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源心里默唱《春天的故事》,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意思是將他作試點,先發展,結果在短短幾年時間,由一個農村變成現代化的城市。
在她小學語文課本上,就描繪了這種變化,是一首散文詩,題目就叫《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生活,多少年來一個模樣。
貧窮落后困擾著人們,
現代文明是那樣遙遠、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間勞作,
煙霧里阿媽煮飯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滾,
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晃的夕陽……
啊,只不過短短的幾年時光,
變化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祖國邊陲的這座村莊,
奇跡般地改變了自己的模樣。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濘的古道,
破舊的土屋變成了廠房幢幢。
兒童樂園充滿著歡聲笑語,
彩燈噴泉裝點得像仙境一樣。
人們呢?我熟悉的鄉親們呢?
難道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們沒有離開故土,
在這里,到處看到那熟悉的面龐。
他們開著卡車,運送水泥、鋼材,
提著皮包,和外商談判辦廠。
伴著燈光,學習雜交水稻的知識,
和著樂曲,翩翩起舞放聲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腳下,
探尋的目光已越出國界射向四方。
從儀表到心靈都煥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區新城一樣。
這就是昔日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改革開放給他們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飛起,
傳遞著新的信息,描畫著美好春光。
出生于1986年的楊啟源深刻知道,這場變革帶來了什么,看著國家一天一天變富,變強,既然穿越到了宋仁宗趙禎時期,更不希望要犧牲無數人才換來的強大再走一遍,少犧牲一點都是好的,這也是支持范仲淹改革的動力。
而且,到各地全面考察大宋,主要是尋路,哪條路適合宋走,就走哪條。
楊啟源這時已經確定走哪條路,直接走種花家現在的路,代價實在太大,而且人民生活還沒有苦到極點。任何改革都要考慮到人民的承受能力。
答案只有一個,先走結合了英國和美國的資本主義道路,是符合大宋的實際情況:英國保留了君主制,美國以貿易為主,到時候全世界的資源都歸中國。如果發展資本主義是趨勢,重武將,逼遼國,完成統一,打日本,就是為資本主義做準備。
種花家現在的社會主義道路路,要不在資本主義之后產生,要不是人民苦到極點,從封建直接跳過來。顯現,種花家是后者,我們以農民起義軍起家二十多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耗盡并推翻反動政府和將日本侵略者趕回老家;再用七十來年的時間讓種花家由一個一窮二白、滿目瘡痍變成武力值比漢唐強,經濟比宋富的國家。
但不管哪條路,范仲淹改革必須無條件進行,這是沒有任何回旋余地的。
否則,不只是楊啟源,種花家的人普遍評價:寧到漢唐建功業,不去大宋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