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春易去,甚春卻向揚州住。微雨,正繭栗梢頭弄詩句。紅橋二十四,總是行云處。無語,漸半脫宮衣笑相顧。
金壺細葉,千朵圍歌舞。誰念我、鬢成絲,來此共尊俎。后日西園,綠陰無數。寂寞劉郎,自修花譜。
––宋?姜夔
暮色像打翻的硯臺在運河里暈開,姜夔第三次停下腳步。二十四橋的第三根欄桿上,有人用金漆新描了朵芍藥,花瓣邊緣還粘著未干的青苔。他伸手觸碰的瞬間,忽聽得橋洞下傳來清凌凌的水聲。
“先生當心!“
姜夔還未來得及縮手,一截青竹竿已挑開他面前的花枝。烏篷船頭立著個梳雙螺髻的少女,絳色羅裙被晚風掀起漣漪般的褶皺。她左腕纏著串金鈴,隨著撐桿動作發出細碎聲響,驚起蘆葦叢中兩只白鷺。
“這欄上的金芍藥可碰不得。“少女足尖輕點船板,燕子似的掠上石階,“上月劉員外家的小公子摸了漆畫,當晚渾身起疹子——聽說是守橋的芍藥娘子作祟呢。“
姜夔這才注意到她腰間別著把竹骨傘,傘面繪滿形態各異的芍藥。最奇的是傘柄末端綴著朵白玉雕的并蒂蓮,花心嵌著粒鴿血石,在暮色里泛著幽光。
“在下姜堯章,剛隨商船從合肥來。“他拱手施禮時,袖中《揚州慢》的殘稿滑落在地。少女眼疾手快用傘尖挑起紙卷,瞥見“自胡馬窺江去后“一句,睫毛忽地顫了顫。
“原來是位詞家先生。“她將傘柄上的白玉蓮輕輕一轉,竟從花蕊中抽出一支紫毫筆,“這'廢池喬木'寫得妙,只是缺了點生氣——先生可愿添上幾筆紅芍藥?“
姜夔還未來得及回應,少女突然拽著他往橋西跑去。她發間飄落的茉莉香混著運河的魚腥氣,竟勾出幾分前朝杜牧筆下“春風十里揚州路“的旖旎。轉過垂柳密布的河灣,大片芍藥花海撞入眼簾,每朵花心都凝著未晞的春雨。
“這才是真正的揚州紅藥!“少女折下枝半開的金帶圍,花瓣上的赤色紋路在夕陽下如同血痕,“當年金兵的鐵蹄踏平了這片花圃,是樂坊的姐姐們偷偷保下根莖。“
她突然以花作劍挽了個劍花,驚得姜夔后退半步。少女卻笑得金鈴亂顫:“先生莫怕,這是我們望春樓的劍器舞。“話音未落,她已旋身躍上青石臺階,裙裾掃落的花瓣在空中組成個“卍“字紋。
姜夔看得入神,竟未察覺暮色已深。直到望春樓的燈籠次第亮起,少女突然收勢回眸:“先生若是無酒錢,可用新詞換盞茶。“她將紫毫筆塞進他掌心,筆桿還殘留著體溫,“記住,我叫阿蘅。“
---
二更梆子響時,姜夔仍在望春樓外徘徊。雕花窗欞突然推開,阿蘅探出半張敷著鉛粉的臉:“先生真要學柳三變?“她垂下一截紅綢,“抓緊了!“
姜夔攀著綢帶翻上二樓,險些撞翻案上的越窯青瓷瓶。阿蘅已換上月白色舞衣,腰間束著金線繡的芍藥紋腰帶,正在給琵琶調弦:“先生那闋《揚州慢》,后半闕可有了?“
“尚缺點睛之筆。“姜夔注意到屏風上釘著幅《芍藥譜》,每株花旁都題著詩句。在“離人淚“那欄下,有人用朱砂寫著“年年知為誰生“。
阿蘅突然撥響琵琶,曲調竟是《蘭陵王入陣曲》的變奏。她足尖挑起案上那枝金帶圍,花枝在燭火中劃出金色殘影:“先生看好了,這才是紅橋芍藥應有的模樣!“
姜夔看著她在方寸之地騰挪翻轉,忽然明白那些詩句從何而來——當她反身下腰時,分明是“無力薔薇臥曉枝“;騰空飛旋時,恰似“霓裳羽衣舞天風“。最絕的是收勢時的回眸一笑,竟讓他想起十三歲在鄱陽湖見到的朱鹮。
曲終時阿蘅香汗淋漓,發間茉莉紛紛墜落。她將殘花別在姜夔衣襟:“明日卯時,我在瓊花觀等先生。“說完突然推開后窗,“快走!巡夜的龜奴要來了!“
姜夔倉皇躍下時,懷中《揚州慢》的殘稿飄散如雪。他未曾看見阿蘅倚窗拾起一頁,對著“清角吹寒“四字怔怔落淚——那是她母親臨終前唱過的曲牌名。
晨霧未散,瓊花觀的老道士引著姜夔穿過三重月洞門。石階縫隙里鉆出的白芍藥沾著露水,花瓣上竟有淡青脈絡,宛如瓷器的冰裂紋。阿蘅蹲在花叢中,正用銀針挑取花露滴入琉璃瓶。
“這是'回鶻雪',前朝龜茲使臣帶來的種。“她指尖撫過花瓣上的裂痕,“靖康年間被金人馬蹄踏碎,如今只剩這七株。“姜夔注意到她腕間新增了道血痕,昨日那截紅綢正系在她發梢。
阿蘅忽然拽著他袖角奔向藏書閣。推開檀木門的剎那,霉味混著沉水香撲面而來。十二幅絹本芍藥譜懸在梁間,每幅右下角都鈐著“宣和內府“朱印,只是邊角處多有焦痕。
“這是母親從汴京帶出的。“阿蘅展開最殘破的一卷,露出題著“玉盤承露“的素白芍藥,“金兵破城那日,她用身子護住這些畫,后背烙上了永世不消的火痕。“
姜夔的指尖懸在畫上三寸。他看見“玉盤承露“的花蕊里藏著行小楷:“孤臣白發,亂世紅藥“。阿蘅突然握住他手腕,引他觸摸畫中花瓣:“先生可覺出蹊蹺?“
指腹下的絹帛微微凸起,竟是千百個針孔組成的盲文。阿蘅取來側光銅鏡,那些小孔在墻上映出《東京夢華錄》的片段:“州橋夜市,芍藥飲子...“.姜夔猛然醒悟,這是汴京遺民用密語記錄的故國風物。
“母親說,每株芍藥都是位守城將士的魂。“阿蘅將“金帶圍“的畫幅鋪在案上,花心處的赤紋在日光下滲出朱砂色,“她們把遺言刺進花譜,等著懂琴瑟宮商的人來讀。“
姜夔發現自己的《揚州慢》殘稿被阿蘅修補過。她在“波心蕩“三字旁畫了朵含苞的“醉楊妃“,又在“冷月無聲“處勾勒出殘缺的“離人淚“。最奇的是卷尾添了行簪花小楷:“白石郎曲臨江渚,念橋應有紅藥語“。
背景簡述:
-時間: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暮春
-地點:揚州紅橋畔、望春樂坊
-歷史錨點:距金兵焚城(1161年)已三十年,揚州城正在恢復生機,但戰爭傷痕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