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挑高七米的玻璃穹頂,在蘇棠的修復工作臺上切出銳利的菱形光斑。紫外線燈管在燒焦的橡木梁架間嗡嗡作響,環氧樹脂與丙烯酸乳液的氣味懸浮在浮塵里,像團散不開的霧。
“第七塊拼片。“戴著護目鏡的實習生小林遞來鑷子,不銹鋼托盤里躺著十二枚彩繪玻璃殘片,“張主任說趕在梅雨季前要完成穹頂整體加固。“
蘇棠用駝毛刷掃去C-003號碎片表面的碳化物,孔雀藍釉料在強光下泛起漣漪:“告訴主任,1904年的英國威爾斯金彩玻璃每平方厘米有120個氣泡,現代碎片的光折射率差0.08。“她將碎片放進超聲波清洗機,液晶屏顯示水溫恒定38.2℃。
腳手架下方傳來膠鞋踩過積水的聲響。保管員老周抱著檔案盒鉆進防塵簾,軍綠色工裝褲上還沾著地窖帶來的潮濕:“小蘇,西側書房又挖出個鐵匣子。“他舉起裹著保鮮膜的焦黑立方體,“像是老式保險柜,密碼盤都熔成團了。“
修復室東南角的除濕機突然發出蜂鳴,蘇棠摘掉手套去查看濕度計。經過北墻那排覆著白布的文物架時,某種細微的震顫從腳底傳來——那個擺在明式條案上的青花瓷電話機正在共振。
“你們沒聽見?“她轉頭問正在給琉璃瓦拓片的小林。實習生茫然地搖頭,鼻尖還沾著礦物顏料的朱砂紅。
鈴聲在第三聲變得清晰。鎏金聽筒在她掌心沁出冰涼的汗,聽筒里傳來沙沙的電流聲,像是穿過漫長雨季的無線電波。
“這里是繡球花公館。“蘇棠條件反射般報出遺址全稱,修復手冊第17條要求接聽所有疑似捐贈者來電。防塵簾外忽然掠過白鴿的灰影,與電話那端的振翅聲嚴絲合縫地重疊。
男聲帶著顆粒感的回響:“小姐怕是打錯了,這里正在施工。“背景音里有鋼釬鑿擊大理石的脆響,與她身后激光除銹機的節奏產生了奇妙共鳴。
蘇棠的視線掠過工作臺上1999年火災現場照片——焦黑的地基殘骸與對方描述中的施工場景形成詭譎的鏡像。她快步走到臨窗的文物暫存區,指尖懸在某個青花瓷筆洗上方:“您右手邊三米窗臺上的筆洗,是不是繪著雙鯉銜蒲紋?“
電話那頭傳來紙張翻動的窸窣,男人再開口時多了幾分驚疑:“你怎么知道宣德年的東西在我這里?“突然爆發的切割聲淹沒了后半句話,蘇棠看到自己映在紫外線燈箱上的臉正變得蒼白。
防塵簾被猛地掀開,張主任握著不斷報警的濕度檢測儀沖進來:“所有紙質文物立即裝箱!頂棚裂縫又在滲水了。“他的怒吼驚飛了檐下的鴿子,蘇棠回頭時,那個本該擺著明代青花瓷電話機的條案上,只剩一圈薄灰勾勒出的方形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