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邊界感是不是也會隨之帶來距離感呢,我和女兒的相處從沒有邊界親密如一人似的,到現在青春期的女兒開始關房門不太想要我的打擾,她在書房的時候,我進去能感覺到她的微表情是不歡迎的,那么我想可能就是我不能再隨意去走進她生活的時候了。她有了獨立于我或者說脫離于我的自己的小世界,母親和孩子之間其實像大樹一樣漸漸開叉散開,越走越遠的,要接受并且就這樣做,如果試圖去掌控孩子,去把她牢牢的放在身邊違背客觀規律的。
有一個早晨,我6:30定了鬧鐘起床準備6:50送她去上學,前一天晚上我其實是加班到很晚才到家的。自從女兒上了初中,我就沒有連貫的睡過懶覺了,因為6:30一定要定鬧鐘下去看看她,然后送她去上學,那么那天早上我快走到她房間的時候她聽到了我的腳步聲然后把門關上了,我當時心里有一點點不舒服,嗯不,是一大點不舒服,覺得自己有點被辜負了,錯付了,我當時的做法是,敲了一下門,沒有等他開門就自己把門打開了,然后問了一下為什么在媽媽要走過來的時候把門關上了,他沒有說話有點尷尬的看了看我,因為看到了我略微嚴肅的表情,有一點懊惱吧,我就說了一句你這樣做是不太禮貌的,你可以告訴我你有事情,但是你不能直接關門我在客廳等你。這件事情呢我送她上學回來的路上就在想真的是需要獨立的。不能隨意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可能他的表達方式需要改善,但我后面就注意這種邊界感了。我也小小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過,那么也希望他也能夠同等的對我有邊界感,這樣大家是相互的。比如進我的房間一定要敲門,比如我正在看書的時候會對她做一個等待的手勢把這一頁或者這個情節看完才跟她講話等等。類似于這樣子她也坦然接受,所以我們兩個就心照不宣了,但她也會有敏感的時候,在我偶爾有點客氣的跟她講話,她就說媽媽你為什么這么客氣,你太客氣了我就會覺得有點距離感。所以距離感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不想有的,但是邊界感又是大家都需要的,拿捏好之間的度對于成長過程中人格的獨立以及親情的正向發展很有必要。
我自己在這個青春期的時候,家里是很清冷的狀態,因為媽媽不在家,然后我跟爸爸一起生活,爸爸又是那種不太會跟我聊天問東問西的那種,所以我每天做著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整個從10歲到15歲這5年的青春期,沒有人會闖進來,所以別說邊界了,簡直就是結界。可能這一段經歷跟后面我給人的感覺總是比較冷淡有關系吧,青春期的這5年,沒有人去干涉我的成長,基本上是自己開發自己,自顧自的野蠻生長,但當時覺得非常的自在,在特定軌道上每天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穿固定的幾件衣服,然后固定吃一點晚餐,因為中午在學校吃嘛,早上我有時會去叔叔嬸嬸家吃早餐,有時自己買一個面包或方便面反正隨我心意,現在覺得有點像很多人想過回的簡單生活,到山上去過那種齋戒的生活,也沒有什么親戚來我家,我也不會去,就這么生命中的三五個人出現,現在看來是好難得的一種人生修行體驗,但當時會被很多老師憐惜,可能覺得沒有母親在身邊是可憐孩子吧,比如說下雨天如果大雨正好趕上下學的時間,那么我知道不會有人給我送雨傘,所以壓根沒有任何期待,不管多大的雨一刻都不會猶豫的沖入雨中,從沒有懼怕過淋雨的概念,所以也不記得整個這5年淋了多少次雨,從來沒有因為下雨在教室里邊躲過雨,避雨這個詞好像沒有在我的字典里,可以說勇敢,也可能怕被別人可憐吧,下雨又不是下刀子走回去又死不了人,浪費時間還不如趕緊回家,到了家之后哼著歌換一套衣服,然后洗洗該做什么做什么,內心艷陽高照,絲毫沒有波瀾,現在想想覺得這是多酷的一女孩。
我把這個故事給女兒講過,她也用很心疼的眼神看著我。但其實我當時這5年都過得很快樂,很專注,過著獨屬于青春的激昂的朝氣蓬勃的日子。所以我覺得,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孤獨?什么是可憐的日子,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外界環境衡量標準的,有的時候習慣用主觀的偏見去判斷,或用自己的幸福標準去定義別人的生活是不準確的,因為你不是他,他可能看起來可憐但其實他內心正盛開著一朵最嬌艷的花,自帶芬芳;有些人可能看起來是該幸福的,但是他內心的花卻凋零了枯萎了沒有吸收水分和陽光的能力了。
請反手擁抱自己吧,最踏實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