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弘善師父后,眾人繼續前往下游,不覺間來到廬山五老峰下。
五老峰景象令人驚嘆,此處靈氣濃郁,可吸收周遭天地元氣,若能于此修煉,更易進入仙家圣境。
“我等得以來此,實為三生有幸。”玉靜感慨道。
墨緣指向遠山:“觀山中有數間茅屋,屋前有荷塘蓮藕,想必是山中隱士所居。”
眾人朝一間茅屋行去,眼見屋外懸掛匾額。
“清凈居!”墨緣輕聲念道。
屋內陳設簡陋,無桌椅床榻,灶臺上擺放一對破碗和筷子。一本古籍引起眾人興趣。
“山水之間,得道修仙,吾心向道,清凈如廬。”
書頁泛黃,字篆飛舞,果真為修道者居所。
道家講究凝神靜氣,澄澈心境,待修為精深,便可脫胎換骨,超脫俗世。
正交談間,傳來清澈琴音,宛如仙樂鳴響,令人心神寧靜。循聲覓跡,見半山腰上有位白衣仙姑,正閉目撥弄琴弦。
她青絲如瀑,發髻上斜插著玉簪,一襲紗裙隨風飄舞。
墨緣不禁陶醉道:“此曲仿若令人脫離塵世,飄然仙境。”
仙姑琴音暫歇:“此曲名為《天音箏》,靈感源于廬山山水,傳達天地和諧之韻。”
渡濟敏銳覺察,仙姑眉宇間泛出異樣光芒,光芒雖弱,卻引人起疑。
尋妖鈴驟然響起,卻見白光猶如道道劍氣飛出,斬向山壁。眾人皆感震撼,難以置信琴音中竟能飛出劍來。
墨緣驚愕之際,心神悸動。忽然抬頭望去,四周景色已變換模樣。
仙姑微笑:“此為幻象,你無須緊張。此前見你聽琴反應,證明心未被塵世所染。我等修道之人,最講究心性純凈,與世無爭。”
墨緣緊皺眉頭,見仙姑背后是古舊建筑,細觀之下,正是名聲赫赫的白鹿書院。
墨緣身為讀書人,自是知曉白鹿書院傳聞:“唐朝年間,有洛陽人李渤隱居廬山,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至南宋年間,大學問家朱熹于此講學,后成天下四大書院之一。”
“敢問仙姑大名?”
“我屬何人無關緊要,今日需借你《錄妖書》一覽。”
言畢仙姑手尖輕指,那書籍便從墨緣胸中飄出,繼而隨仙姑化作清風,消失無形。
墨緣見仙姑遁形,心中著急,環顧四周,唯山風輕拂,草木沙沙作響。
“書,我的書!”他驟然覺醒,發現自己臥于巨石上,四周霧氣彌漫。
此時眾人上前安慰,疑是他心神虛弱所致。墨緣口中低語,一摸胸口,錄妖書果真不見,不由得大驚失色。
“三師兄切莫著急,靜下心來細說原委。”玉靜道。
墨緣將方才幻象告知眾人,眾人商議,先往白鹿書院探聽虛實,或許能尋得蛛絲馬跡。
白鹿書院,坐落在廬山南麓,古樹參天環繞。書院之內,青磚灰瓦,雕花窗欞,顯露濃厚古韻。
待四人抵達書院,但見院內空無一人,令人心悸。正當躊躇之際,偶遇一樵夫從門口經過,便上前詢問書院有何變故?
“近來廬山上出了妖精,專掏修行人心肝,故而人人下山避難。我勸諸位早日下山,切莫山上過夜,否則難保有性命之憂。”
樵夫如此一說,想及方才“清凈居”中未見主人,應是有此緣故。
原來在廬山南麓,有一片密集茅屋,此為修行者云集之處。而今四周野草叢生,景象蕭條。
修行者居所簡陋,僅有數只碗筷與幾卷經書。眼下十室九空,宛如經歷劫難。
四人各有憂慮,當即決定下山再探消息,沿著山路來到百老鎮。
鎮上人煙稀少,青壯年多已外出行商,留下老人看守老宅,故而得名“百老鎮”。
細觀鎮上氣氛,人人皆是緊張神色。四人方踏入巷口,便聞有人低聲私語。眾人未作停留,徑直前往一家客棧。
店小二打量幾人衣著,狐疑道:“敢問幾位是修行人?”
玉靜心中起疑:“有何疑處?”
“廬山近來有妖物出沒,專挑修行人捉拿,小店實不敢接待,還望諸位見諒。”
店小二說罷,指指遠處城隍廟:“諸位可暫且到那邊避避風雨。”
圓良大為光火,雙目圓瞪喝道:“豈有此理!”
“道長莫要動怒。小店也是迫不得已,免得牽累這住店客人。”
渡濟上前攔住圓良:“此間緣由,我等尚未明了,不必急于一時。”
圓良極力壓下胸中怒火:“既說有妖精出沒,那你可有什么證據?若是今晚沒見妖精,回頭便來收拾你。”
店小二點頭哈腰,隨即領著幾人退出客棧,穿過古街舊坊,來到城隍廟門前。
夜幕下,城隍廟雖無燭火,卻籠罩著淡淡光暈。
“幾位貴客,此處暫且安全。妖精不敢擅闖城隍廟。前幾日,眾多修行者在此避難,方才免受一劫。切記,不可離廟外出。”
“有勞店家了。”
“不敢當。”店小二說罷轉身離去。
幾人步入廟內,見香爐煙火裊裊,城隍爺塑像端立于中,莊重威嚴。
時至半夜,墨緣欲起身小解,又恐污穢廟內,有失對城隍爺尊敬。他環顧四周,見廟外一片漆黑,于是小心翼翼地走出。剛出廟門,一股狂風呼嘯而來。
他驚呼一聲,想穩住身軀,但狂風卷得無處借力。眾人驚起。玉靜急聲道:“三師兄被風卷去了!”
三人試圖將狂風擊潰,劍光齊齊朝狂風劈去。然而狂風卻有靈性,似乎知曉意圖,不斷變換位置,讓劍光多半擊于虛空。
風中夾雜怪異呼嘯,仿若妖精嘲諷。
眼見墨緣要被卷走,突然間一道金光射出,撞入狂風中。墨緣當即從半空落下,痛得昏倒在地。
直至天明,墨緣驚見自己來到鄱陽湖畔,眺望山光水色,遠處五老峰猶如五個老者。
此時一只小船向岸邊駛來,船頭站著一位白衣女子。詫異間,白衣女已至其側,笑而露齒:“公子可是墨緣?”
“你是何人?”
“妾名慧娘,師父梅詩音使妾來迎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