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軍事情報應該讓汴京早些知道。”王安石稍微思索一下:“可我找不到非常可靠的人將這些情報帶到汴京去。而你們,特別是楊姑娘你,是不能出現在汴京的。”
楊啟源聽到后,先站了起來,邊走邊思索:“我不能去,但伯時(李公麟)可以到汴京找晏先生,將情報給他。他作為官家的老師,一方面讓晏先生了解日本,另一方面也讓他保護伯時。同時,伯時可以全面了解海洋。”
“到汴京,我萬一在晏先生家被官家發現,怎么辦?”李公麟疑惑道。
王安石想了一下,說:“到晏先生家里最好,官家經常會去他家,讓他去勸官家,先不要追查他。”
“那楊姑娘呢?”
楊啟源分析:“我與伯時您有本質不同:您不管怎么說,都是官家的臣子,且在丁憂期間,并沒有誤事;而我,不管做這些事是不是為了大宋,但身為宮女,私自出宮,單這一點,足夠讓官家全國通輯我。可不做這些事,我又對不起國家和人民。”
李公麟聽完楊啟源的分析,忍不住點點頭,便問:“那接下來,你怎么辦?”
“繼續推進深一步的改革,思想變革。”
王安石和李公麟面面相覷,不理解楊啟源想干什么,只能點點頭暗示她講下去。
楊啟源接到暗示,講解:“思想變革往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他能夠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準備見沈括、畢昇,還有周敦實(即周敦頤)等人。”
“見他們說什么呢?”
“沈括在科技領域,畢昇活字印刷,而周敦實在思想上可以探討。”
李公麟想了一下:“雅子,你準備干什么,無論再大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共同面對,畢竟夫妻一體。”
這下輪到王安石吃驚了,于是李公麟和楊啟源將他們在日本假扮夫妻的事講了一遍。王安石說:“要不,在大宋繼續假扮吧,好讓官家有所顧忌。楊姑娘,還是將你的計劃講出來。”
“我打算寫小說(話本),并將他發表出來,要知道沒有形象思維的作品是觸及不了靈魂,不會引起廣泛的社會變革。”
“那你打算寫什么?”
“以小說形式解讀周易,將儒家放在與其他諸子百家平等地位。”
王安石不由得眼睛一亮,不禁贊嘆道:“這想法真是夠大膽的!”只見他雙手輕拍桌面,沉思片刻后分析道:“《周易》在可謂經典中的經典,楊姑娘你解讀《周易》,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而且將儒家放在與其他諸子百家平等的地位,這可是對傳統觀念的一大挑戰啊。打算怎么做?”
楊啟源分析:“以佚名的形式發表,一點一點傳播開來,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等大家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無法改變了。”
“妙!”王安石不由得發出感嘆,隨即投向欣賞的目光:“這跟我們推行民間改革一樣,等推廣開來,讓官家不好隨便貶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