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后,坐上馬車踏上返回汴京的路,楊啟源和小竹坐在自己馬車上,觀賞沿途的風景:盡管在寒風中,南方的冬天下著雪,但樹木、小草仍是綠意盎然。
“真是太有趣了,”小竹充滿好奇:“同樣是下雪,淮河以南是綠意盎然,淮河以北只有白雪飄飄。”
楊啟源微笑一下,小聲講解:因為南北方分界線是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界線。
就拿冬天來講,在最冷的十一、十二月(農歷),是零度分界線。南方在零度以上,表現綠意盎然;北方在零度以下,表現白雪飄飄。”
小竹用好奇的大眼睛望著楊啟源,小聲:“姐姐懂得真多,能詳細講講嗎?”
楊啟源打開車簾,望向前面正在行使的馬車,這馬車的距離顯然離自己馬車近多了,不用問就知道,官家想時時監(jiān)控楊啟源。
好在剛才的對話,她和小竹用的是耳語,換句話說,除非官家與她們同乘一輛馬車才能聽到。可現在,官家與晏殊在一輛馬車上,他們的對話由于距離太近,反而楊啟源和小竹聽得清清楚楚。
“官家,”晏殊詢問官家趙禎:“據臣聽說,您想再仔細秘密查查楊娘子的身世。特別是從她入宮前的經歷,到她所說的家中長輩,都要查得清清楚楚。臣不知道是何原因?”
“朕從康定二年到現在慶歷六年,總覺得她沒那么簡單,一直想弄清楚楊啟源的知識和能力來源于哪?”官家向晏殊解釋道。
“她在廬山行宮一直裝不知道?”晏殊說道。
“昨天,她在長江邊唱了兩首歌,之前幾天在白鹿洞書院唱的《萬疆》這首歌,性質差不多,都是講家國天下的。”官家回憶:“朕問了原因,她說是家中長輩講故事,但總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她對治國理政的見解,對《三國》故事的熟悉,都讓朕覺得她身份或身世有問題。”
“也許她跟臣一樣是神童呢,”晏殊指了指自己。晏殊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晏殊的名聲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與進士一千余人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官家趙禎看了一眼晏殊:“這朕知道,可晏先生的來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著,而楊娘子基本上是空白,她自己卻在康定二年私自出宮后,滅西夏,到遼國,回宋又秘見大臣和知名人士不見朕,又策劃民間改革,從日本回來后,又寫易經小說《大道之源》和文章《實踐論》,在書院開展實踐論辯論,并將這辯論引向朝堂;鼓動士子,要挾朕放了周敦頤的家人。這一路走來,做了這么多大事,然后不是賣萌裝糊涂,就是說聽故事得來的。楊啟源年輕才二十歲,但有些能力與年齡并不匹配。”
楊啟源一聽到這里,突然覺得官家好厲害,一下子看到關鍵。好在,不在同一輛馬車,楊啟源決定好好消化這一信息,來面對官家的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