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的混亂時代,漢室衰微,各地諸侯紛紛割據自立,一群又一群的野心家妄想顛覆這個早已孱弱不堪的朝廷,成為下一任天命之子,名垂青史。而袁術就是其中一個,他用自己大起大落的一生指導著后來無數的造反家如何才能最快毀掉一番基業,遺臭萬年。
袁術,出生于汝南袁氏一個大家族,四世三公,名震天下,理論上他得到朝廷的恩惠如此之多,應當是最忠誠的那位,然而事實就是他造反了,他要自立為天下之主了。
袁術的老友陸康此時在隔壁的廬江郡擔任太守一職,袁術便去信一封,請陸康支援自己一些糧草支持自己的造反事業,不多不少,三萬斛米。東漢是一個講究門第的時代,陸康同樣也是世家大族后裔,江東陸氏。
陸康打心眼里看不上袁術的行為,他浸潤儒學,深以孔子的忠誠孝悌之道作為行為準則,陸康對袁術派來的使臣呵斥道:“去告訴袁公路,倘若他迷途知返,我會上書朝廷保他一命,倘使他一意孤行,老夫誓死不從!”
袁術的使者走后,陸康即刻召集了家族會議,他已年近古稀,本應該在江東過著含飴弄孫的悠閑日子,奈何陸家人丁凋零,族中子侄大多數不成氣候,全靠自己強撐。所以廬江此處聚集了眾多的陸氏族人。
“反賊袁術向我要糧,已經被我呵斥回去,廬江已非善地,短則數月,多則數年,袁術大軍必然來攻我廬江,我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陸康說著眼睛里閃爍著渾濁的淚花,“陸家這一大家人,雖然說大多都是平庸之輩,但是你們只要肯好好讀書,未必不能在若干年后出現一兩個俊杰振興門楣。”
此時一個十多歲的少年名叫陸議,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童站在墻角,陸議是陸康的侄孫,由于他年少喪父,一直跟著叔祖陸康過活。小童則是陸康的兒子陸績,老來得子,陸康對這個兒子相當寵愛。
眾人聆聽完陸康的安排,各自神色憂郁的離開了。陸康叫住了陸議,陸議雖然年少,但是已經陸氏一族中修養品貌一等一的優秀晚輩,因此陸康對他期望很大:“伯言,回去好好帶領公紀讀書,切記不要心浮氣躁,要耐得住寂寞,厚積才能薄發,相信你日后必然有所作為。”“叔祖,您跟我們一起走好嗎?”聽到陸議的詢問,陸康正色道:“小孩子家胡說,為臣之道,講究一個忠字,你現在還不懂,但是你一定要牢牢記住!”
月余日之后,在廬江生活了多年的陸氏族人又踏上了返回故鄉的行程,這便是亂世中的大家族的特權,遷徙。對于普通人而言,沒有目的地和方向的遷徙,便是死路一條。
廬江城內也布了公告,大商人和大家族也如同陸氏一族一樣,成群結隊的離開了廬江,城內只剩下了一些衣衫襤褸的老百姓。亂世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許是從黃巾之亂起,或者更早的那個胡作非為的漢桓帝,總之這幾百年的亂世才只是個開頭。
兩年之后袁術派“小霸王”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只是一介儒士,并不擅長打仗,總歸這場戰役孫策贏的很輕松。陸康也兌現了他的諾言,在城破之際,長嘆道:“我陸康一生忠于漢室,雖無力回天,但求無愧于心!”遂自刎而死!
孫策感慨于陸康的忠誠,在廬江城內給與了他高規格的禮葬,并且派兵將棺槨運回了吳江。此刻的陸氏人人不安,陸家和孫家的百年恩怨情仇,就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