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室的抽濕機發出第七次滿水警報,周硯白終于放下那本《顯微外科縫合技術》。他腕間的醫用計時器在寂靜中切割出細密的節拍,不銹鋼器械盤里,七種不同弧度的縫合針排列成北極星陣列,針尖在無影燈下折射出冰棱般的冷光。
“鑷子夾持位置錯誤。“周硯白用止血鉗尾端輕敲林穗的橡膠手套,消毒水味隨著動作漫過解剖臺,“你總是忘記無名指要抵住器械凹槽。“
林穗故意將持針器傾斜15度,羊腸線在硅膠假皮上犁出歪扭的軌跡。這是暴雨夜后的第七次補課,周硯白始終站在教學模具的警戒線外,連呼吸都過濾在雙層外科口罩之后。當第三滴汗珠滾落鼻尖時,她如愿聽到他指節叩擊金屬臺的悶響。
“感染風險指數升至22%。“周硯白撕開新的滅菌包裝,乳膠手套擦過她手背靜脈。他食指第二指節的繭精準卡進她尺骨莖突的凹陷,那是經年累月握持手術剪留下的印記,“明天開始用3-0單喬線。“
林穗的余光掠過他發紅的耳廓,新增的穿刺點結著琥珀色血痂。上周校醫排班表顯示他請了三天病假,此刻卻在他頸側嗅到苯扎氯銨溶液的味道——分明是故意劃傷皮膚去穿了新環。
器械柜突然震顫,梅雨季膨脹的木板吐出最上層抽屜。林穗的顯微剪墜落瞬間,周硯白已用血管鉗夾住下墜的利刃。金屬碰撞聲里,她窺見抽屜深處躺著個標本瓶,福爾馬林浸泡的正是那夜她制造的青瓷碎片。
“針距誤差0.7毫米。“周硯白突然抽走她縫到三分之一的假皮模型,“重做。“
林穗在器械車底層摸索縫合線時,指尖觸到張泛黃的記錄紙。熟悉的藍黑墨水寫著:「2016.9.5左側第四肋間入針失誤」,正是她初中偷看他解剖筆記時,用橡皮擦去的批注。原來他另存了備份,邊緣還有鉛筆標注的修正方案。
抽濕機再次啟動的轟鳴中,林穗突然扯下口罩:“為什么非要教我心外縫合?“
周硯白正在整理穿刺針的手微滯,針尖在收納槽刮出高頻顫音:“心臟的愈合最考驗耐心。“
他轉身啟動紫外消毒燈,側臉在紫光中顯出病態蒼白。林穗瞥見他后頸的縫合痕跡,五道間距完美的結恰好對應他們相識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