟民間疾苦的那份心思。”。
王維只是怔了怔,想他一個在他人看來不愛關心外界事物的涼薄之人,竟然在孟浩然的眼里具備為官為民的天性和素養。他一時間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等他想通了,那就意味著自己要轉變重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了。當然,那些都是后來的事情,結果證明孟浩然對他的預測是正確的,他對自己的嚴于律己和為官的思想和態度也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