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感情,是在一場又一場“飯局”里醞釀出來的。
林晴帶他去吃川菜火鍋,辣得他一邊擦汗一邊喊“辣中帶愛”;他帶她去小印度街吃素咖喱,她吃著豆泥和馕,嘴里說“清淡”,眼里卻藏著笑。
她漸漸習慣了他帶著香料味的外套、他用左手翻書時微微卷起的袖口,還有他每次講完笑話自己先笑半天的傻氣。
而他也愛上了她總是淡定從容、講話邏輯清晰卻在不經意間溫柔得讓人心動的樣子。他喜歡她讀論文時戴上的細邊眼鏡,也喜歡她在雨天撐傘遞熱茶給流浪貓時的安靜神情。
他們誰都沒說“我們在一起吧”,可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我們”。
在認識第50天,他們決定一起去旅行——離開喧鬧的上海,去看看彼此眼中的“中國地圖”。
他們坐高鐵去了黃山腳下的徽州古鎮,在石板路上穿梭,在深巷里找老字號飯館。他第一次吃臭鱖魚,皺著眉頭咽下第一口,然后眼睛一亮:“這味道比我奶奶家的泡姜還沖,但很妙。”
她帶他去看徽派祠堂,他認真拍照、提問,像個學術小助手。她在日記本上記下:“他不是來拍照打卡的游客,他是真的想懂。”
之后,他們又去了杭州,站在西湖邊看煙雨蒙蒙。樓外樓的西湖醋魚端上來時,他一臉震驚:“你們把魚做成甜的?!”
“我們叫‘酸甜’,酸是主角。”林晴笑,“你別小看,很多上海人約會吃這個。”
他嘗了一口,點頭:“像愛情,乍一口不習慣,慢慢咀嚼就停不下來。”
林晴看著他,沒說話,卻覺得這句話有些打動她。
他們的旅行不算奢侈,但很實在。他們一起在旅館洗衣服,一起迷路找公交站,一起在便利店門口搶最后一盒老酸奶。
她發現,他很會照顧人,晚上一定要給她熱水泡腳,白天背包總是讓她空手;而他也發現,她不會嬌氣,不怕曬不怕走,哪怕磨破了腳也笑著說“還能再走十分鐘”。
旅行結束時,他們像從一個小夢里醒來,但眼神更默契。
那天晚上,林晴窩在沙發一角翻資料,阿賈伊炒了一鍋孜然土豆端過來。她嘗了一口,說:“你這次放糖了?”
“想讓你晚上有點甜。”
她抬眼看他,眼神像春天剛融化的雪。
他突然說:“等你去英國,我也一起去。”
她愣住。
“我申請工作簽,開個印度小館。我不想你一個人去那么遠的地方。”
“你才31歲,不需要為了我改變人生軌道。”
“可我改變,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們。”
她看著他,心跳竟莫名快了一下。她不再年輕,過了為戀愛心跳如鼓的年紀,可他看她的那種眼神,像她曾以為自己這一生都不再擁有的——被堅定選擇。
可還沒等她回應,那場關于“我們”的考驗,就悄然來臨。
這天阿賈伊回家,手機里跳出母親的語音:
“我聽說你在中國交了一個37歲的女人?你瘋了嗎?她比你大6歲!她不能給你孩子!你怎么對得起我們?”
他一字一句聽完,臉上的笑一點點褪去。
那晚他沒有告訴林晴。他只是默默刷完廚房的碗碟,又熬了壺茶,然后走到陽臺,望著遠處星光稀薄的夜。
他知道,這不是小吵小鬧的問題。他母親是一個固執又自豪的女人,從他選擇做飯那天起,就對他有諸多失望。現在,更無法接受他和一個外國女人、一個比他年長六歲的女人,走進婚姻。
幾天后,林晴從他眼里看出了疲憊:“你家里知道我們的事了?”
他沉默片刻,點頭:“我媽很生氣。”
“我可以理解。”她輕輕說,“畢竟在她眼中,我不是什么理想型。”
“你不是‘理想型’,你是‘唯一型’。”他握住她的手,“你知道我不是那種戀母型的男孩,對吧?”
“可你是孝順的人。”
“但我不會用我的人生去補償她的意愿。”
林晴心里微微一顫。她從沒想過要他做什么決定,可當他說出這句話時,她卻忽然想哭。
她不是沒遇到過愛她的男人,可從沒有一個人,為了她說出過“我不會用我的人生去補償任何人”的話。
她沒哭,只是緊緊握住了他的手。
而更意外的是,林晴的家人卻出奇地平靜。
她的姐姐在家庭群里發了一句話:“妹,你那么難得開心一次,我們沒資格反對。”
哥哥在微信上問:“妹,你要是真和他去英國了,把媽接去照顧我們行不行?”
林晴盯著那行字,許久沒有動。她沒想到,自己一直以為沉重的家人,其實早已準備好放手。
那一夜,她對阿賈伊說:“我決定了。你來不來,我都去。但如果你愿意來——我們就在那邊,過一段屬于我們倆的平凡日子。”
他摟住她,輕聲說:“我會來,因為我的人生,就是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