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家中,經過兩天的悉心休整,楊啟源與李公麟的疲憊如輕煙般緩緩散去。這日清晨,柔和的陽光宛如薄紗,悄然透過窗戶的罅隙,輕柔地鋪灑在床榻之上。楊啟源悠悠轉醒,望著這陌生卻布置得精巧雅致的房間,一時間,往昔的記憶與當下的情境交織,竟生出幾分如夢似幻的恍惚。
回想起從日本歷經千難萬險重返大宋的這一路,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仿佛還在眼前一一閃現。她起身移步至窗前,輕輕推開窗戶,清新的空氣裹挾著淡淡的花香,如靈動的精靈般撲面而來。遠處,王安石家中的庭院里,幾名仆人正忙碌地修剪著花草,一切看似平靜得如同湖面,然而他們深知,平靜之下或許正暗流涌動。
不多時,李公麟也來到了庭院之中。二人目光交匯,彼此的眼神中雖有高興,卻也難掩那一抹凝重之色。他們心里清楚,雖說眼下在王安石的庇佑下尋得了一方安身之地,但危機猶如隱匿在黑暗中的猛獸,隨時可能撲出,一旦官家知道楊啟源在這,一定會把她請回汴京。
“雅子,我們既已在江寧府暫得安頓,當務之急便是盡快摸清大宋這一年多來局勢的風云變幻,尤其是官家對我們的追捕態勢是否又有新的變化。”李公麟輕聲說道,同時目光警惕地在四周游移。
楊啟源微微頷首,說道:“所言極是,想來王安石先生定是早有準備,待稍后與他詳談,說不定能獲取一些至關重要的訊息。”
正說著,王安石在一名仆人的引領下,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進庭院。他身著一襲素凈長袍,頭戴方巾,面容雖略帶疲憊,但眼神中透著的睿智與沉穩卻絲毫不減。
“二位可休憩好了?”王安石微笑著詢問,語氣中滿是關切之情。
“多謝介甫先生,這兩日在府上,我們已恢復了許多。”楊啟源恭敬回應。
“那就好。”王安石點頭示意,隨后示意眾人在庭院中的石桌旁就座。他謹慎地環顧四周,確認無人后,壓低聲音說道:“你們此次歸來,可謂是步步驚心。官家對楊姑娘的追捕從未有過片刻松懈,密探如密布的蛛網,遍布各個沿海口岸。”
楊啟源和李公麟聽聞,臉色不禁微微一變。李公麟擰緊眉頭問道:“介甫先生,依您之見,我們接下來當如何應對?”
王安石陷入短暫的沉思,片刻后緩緩說道:“目前,你們暫且安心在我家中住下,切不可輕易外出拋頭露面。我會憑借自己的人脈,為你們打探消息。只是官家的勢力錯綜復雜,我們行事必須萬分小心謹慎。”
“介甫先生,改革之事如今進展得怎樣了?”楊啟源關切地詢問。她深知自己當初遠赴日本,改革之事無奈擱置,如今重返大宋,改革的后續情況自然成為她心頭最為關切之事。
王安石神色變得有些高興,緩緩說道:“改革仍在持續推進,楊姑娘你去日本之前就將民間改革在大宋推廣,讓官家不好隨便貶官員。所以值得慶幸的是,范仲淹大人在中央仍堅定不移地推動著改革。”
楊啟源聽后,眼中閃過堅定的光芒,斬釘截鐵地說道:“介甫先生,改革乃大勢所趨,關乎大宋的興衰榮辱。既然我已歸來,必定全力以赴,協助您共渡難關。”
王安石看著楊啟源眼中那堅定不移的光芒,心中不禁涌起一陣敬佩。他點頭說道:“有楊姑娘這句話,我便增添了幾分信心。只是,在行動之前,我們還需深思熟慮,謀劃出一個周全的策略,找準合適的時機與切入點。”
隨后,楊啟源與李公麟將在日本的見聞告訴王安石,并燒了一壺開水,等水開后,將其倒在筆洗,取出還沒寫字的毛筆,在一張看起來是白紙的紙上涂了一下,不一會兒關于日本京都港口的重要情報呈現在眼前。
隨后又復原了其他情報,王安石不由得吃了一驚。
見此情形,楊啟源解釋:“因為在日本收集到的情報要想及時傳遞回大宋并不容易。用消字筆寫情報,然后等合適的時機再用熱水刷便可以看。這樣既可以隱藏信息,又方便攜帶,就算被人發現了,乍一看也不知道是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