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5年,谷雨剛過,天清氣朗,萬里無云,對于別人來說今天無非是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一天,除了一個人。
戎州城西邊萬利鎮的蔣家,蔣夫人將5歲的二女兒蔣慧君接下了繡樓,著一身漂亮的新衣,梳妝打扮一番。五歲的慧君皮膚白皙,鵝蛋臉,濃眉大眼,生的極為可愛。童真的臉上綻放出明媚的笑容,輕聲說道“娘,這衣裳比過年還鮮亮,是還要去江邊看龍舟么?”蔣夫人的臉上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看不出是好,還是不好。慢慢說道:“我們家慧君已經是大孩子了,要去學堂里面讀書明理,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娘親幼時家里貧寒想讀書沒有機會,你的婆家林家現在開了私塾想接你過去讀書,你一定要好好學”年幼的慧君哪里懂這些,聽蔣夫人講得這么好,自顧自的一個勁的點頭,還不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即將改變她的一生。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樓下木工房傳來刨子推過木料的沙沙聲,大哥廣源正跟著父親學打妝匣,這是為五歲的妹妹慧君準備的,端午節一過慧君就要去林家做童養媳了。蔣家是木工人家,勉強過的去,蔣夫人有三個孩子十一歲的大哥廣源,五歲的慧君,二歲的廣義。蔣家與城中林家是世交,蔣家老爺在世時便與林家老爺定下了娃娃親,奈何兩家都生的是兒子,婚事也就作罷了。直到孫輩慧君出生,便早早的與林家長孫林映輝定下了親事。廣源向來疼愛妹妹,便央求父親教他打一個妝匣,等妹妹離家的時候帶上。
林家是城中的大戶人家,林老爺又是貢士出生,對子孫的教育很是上心,于是在家里開了私塾,請了訂好的先生回家教幾個孫兒讀書明理。林老爺年初到蔣家定家具時見到了未來孫媳慧君,見其聰慧可愛,只學些女工針線實在可惜了,便與蔣萬商量了將慧君接到林家學堂上學,反正兩家已經是定過親的。蔣夫人既舍不得又覺得能入學堂上學是不錯的,蔣夫人對兒女甚是疼愛,在那個封建的年代,慧君一出生,蔣夫人便力排眾議拒絕了蔣老夫人要為慧君裹小腳的要求。蔣家的木工生意孫然過的去,但是要為兒女開私塾,請先生還是有些困難。蔣夫人與蔣老爺再三商量,同意了林老爺的提議,將女兒慧君接下繡樓,送到林家學堂。
午時剛過,林家的大少爺林誠和管家轎夫和丫鬟便到了蔣家門口。蔣夫人安置了一行人午飯后,林家便得往回趕路了。蔣萬與林誠寒暄交代了幾句,把慧君的行李搬上了林家的牛車,行李中便有廣源親手做的那件妝匣,上頭雕刻著一只振翅高飛的仙鶴。林家距離蔣家有200里地,雖說逢年過節可以前去林家探望,但蔣夫人難免心中還是生出很多不舍得,眼淚汪汪的抓住女兒的手,反復叮囑女兒到了林家以后要照顧好自己,要好好讀書,年幼的慧君見母親哭的如此傷心,便跟著一起哇哇大哭,淚水浸透了稚嫩的臉龐。
今天小小的慧君,下了繡樓,離了父母兄弟,奔赴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