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源深深記得,后世的滕王閣主體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為三層帶回廊建筑,內(nèi)部共有七層,分為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及閣樓;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
第二層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長20余米,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八十位,其中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也在其中。
不僅如此,后世的路一般指城市的道路,有的紀念名人。例如,南昌的主干道,在稱為八一大道之前稱安石路,是紀念王安石的;永叔路,是紀念歐陽修(字永叔)的;子固路,是紀念曾鞏(字子固)的等等。
從滕王閣下來,楊啟源又領著李公麟前往萬壽宮附近去找旅舍,主要是看后世的八一館。
走著走著,楊啟源看了一下身邊的李公麟,心想像李公麟這樣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輩出,文化藝術蓬勃發(fā)展,可軍事方面卻令人痛心疾首。宋朝重文偃武,文官地位極高,武將卻處處受掣肘。朝堂之上,文官們高談闊論,卻常常在軍事決策上紙上談兵。
那些有勇有謀的武將,如狄青,為國家出生入死,戰(zhàn)功赫赫,卻因重文輕武的風氣,遭到文官集團的猜忌與打壓。狄青最終的悲慘結局,不正是宋朝重文偃武政策下武將命運的縮影嗎?在這種政策影響下,軍隊缺乏訓練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面對外敵入侵時,只能一退再退,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后世的八一館,記錄著無數(shù)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們?yōu)榱藝液腿嗣竦慕夥攀聵I(yè),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這里陳列的武器裝備,雖歷經(jīng)歲月,卻依舊散發(fā)著當年的殺伐之氣,它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熱血的戰(zhàn)斗瞬間。那些戰(zhàn)士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用這些武器捍衛(wèi)了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
與大宋相比,后世對軍事力量的重視和發(fā)展,以及對戰(zhàn)士們的敬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八一館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歷史,都在訴說著后世對軍事力量的重視,對英雄們的敬仰。楊啟源自己如果不是偏矮,說不定也能當軍人。在她生活的時代,想當軍人競爭也很激烈,導致不得不提高征兵標準:文化怕是要金榜題名考取大學,身高不能太矮。以至于,楊啟源一穿越到這一時期,一心關注宋夏戰(zhàn)爭,甚至到延州滅西夏。既然她來了,不能白來,一定要平衡好文與武的關系,讓歷史變成另一番模樣,不會有那么多的屈辱和遺憾了。
于是她忍不住對李公麟抱怨道:“李伯時,大宋本想著以文治國,穩(wěn)固江山,卻不想矯枉過正。朝堂之上,文官權力過大,武將處處受限,空有一身武藝與報國之志,卻難以施展。軍隊戰(zhàn)斗力直線下降,面對外敵入侵,一退再退,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