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生活就是,想說的話其實很多,實際說話的人其實很少。
見面說你好是禮貌,介紹家鄉沒必要。走到天涯海角,沒有人會愿意聽你說過去多么輝煌,不會有人對你保持多少好奇,人來人往,聊天聊來聊去,其實維持不過三天。所以人們就會把這樣的現象叫做“三分鐘熱度”。
對于世界保持好奇心是對的,畢竟人不是唯一的生物,更不是重要的生物。
你會發現世界還是太浮躁了,人們讀的書不夠多,心里的想法卻不少,一般的時間里,一般的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等著你去發掘探索。現實就是早出晚歸、車水馬龍,還有喋喋不休的人聲和能夠讓你心煩意亂的裝修聲。
打開一本書還沒有看幾頁,手機消息的彈窗就會把你的注意力全都引過去。幾個月前互相聊的熱火朝天的好友,微信不回一禮拜,別人就轉頭和另一個朋友成了閨蜜,誰還管你怎么樣。
多么現實的生活,一旦沒有了存在感,你就是真空的人。
寫文字很有意思,每次發布前他都會向我確認,文章少于兩千字,確定要發布嗎?
哪有那么多喋喋不休的傾訴,沒有人喜歡老太婆的臭襪子,又臭又長一籮筐。就像我們描述病例的時候,老師問我們,診斷依據是什么呀?
你說了一通,老師只會覺得你怎么又把所有東西給梳理了一遍,你有沒有自己的總結。但其實說的人只會想自己說的是否全面細節,生怕錯過了什么,漏了什么,惹得老師不開心。
交流不是越多字越好的,這個道理是淺顯易懂的。
古人的語言就和我們的大白話不一樣,簡約,但是能夠讀懂。這時候喜歡鉆牛角的人就會說了,誒,那怎么我讀不懂?對吧。你看,每個人的表達和理解力不一樣,整體的品格和脾氣也就不一樣了。怎么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多讀書呢?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一點毋庸置疑。
怎么會想到要起這個標題呢?因為發現自己最近變得心事重重,上網一搜,焦慮怎么辦?底下推薦說和朋友傾訴。于是我開始瘋狂在微信里面和朋友打字聊天,手機26個按鍵敲得噼里啪啦響。打字吐槽了半天,朋友還沒有立刻回復我,身邊的同學卻率先開口:“怎么你沒有剪指甲?”
醫學生笑而不語對吧。
朋友一句話回復我,我是可以繼續接十句話的。我就是這樣脾氣的人,傾訴的欲望,全在網絡上。但也是只有很熟很熟的朋友,我才會無所防備的說話的。要是沒有那么頻繁來往,我就壓根不會有一句多余的話的。所以昨天開會聽幾位同志批評我說“和同學的聯系不夠緊湊”,我深以為然。
普通的大學同學,在我從小的教育修養里面,告訴我是不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去維系的。換句話說,畢業之后就不再聯系的人,多了反而是煩憂。
也許我本不是生性涼薄的人,但是在異鄉求學這么些年,熱心腸的事情做的不多,對于無關自己的人狠心是越來越擅長了。看到弱者會不會幫助,我曾經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拋開職業不說,單從我的本心,也許三四年前的我會愿意挺身而出,但是那么多年獨自一人煎熬下來,我現在是越來越不愿意站出去了。你說我一不為了榮譽報道,二也沒有公民義務。聰明人總是明哲保身要緊,我一個弱女子,得到別人的幫助還來不及,對于陌生人,他不害我就是仁至義盡了,還要奢求我伸出援手,是否對我的要求太高了一些。
當然,我也不是對于任何苦難都袖手旁觀的人。遇到求助的時候,我一般都是表現的很熱情和樂意提供幫助的。為人無功無過是最好的,我只希望沒有臟水潑到我身上。
接觸社會的時間久了,總是帶上了一些社會氣息,沒有那么單純了。
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別看下去了,這一章也沒有兩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