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源這樣做是有原因的,誰讓官家只想平衡朝堂,我也平衡一下,也有政治傾向。
這一點應該學習教員,他在重慶跟國民黨蔣介石談判之間,跟重慶各界展開親切友好的交流,以至于有人評價比蔣介石來了都熱鬧。
過幾天,楊啟源還參加了呂夷簡的家庭聚會。
其實,呂夷簡和范仲淹是對手,他是毫無疑問的保守派,也是官家最信任的臣子之一。
面對這樣的保守派,又知道自己滅西夏,去遼國,楊啟源微笑地說道:“無論改革也好,想保住利益也罷,如果西夏、遼國,甚至蒙古、女真長驅直入到大宋境內,那大家什么也干不成:范仲淹改革不了,您的利益也保不了長久。未雨綢繆,也給了大家時間,畢竟我們都在大宋。”
呂夷簡一聽就明白了,為政這么多年,雖然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反對改革,但也要為大宋考慮一點,盡管仍然反對,但程度比之前輕一些。
結果弄得整個朝堂上,官家要平衡的地方比以前少多了。
但楊啟源深深地知道,無論哪朝哪代改革,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都是最大的。可瞧官家這瞻前顧后的樣子,我對他能否將改革進行到底實在沒信心。
再說,一位宮女有收集情報、結交大臣等行為,很可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被趕出宮廷,甚至面臨更嚴重的后果。
這幾天聚會時,就聽說有梳頭夫人因干預朝政而被官家厭棄并令其出宮,大家都在慶幸楊啟源能從宮城出來。
楊啟源苦笑:“官家對宮女處罰是因人而異的,沒看這幾天到處都是抓捕我的密探。”
晏殊接著:“是的,官家這幾天得知你已然回宋,又回京,就是不出現在他面前時,臉色瞬間陰沉下來很不好看。他將手中的奏折重重地拍在龍案上,怒喝道:“這楊啟源,簡直是目無君上!朕的旨意,她竟敢視若無睹!”
“那大家的反應呢?”
“這段時間由于大臣與楊公子你都私下會面過,保守派自然保持沉默。官家與你關系如何,只要有遼國在,燕云十六州沒收回來,自然也當官家是在抱怨。”
“他在朝堂上也這樣嗎?”楊啟源表示疑惑。
“雖然在朝堂上很少,但散了朝與大臣見面經常這樣。”呂夷簡回憶。
“那官家情緒管理也不怎么樣。”楊啟源評價:“在后宮,經常聽到他向宮女侍衛抱怨,而大多數宮女侍衛自己不太懂,只能和他一起難受;勸他嘛,出了梳頭夫人這種事,也不敢勸;我有時壓抑得受不了。”
“如果是這樣,你私自出宮反而可以理解,誰會天天受壓抑。”
“其實,皇后經常勸他,也做到了,可他也懷疑皇后的忠心。”楊啟源說。
“啊?”這下在場的大臣都表示難以理解,因為皇后曹丹姝,他們是從小看她長大的,有才干,稱得上母儀天下,與官家,就算做不到親密無間,也應該是相敬如賓。
他們都是有家庭的,如果自己的妻妾在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這樣勸自己,不管效果如何,都會非常高興。
楊啟源說:“故官家這樣懷疑我,我根本不難受。因為,他是天子,懷疑別人是他本能。”這話說的沒毛病,因為喜歡歷史的楊啟源知道有皇帝連自己親生的兒子都殺,更別說其他人了。他只要別濫殺無辜,我就謝天謝地了。
在場的人也就知道楊啟源只是不在乎,但沒有忽視官家的存在,也就沒再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