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那個溫柔的春天,在昆山縣巴城鎮(zhèn)的陽澄湖畔,一個軟糯可愛的小生命悄然降臨,她,就是王君君。
“哎喲!怕是要生了,這陣痛得要緊。”梅香菱的聲音中帶著幾分痛苦與期待,她的額頭開始有些許的汗珠滲出。
“姐姐,這可如何是好?我哥又不在家!”王雙雙焦急萬分,話音未落,便已匆匆奔向門外,去請那附近有名的接生婆。
王雙雙,是梅香菱的小姑子,也是王黎陽——那個在上海辛苦打拼,以一己之力養(yǎng)活一家老小的男人的妹妹。
不多時,王雙雙領著接生婆阿香匆匆歸來。阿香一進門,便見梅香菱痛苦地倚坐在椅上,她連忙上前攙扶,一邊吩咐:“快,幫我把你嫂子扶到床上去。”
王雙雙與阿香合力,小心翼翼地將梅香菱安頓在床上。此刻的梅香菱,因著腹中的小生命,已不復往日的嬌小瘦弱,即便是王雙雙,也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若是從前,梅香菱生的嬌小,王雙雙輕而易舉就能撩到自己的嫂子,可現(xiàn)在她可不敢。
就在這時,梅香菱的大女兒王巧巧,從門外風風火火地跑來。她剛從陽澄湖邊撈蝦捉魚歸來,想給母親做點滋補的吃食,臉上還掛著湖邊的泥土與汗水,顯得格外狼狽。
“哎呀,怎么說生就生了呢?我這……我這先去洗洗手,看看能幫上什么忙。”王巧巧急得語無倫次,一邊說著,一邊往水盆邊跑去。
“真是個懂事的孩子,那你就去燒點熱水吧,待會兒用得著。”接生婆阿香溫和地吩咐道。
王巧巧胡亂洗了洗手,便趕緊生火煮水,她的忙碌為接生婆和阿香分擔了不少壓力。
除了燒火煮水,王巧巧熟能生巧的開始煮飯,她知道生孩子要耗費很大力氣,一會兒大家都會餓的厲害。
王巧巧會做一手的好菜好飯,父親在上海做生意,每次回來的時候,都會留一大筆錢給家里。
家里全是女人,男人在外拼搏,她們幾個姑娘家就相互扶持,照顧。
王家的和諧氛圍一直被周邊鄰居羨慕著。
因為男人在外,能夠陪伴梅香菱的就只有小姑子和自己的大女兒,香菱也格外疼愛著自己的小姑子,把她當親妹妹。
梅香菱自個兒的母家是依靠不上的,那是個重男輕女的家。
梅家一直都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所以哪怕是知道王黎陽不在家,女兒還懷孕了,他們也不愿意理會。
曾經(jīng),梅香菱也很難過,從小在偏心的家庭長大總歸有點失落。
好在,梅香菱嫁得好,這一點又讓梅家很嫉妒。
尤其是梅香菱的嫂子,經(jīng)常冷眼冷語的嘲諷著。
巴城鎮(zhèn)不大,巴掌大的地方,人與人之間距離都很近,所以梅家什么樣,大家都清楚。
接生婆阿香全神貫注地為梅香菱接生,而王雙雙則在一旁暗自為嫂子難過。生孩子這樣的大事,自己的哥哥卻不在身邊,但她心里也明白,哥哥在上海的辛苦都是為了這個家。要說誰對誰錯,這亂世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