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會月亮范仲淹將楊啟源帶入秘室,這秘室隔音,外面的聲音傳不進來,里面的聲音也傳不出去。
范仲淹索性問楊啟源:“楊姑娘,依吾的猜測你不是大宋的人,而來自后世。”
楊啟源聽范仲淹這么問,也不打算對他隱瞞:“我來自種花家,一千年后的中國。范希文先生是如何猜測我來自后世?”
范仲淹先吃了一驚,然后點點頭:“因為楊姑娘你的思維方式與大宋不一樣,而且那本小說先天八卦用的地圖,你在后面寫到‘來自后世,僅供參考’,我不知道別人怎么想,但我能確定你來自后世。”
“是的,我用的就是后來中國地形圖,來講解伏羲八卦的:伏羲在創造出八個代表大自然規律的卦象之后,就開始思考:這八個卦象的位置如何排列?它們之間應該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這是中國地形圖,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地勢西高東低,構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是第一級階梯,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第二級階梯為界;青藏高原以東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間為第二階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中國東部寬廣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階梯。
這樣,相應的八卦方位為:太陽從東方升起,它一出現就開始要離開東方,所以東面為離(?);地勢西高東低,水往低處流,中國的大江大河都是發源于西部地區,由西向東流,長江、黃河、珠江等沒有一條例外,所以西面為坎(?);東南被海包圍,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所以東南為兌(?);西北多山,所以西北為艮(?)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在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以東為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區,呈東北西南走向。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所以西南為巽(?);甚至連東北也會高溫多雷雨天氣,所以東北為震(?);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按照現在通行的上北下南的繪圖標準,應該是上為天,即北面為乾;下為地,即南面為坤,也就是天在北,地在南。這跟我們現在繪制地圖的規則有關,現在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所以畫出的八卦圖是天在北,地在南。
而我們把伏羲八卦圖即先天八卦圖,跟按照現在的方位畫出來的八卦圖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兩個圖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傳說伏羲坐在一座高臺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思索多日,終于畫出了先天八卦圖。伏羲根據坐北朝南冬暖夏涼這一自然規律,坐地北,朝天南,即地北天南。一切都以自然作為評判的標準,所以延續數千年就有天南地北的說法。繪圖方向以面南而視為基礎,也就是南為天,北為地。這樣,我們按照上北下南的地理方位畫出來的八卦圖的乾坤對調,就符合天南地北的乾坤定位了。再按照上南下北的方位指向,將各方位及對應的卦整體對調,南和北、東和西、西南和東北、西北和東南全部對調,伏羲八卦圖與我們現在的地理方位圖的關系也就很清晰了。為什么我們的方位是天南地北呢?這跟房屋的座向有關,以前民居多數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建造,四合院的朝向都是坐北朝南;現在建筑雖然沒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了,但房屋的主要功能房間(如客廳、主臥室)或者房屋的主要采光面在南側依然是好房源。那朝南有什么好處?冬暖夏涼。我國大部分地區陸地位于北回歸線(北緯)以北,太陽多從東偏南升起,從西邊落下。冬季,太陽高度角較小,住宅的門、窗朝南,可使更多斜射的太陽光線進入室內,從而提高室內溫度。而在夏季,太陽高度角增大,太陽從門、窗射入的光線相對就少,從而能保持室內有一定的涼意。再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東亞季風區,宅舍朝南,盛夏季節可避開下午最熱時的直射陽光,隆冬季節又可避開西北寒風,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古代,把南視為至尊(天);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所有的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等。當皇帝背北而坐時,面對的方向就是南,所有子民都盡收眼底,便于統治。這樣我們更容易理解“面南而坐,無為而治”了;而老百姓住在坐北朝南的房子里,有益健康,少生疾病。縱觀歷史,中華民族是從北方發展起來的,對于中華文明而言,黃河流域是重要的發源地,這可以追溯到發源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而長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區的嶺南流域,其文化繁榮階段則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總體地勢是西部和北部較高,南部和東部較低。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中,地勢高的地區更有利于防守,而難以進攻。比如在戰國時期,西北的秦國攻打六國,是從高到低,反之,六國攻打秦國,則由低到高。其中的攻守之勢,無疑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因素之一。而且,自犬戎攻破了鎬京(今西安)后,直到清朝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定與發展。本著天子守國門的理念,將都城建在北方,也是為了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入侵。試想一下,如果皇帝都跑到南方過安逸日子了,北方軍隊的凝聚力必然會渙散,也是再將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讓。與此相對應的南方,雖然也存在防守少數民族的壓力,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相對于北方游牧民族,沒有較強的擴張欲望和入侵動力。這也是統治歷史時期較長的朝代都城定在北方的原因。
這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甚至國家,都應該存有憂患意識,做到按事物的客觀規律審時度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