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元宵,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清明了,從自己記事起,到清明節前后,田間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便是自己最喜歡的風景了,雖說清明時節時常有雨,因為春天本就雨多,但是印象中總是碰到大晴天去的。大伯會帶著大哥從縣城回來,提著各種吃的,手里拿著祭祀用的很大束的花。然后他去找爺爺,和爺爺準備的東西放在一起。這時候,奶奶在廚房,她在準備給祖先的食物,一塊不大不小的正方形厚厚的五花肉被煎在鍋里,沒一會兒,到半熟的樣子便被盛起來了,一條小鯽魚也是一面煎黃就被盛了起來,然后都放在了一個個小蝶盤上,最后奶奶便拿著個小碗盛了一小碗飯,這時候奶奶會叫爺爺把提籃拿來,每一年都是用的這個竹提籃,長度大概有80cm的樣子,寬度30cm的樣子,竹子編成的,類似于搖籃那種,只不過上面兩旁有兩條可以提的粗粗的編織好的竹子連接著。竹提籃很大,里面可以裝很多東西,最下面放準備好的一碟肉,一碟魚,一碗飯,放三個小酒杯,是那種很小的用陶瓷做的白色小高架酒杯。里面最多裝得下10ml左右的酒。然后旁邊豎著放一瓶已經剩得不多的酒。酒的旁邊放著一摞冥幣,一把香,幾個紅色塑料蠟燭和幾個鞭炮。這些是被裝在一個紅色塑料袋子里。然后在那些碟盤上放著的一些用包裝袋裝好的水果,整個一提籃被裝得滿滿當當。
等爺爺奶奶將這些東西全部準備好了后,爺爺便在家門口等著,大伯拿著花,我爸拿著花,堂哥堂弟,還有我和我弟也拿著花,一起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二伯常年在外打工,基本只有過年回,二姨在家帶孩子,有時候二姨會跟著去。爺爺總是在最前面走著,那時候他60多歲,竹籃都是由爺爺提著,用“踏青”或是“旅游”二字形容在路上的場景最貼切不過了,一路上可見紅紅綠綠的祭祀花被插在各家祖墳的領域上,有的蠟燭還在亮著,有的“錢幣”的煙還在冒著。村里人絡繹不絕的出現在田間,有的正去,有的正回。遇到對面走來的大伯總是說句:大哥回來了。因為大伯是家族里讀書出去的人,是個有出息的人,大家羨慕他。大伯總是微笑的回應著打招呼,于是和我爸聊起天來,剛才打招呼的村里人說好一陣子沒回來,最近怎樣怎樣,都是些鄰里之間的信息。爺爺一向沉默,但是他高興,遇到點稍微重要點家族聚集的事,他總是顯得很積極,很忙,其實他是高興,看到出來。孩童的我們邊走邊踩著路上的油菜花,因為大片的油菜花肆意開放,大多數將路都擋住了。我們還拿著手里撿來的長樹枝跟著堂哥一起將擋住我們的油菜花都揮到一邊去,為大人們開路,那時候仙劍奇俠傳等仙俠劇很熱門,當時的我們都很有俠義精神。
先是去倒數第二遠的那個祖先那里,具體是爸爸的爺爺還是爺爺的爺爺已經分不清了。那個石碑很大,差不多高有一米多,寬也有一米,上面刻滿了字,左邊是豎著的人物介紹,緊跟著后面豎著的是后輩人的名字,我爺爺我大伯,我爸的名字都在上面。爺爺先拿出吃的,魚肉飯三碟擺在一排,然后三個酒杯擺在一起,里面倒上了酒。裝著水果和一些餅的袋子打開,擺在這些吃的旁邊,然后我們把各自拿在手上的花,插在了石碑后方的高土上。最大一束的也被插上去了。接著,他爺爺拿出紙錢,在左邊燒起來,然后拿了一把香在上面點著,去的所有人都有三根,于是我們輪流鞠躬擺上,然后插在了石碑正中間的土地上,聽見爺爺在默默祈禱,望祖先保佑子孫健健康康類似的話,好了后,到了爺爺放鞭炮的時候了,他拿著打火機,待鞭炮一點燃后立馬朝石碑的后方扔去,噼里啪啦,一陣響聲,隨之而來的一陣煙,然后我們都被長輩催著去向祖先磕頭。大家都磕好頭后,于是爺爺整理將酒杯里的酒灑在石碑上,告訴祖先們喝酒。然后收起魚肉飯的碗碟和其他吃的,將這些帶往下一個目的地。
第二個最遠,是將近在隔壁村的村尾,第一次到那里的時候才知道是一片田地上的某一塊土地上,沒有石碑。隨著長時間人們土地的劃分,可能每一次到那個地方都不是在同一個位置,爺爺說,差不多就在那處了,只要每年去,心意在就可以了。不止我們家這樣,還有村里其他家,多的是這樣。照著第一個這樣的流程,爺爺一氣呵成,我們在經過年年這樣的步驟后,覺得平淡無奇,后來就趁著爺爺放置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玩,怎么玩,大人們都沒有責怪我們,第二個祖先的位置最遠,但是是最好玩的,因為它在上坡的田地里,坡下有一條小溪,溪水很淺很淺,小溪兩旁的距離隔得不遠,跳遠跳得好的可以從坡的這頭跳到那頭,那時候我們都跳不到,也不敢,怕跳進水里,幾年后,我們然后沒跳過去,后來,坡對面的這條路慢慢平了,小溪里的水也干了。其實想想,即便跳過去落水了又怎么樣呢,不過是回家換身衣服,也算體會了當時的快樂,而后來,懂事了,想再去跳,早已沒有了當初的興趣和條件,因為水也沒有了,坡都慢慢變低了。想想,人生真的有好多遺憾。終究是當時具有俠義精神的我們膽小了。又或者我們家祖祖輩輩都膽小老實。待爺爺放好鞭炮后,我們總是自覺地去向祖先朝拜磕頭。又要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了。
接下來的這一個是在我們家種花生的田里,跟第一個祖先的石碑一模一樣,只不過這個是后來新建的,有兩棵柏樹在旁,有一年,因為燒紙錢的火勢有點大,以為把右邊的這顆柏樹差點燒死了,但后來每一次來的時候,長勢都很茂盛,到后來自己讀初中時,也沒有看見有被燒過的痕跡。這么一看,樹木比人類頑強太多,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形容,古人是多有智慧。完成一些列的祭拜后,我們來到了村子里的土地廟。
土地廟也是我們清明祭祀的最后一站,由村里人共同籌錢修建的寺廟,我們叫它“土地廟”,里面也就幾個平方,麻雀雖小,五臟齊全。最上面放著一尊很精致的小佛尊,佛尊的前面擺的香爐,旁邊點著蠟燭,下面一排是各種吃的,水果和餅干,旁邊有一個大木魚。最下面便是兩個小平木椅,大概十幾厘米高的木椅上鋪著用里面塞進棉花的墊子,方便人們跪拜。一直覺得,整個土地廟的四周像有神明庇護,神圣且帶有光芒。我們祭拜完畢后,便算是清明上墳結束了。
回到家后,爺爺的提籃中只剩下三碟魚肉飯,空的酒杯,和帶去的水果零食那個袋子裝的東西了。其他的所有的香燭都用完了,也不帶回家。一般這些水果和零食我們大人和孩子分,我們這些孩子吃著祭祀完祖先的餅干,水果。快到中午了,家中的飯也快熟了,奶奶將帶回來的肉和魚重新加工燒熟,留著第二天吃。飯桌上擺滿了飯菜,是我媽和我奶奶共同完成的,擺好了碗筷,這時候每一個碗里都有一兩口飯的樣子,各方的酒杯里也倒好了酒,在家里進行最后一次的祭拜,香火這時候已經被插上了,又到了放鞭炮的時候,鞭炮一放好,長輩們總是說,吃好喝好啊,說一些保佑下一代的祈禱詞。然后把飯合在一起,端起碗,開始了一家人愉快的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