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的紛繁故事里,寶玉的婚事始終是讀者們關(guān)注的焦點。不少人覺得寶玉的婚事由賈母指婚,可實際上,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嫡子的婚事,父親的主張才最具權(quán)威。那么,賈政究竟會不會讓寶玉娶寶釵呢?從諸多細節(jié)來看,賈政堅決不會,這背后有著復(fù)雜且合理的緣由。
一、官場歷練下的政治清醒,讓賈政拒與薛家聯(lián)姻賈政雖在政績上并無突出建樹,在管家方面也乏善可陳,但多年浸淫官場,基本的政治頭腦還是有的。就像電視劇中賈政面對復(fù)雜局勢時,總能保持一份清醒。元妃省親時,元妃多次啼哭,賈政當(dāng)眾說出“莫以政夫婦殘年為念,憤懣金懷,唯有恭謹(jǐn)以侍上”這樣的話,巧妙地將元妃的悲傷從送入深宮不得見人的愁苦,引導(dǎo)到因父母年邁的孝心惦念上,避免因言語不當(dāng)而遭禍。在秦可卿喪葬問題上,他不主張賈珍使用罕見的檣木板,這是對逾制僭越后果的警惕。而薛家呢?寶釵父親亡故,哥哥薛蟠搶男霸女,惹上人命官司,還以暴斃之名逃脫法律制裁,在戶口上成了“死人”。這讓在朝為官的賈政如何向同僚和京中公侯圈解釋?難道要自曝曾幫忙料理過人命案?所以,賈政看在王家面子上收留薛家客居已是天恩,結(jié)親之事想都別想。
二、薛家劣跡斑斑,賈政怎會讓寶玉跳入火坑薛蟠進京后的所作所為,賈政并非一無所知。明知義忠親王老千歲犯了事,薛蟠還敢買他的檣木板,這簡直是膽大包天。這檣木板必然是遠低于“市場價”購進的,京中貴族怕引火燒身都不敢買,只有薛蟠這個“大傻子”敢買,賈政都說不是常人消受得起,可薛蟠和賈珍一個敢買一個敢用,妥妥的兩個敗家子。此外,薛蟠常年和妓女云兒等取樂,在學(xué)堂因秦鐘等爭風(fēng)吃醋,還和金榮有斷袖之情,因柳湘蓮的美色利令智昏,遭到暴打,甚至假裝寶玉父親約他吃酒,娶了個刁鉆狠毒的夏金桂,整個薛家亂成一團麻。賈政手下一群清客,就是閑著沒事包打聽的人,賈政怎么可能一點兒都不知道?寶玉就算是再差,也是公府嫡子,是個讀書人,生得一表人才,怎么會討不上老婆,要和這種爛透了的人家結(jié)親呢?
三、寶釵自身因素,讓賈政心生反感賈政對寶釵并沒有好印象,甚至判定她非福壽之人。元春讓諸芳出燈謎,寶釵寫道:“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總無緣。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fù)年年。光陰荏苒須當(dāng)惜,風(fēng)雨陰晴任變遷。”這首燈謎詩的謎底小說中雖未點破,但賈政低頭思略道:“此物還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而且,賈政多次表示“金玉”之說俗,對薛家母女編造的金玉良緣十分反感,不會輕信這種無稽之談。薛家不僅賴在賈府不走,還三天兩頭出事故,連寶玉挨打,所有人都首先想到是薛蟠告的。如若不是礙于王子騰等人的面子,怕是早下了逐客令。
結(jié)語:賈政心中兒媳的理想人選——林黛玉賈政心中其實有寶玉妻妾的人選,那就是林黛玉。賈政與賈敏兄妹情深,和林如海同樣為官,雖路途遙遠,但仍書信往來不減。林如海在賈雨村進京時,還俢書引薦,并附川資,賈政也極為重視并辦成。可見他與妹夫林如海交情甚深,對書香門第更是高看一眼。黛玉入了賈府,賈政對黛玉所擬大觀園內(nèi)匾額一字不改,這是對黛玉才學(xué)的認(rèn)可。而黛玉于省親當(dāng)日所作《杏簾在望》,元春批前三首之冠,賈政讀了幾十年書,自然能看出其中的妙處。詩中寫道:“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這描繪的不就是天下大治、豐衣足食的盛世景象嗎?元春省親本是皇恩浩蕩,黛玉之作不僅給賈府爭了面子,若皇帝御覽了,也會覺得賈家明白事理。林妹妹家四代列侯,曾是有爵之家,林如海又是探花,作為皇上親派巡鹽御使,有直報皇帝的權(quán)限,人丁不興,巨萬家產(chǎn)沒有拆分與流失,賈敏的十里紅妝也盡在林府。鳳姐都說:“門第、根基、家私、模樣”,說的是寶玉哪一樣配不上黛玉。所以賈政對黛玉是十分認(rèn)可的。綜上所述,以賈政的眼界和想法,寶釵絕不在寶玉之妻的篩選之列。娶了寶釵,便是娶了是非,娶了解不完的難題,會使賈家舉步維艱,更難在京中貴族圈立足。就算王夫人再從中作梗,即便賈母亡故,賈政也堅決不會讓寶釵進門。賈政心中的兒媳人選,還是更傾向于林黛玉,只不過世事無常,最終寶玉和黛玉的婚事還是未能如愿,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