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在一旁聽著,心中雖對楊啟源的大膽想法有些擔憂,但更多的是對她這份勇氣和遠見的欽佩。他開口說道:“只是這計劃實施起來,怕是困難重重。且不說解讀《周易》需要深厚的學識底蘊,單是如何通過話本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出來,就絕非易事。還有,即便以佚名形式發表,一旦引起軒然大波,怕是很難不被追查。”
楊啟源微微一笑,眼中透著自信:“這些我都考慮過了。解讀《周易》,我在日本期間便已開始鉆研,收集了諸多資料,心中已有幾分把握。至于話本的創作,我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勝的故事來闡述其中的道理,讓普通百姓也能看得懂、感興趣。至于被追查一事,我們可以多做些掩護,比如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中間人來傳播,盡量混淆視聽。”
王安石點頭表示認可:“楊姑娘思慮周全,只是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需謹慎行事。沈括、畢昇、周敦頤等人,皆是難得的人才,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此事成功的幾率便大大增加。”
楊啟源說道:“正是如此,所以我才想著先去拜訪他們。沈括學識淵博,對世間萬物皆有研究,他在科技方面的見解必定能為我的創作帶來新的思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是傳播思想的利器,若能與他商議合作,一方面話本的傳播效率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我用印刷體書寫,給官家制造追查難度。而周敦頤在思想領域造詣深厚,與他探討,不僅能讓我對《周易》的解讀更加深刻;而且,他還在白鹿洞書院與岳麓書院教課,對思想傳播起重要作用。”
李公麟皺著眉頭,還是有些擔憂:“沈括與畢昇還好說,他們或許能理解你的想法并愿意幫忙。但周敦頤,他所倡導的理學,與你將儒家與諸子百家平等看待的理念,看似有所沖突,他會愿意參與此事嗎?”
楊啟源眼中閃過一絲篤定:“正因為看似沖突,才更有探討的必要。周敦頤先生的理學雖有其獨特體系,但他對無極的理解與思考是深入的。我相信,只要誠心相邀,以理服人,他會明白思想碰撞交融對大宋發展的重要性。”
王安石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事不宜遲,沈括和畢昇正好這個時候在江寧,楊姑娘和伯時可盡快去拜訪他們。周敦頤等拜訪完他們,去伯時這邊,在拜訪完后到荊湖南路郴州郴縣拜訪。伯時看完他之后準備啟程前往汴京。只是伯時此去,路途遙遠,需多加小心。密探在暗處盯著,說不定會有所行動。”
李公麟拱手道:“介甫先生放心,我自會留意。只是楊姑娘獨自留下,也要小心謹慎才是。”
楊啟源微笑著點頭:“我會的,你去汴京也要照顧好自己。我們各自為了大宋的未來努力,相信定能有所收獲。”
隨后幾日,楊啟源精心準備拜訪沈括、畢昇和周敦頤的事宜。她將自己對《周易》的解讀思路整理成冊,還構思了一些話本中的故事框架,以便在與他們交流時能夠更清晰地闡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