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周敦頤雙手抱臂倚靠在一旁,眉眼含笑地思索片刻:“可以買通一些在廬山附近的文人墨客,讓他們將此事寫成詩詞,在坊間流傳,這樣傳播速度更快。”
聽到這,楊啟源食指輕點著下巴,略一思索,隨口吟出幾句:“寒冬臘月赴廬山,官家只為美人顏。大雪紛飛何所懼,一片癡心在眼前。”笑著看向周敦頤:“周老師,感覺如何?”
“妙!”周敦頤忍不住夸獎:“沒想到楊姑娘不僅解放思想做得好,詩也寫得不錯。現在只需要向范仲淹講明白這件事,將詩給他即可。”
“還有,讓他在京城慢慢傳開,廬山等京城傳開之后才說。”楊啟源補充一下。
“這是自然,之前是考慮不太會寫詩的情況下走的路。現在來看,從京城傳播更有效果也更保險。”周敦頤點點頭:“對了,楊姑娘既然來到小院感覺如何?”
楊啟源想起自己剛才經過松樹竹林深處,走進小院,青石鋪地,竹籬環繞,幾株梅樹探出墻頭,暗香浮動:“真是曲徑通幽之處。”隨后與周敦頤談起在汴京與晏殊談到竹子的詩,與王安石談到梅花的詩。
“既然如此,要不將他們寫下來,老夫也好欣賞欣賞。”周敦頤提議道。
于是,楊啟源拿起一旁的筆沾了墨,按時間順序用印刷體寫在空白紙上:
詠竹
挺拔翠綠山間長,
節高枝韌雪中揚。
沖破凍土爭春色,
贏得竹筍換新裝。
周敦頤接過詩稿,低聲吟誦,神色變幻不停:“好詩!此詩不僅言氣節,更有一股蓬勃向上的進取之意。”
楊啟源一邊繼續寫一邊回憶:“當時,我給晏先生看了之后,將寫了這首詩的紙放在蠟燭中燒掉。”周敦頤疑惑不解,楊啟源繼續解釋:“這首詩支持改革是毫無疑問。保守派會忌憚。這還是其次。主要是我身份特殊,官家首先不會放過我的。”
周敦頤點點頭:“那倒也是,從官家不怕大雪到白鹿洞書院也要將楊姑娘帶回汴京來看,也正說明了這點。言歸正傳,梅花的詩寫好了嗎?”
“寫好了。”楊啟源將寫好的詩稿雙手交給周敦頤,上面寫著:
詠梅
疏影橫斜郊野外,
暗香幽浮獨自開。
傲雪凌霜花枝俏,
喚醒百花迎春來。
“妙哉!”周敦頤眼眸閃爍如星,連連點頭,毫不掩飾對楊啟源的夸贊:“既寫出了梅花的姿態,又凸顯了它的精神,和前面兩首放在一起,當真是相得益彰。”隨后笑意從眼角流露:“人們常說雪寒三友松竹梅,要不楊姑娘你讓他們團圓一下。”
楊啟源笑了笑:“我試一下吧。”隨后仔細思考一會,吟道:“
詠松
四季常青永無凋,
風霜雨雪不折腰。
扎根破巖喬干直,
咬定青山蒼穹傲。”
“好詩!”周敦頤眼睛驟然變亮,毫不吝嗇地鼓掌,言語間滿是贊嘆:“短短幾句便將松的堅韌、挺拔描繪得淋漓盡致。而且,老夫發現你善于寫冬天出現的景物。”
楊啟源單手摩挲著下巴,眼睛轉了轉,隨后若有所思地分析:“也許是因為冬天的景物更能體現堅韌不屈的精神。歲寒三友巧好與這精神相契合。”
周敦頤點點頭:“官家正是怕這種精神,對你有所忌憚。這住所隱蔽,可以放心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