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繼續好奇問:“楊姑娘果真是有奇思妙想,竟能將《周易》與數字聯系得如此緊密,只是不知,這與你說的思想變革有何關聯?”
我并沒說話,只是在硬紙板上畫了一個太極圖,然后在手里加速旋轉
周敦頤目光落在你手中的太極圖上,眼中閃過一抹驚訝,隨即陷入沉思:“這太極圖倒是有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轉化,無窮無盡。但無論如何變化,其本質終究是不變的。”
“本質也就是規律,是不變的。但這世間唯一不變的規律是什么?”
周敦頤望著楊啟源,暗示他說下去。
“就是變。”
“變……”周敦頤輕聲重復,細細咀嚼著這個字,眼神中流露出贊賞之意:“倒是個新奇的觀點,以變應變,或許才是應對這紛繁世界的不二法門。能否詳細說說嗎?”
于是,楊啟源便又講起《矛盾論》來:對立統一規律就是矛盾法則:兩種宇宙觀是我們對世界最底層最本質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世界是發展變化的,還是孤立不變的,我們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及世界的發展是符合辯證法的,是變化的。
在外因論和內因論中,我們認可內因論;基于這種認識,研究了矛盾之普遍系矛盾存在于任何過程中,而且是自始至終存在的,尤其探討了是不是在一開始就存在矛盾的特殊性,探討了區別矛盾要立足于他內部矛盾的特殊性;了解了認識的兩個過程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了解了主要矛盾是影響事物走向的因素,主要矛盾的哪個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決定了事物發展的方向,主要矛盾解決了事物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同一性講的是矛盾互為存在的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同一性是有條件相對的。
斗爭性講的本質是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斗爭性停止的那一刻,這一對矛盾就解決了。
當這對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時候,這個事物發展就又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而且是斗爭的一種比較激烈的形式,不對抗是無法解決主要矛盾的。
就拿朝堂上的改革派和守舊派來說,看似針鋒相對,但實際上也相互依存。沒有守舊派的反對,就凸顯不出改革派變革的意義;反之,沒有改革派的推動,守舊派也就失去了制衡的對象。而且,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比如,當改革的成效逐漸顯現,原本一些持觀望態度甚至反對改革的人,可能會轉變立場,加入到改革派中來。
他的最初思想來源便是《周易》中的陰陽兩儀,我們需要自覺運用矛盾法則,用對立統一的觀念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周敦頤聽得津津有味,楊啟源將被晏殊譽為屠龍術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出來,他沒發現問題,甚至希望楊啟源寫到小說中。
楊啟源當然愿意,她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晏殊,而做思想變革又必須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間讓人的思想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