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了讓全村的人都富裕起來,在全縣政策的引導下,鄉鎮府號召村民將糧食用地改為種植果樹,當時的技術,適合我們種植的果樹苗有蘋果,梨,梅李,杏,柿子、葡萄、桃等等,我們村政府給的計劃是桃,梨和蘋果。
梨和蘋果從幼苗到掛果需要三年時間,桃在第二年就掛果賣錢了。但相對桃而言,梨樹和蘋果樹的成活率更高一些,論果實價格,蘋果的價格高出梨的價格好幾倍,梨的價格又高出桃子得價格的好幾倍。蘋果的儲存時間可以到半年甚至更久,梨半年左右,桃子一兩天就會變質。桃子主要在八月左右成熟,蘋果,梨主要在10月成熟。
所以村里幾乎每一家都選擇了價格最高,儲存時間最久的蘋果。
但是爸爸在雒村學校上班,地里、家里還有我和弟弟這兩個孩子,主要依靠著媽媽。最后他們終于決定,蘋果、梨、桃各種一部分,而且主要以桃為主,剩下的一半土地,一部分種梨,一部分種蘋果。那是因為爸爸有暑假,桃在暑假成熟,國慶節后還會放七天秋假,我們可以利用這兩個時間段忙于桃和梨的卸摘與售賣。
為了防御外人偷果樹苗,果園的周圍穿插著栽了一圈的洋槐樹、葡萄樹和花椒樹。就這樣,我們有了自家的果園。后來我們挖蓋了自己的果庫,水果幾乎一年從頭吃到尾。
栽上樹苗,為了不浪費掉樹與樹之間的株距與行距,爸爸媽媽在這些空間里,按照季節的輪換,種上了小麥、玉米、西瓜、甜瓜、西紅柿、黃瓜、辣椒、豇豆、茄子、毛豆、韭菜、蒜薹、油菜、紅薯、紅蘿卜、白蘿卜、大蔥、小蔥、白菜、蓮花白、大青菜等等,凡是地里能種的,我們都有。吃不完的果庫里會存一些。就這樣,那兩年,樹還小,我們的蔬菜幾乎一年從頭吃到尾。
家里又添了新成員,兩條德國黑犬,很聰明,看家護園的好寶貝,媽媽像愛護孩子一般愛著它們。地里收下的麥子、玉米磨成兩道粉,一道粗粉給它們做成饃饃、鍋盔等各種狗糧,再加些調料、碎菜,豆子總是那么好吃。第二道細粉留給我們自己吃。就這樣,我們的糧食總是一年從頭吃到尾。
期間經歷了從養育到掛果的過程,就像似養育一個孩子一般細致。除蟲,除草,松土,翻地,澆地,打藥、拉帶、施肥、疏花、疏果、剪枝、掃樹葉、拉樹葉、撿柴、拉柴、剪柴等等,每一個動作都要跟隨季節的轉變而輪番上演。爸爸也總是利用周末的時光和媽媽在這片土地上一起耕耘著。
過了一年,到了第二年暑假,終于桃子成熟了。桃子是一天成熟一批,陽光照射最充足、樹葉不能完全覆蓋的地方成熟的越早,基本是樹的最頂端是第一天成熟的,最接近地面的那一層最后一輪成熟,中間從上往下以此類推。當天成熟的桃子在第二天會變軟或者變壞,這就要求果農必須每一天摘一部分,并且當天以最快的速度將它賣掉。對人的體力和耐力有極大的考驗。
第一年,桃子掛果不多,產量低。爸爸媽媽早上三四點鐘起床,先將當天成熟桃子摘下來放在擔籠里,再裝到半人高的大竹筐子里,拉上架子車,去縣城里市場上去賣。一個人在前面架著轅、拉著車,一個人在后邊掀著車,就這樣輪換著架轅、拉車,掀車,一路上小跑著趕過去,心里擔心去的晚了會讓人占了攤位。
從縣城市場到我家果園開車的距離,大概是10分鐘左右。路上有五個大坡,都不知道他倆是怎樣一路而行的,現在回頭看真是難以想象。
運氣好了,如果能碰到批發水果的商販,他們一般會以相對比較低的價格,將幾大框子桃一起買走,他們再以高價零賣出,從中間賺取差價。爸爸媽媽會在下午兩點左右回家,我們還能一起吃上一頓午飯。
天氣正常又逢周末的話,他們會在三四點賣完回家。這樣的一天賺得多,只是午飯會晚一些而已。有時賣完早的話,他們會分出一些來給住在縣城里的二姨媽送去一些。
如果遇上雨天,街道人少,爸爸媽媽有可能要在市場呆到很久,直到快天黑時回家,那一天的價格也不會太高,但也不能再等了,再等桃就壞完了。
更有甚者,他們會在天黑時,臨走之前,將沒有賣完的桃子找地方躲躲藏藏地含淚倒掉,倒在市場里會有罰款。有時會坐在市場將它們吃掉。那時,他們已經全都餓壞了,午飯和晚飯都靠晚上這一頓了。他們天天泡在市場里,卻沒能舍得在市場里花一分錢吃飯,有時會帶上饃。但大部分時間不帶,暑假正是熱的時候,早上三四點從家走,到中午饃早就變味了。中午即使桃子沒有賣出去,也不舍得吃上一個,總想著多留著一個就能多賣一個的錢。
我和弟弟一天的飯、饃、菜,西瓜,甜瓜,媽媽在大早上臨走時也早已經留好了。還有兩個黑犬寶貝,我會在正確的飯點給它們“加工”好它們的“飯”。
第二天又重復著前一天的動作,起床,摘桃,裝筐,搬運,售賣。那年暑假里我們大概這樣過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也收獲了這一年的勞動所得。桃子帶來了經濟效益,這一年我們都覺得這片土地值得我們為此付出。
(二)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孕育了我們這樣一群80,70年代的兄弟姐妹們。在這樣一片熾熱的土地上,留下了我們永遠的回憶和情感。
第三年暑假,又將迎來我們豐收的時刻。今年桃子的產量比去年要更多一些,僅憑爸爸媽媽兩個人已經完全忙不過來,架子車上也已經拉不下每天摘的桃子。這一年的蘋果樹。梨樹也長大了很多,這個秋天就要有收成了。這一年家里添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它就像一個縮小版的拖拉機,加柴油。他跑起來總是聲音很大,隨著煙囪里冒出的黑煙而發出砰砰通通的聲響,人坐在上面也總是會受到顛簸,我們又叫它蹦蹦車。
爸爸媽媽的辛苦被二姨媽看在眼里,于是表姐從此在我們家開始度過她的每一個暑假,幫著爸爸媽媽分擔了我們家里很多像做飯,洗衣服,看小孩的事情。而且她在家里,大人們也不用擔心我和弟弟會被拐走。
這一年我十歲,弟弟五歲。我上小學,弟弟沒上學。表姐十三歲,上初中。
表姐是我永遠心里的大美女,長得特別好看,濃眉大眼,一米六的身高,中等身材,她的照片被縣里最大的那個照相館貼在櫥窗上。她好看的衣服很多,我似乎是一直穿著她的衣服長大的。而且她會很多事情,朋友也有很多,但她給我說他的夢想是在醫院上班。表姐家里還有一個九歲的弟弟和四歲的妹妹,她就是家里的小大人。
晚上睡覺時,爸爸挨著西邊的墻,弟弟挨著爸爸睡,媽媽、我和表姐,我們在大炕上依次排開,表姐挨著東邊的墻。
第二天一大早,天麻麻亮,我和爸媽吃過飯后下地摘桃、裝筐、裝車,等這些完成后我再回家。表姐在家打理著家里的一切,包括收拾屋子、廚房,洗衣服,打掃,看好弟弟等等。做完這些,我們還會做作業。這樣表姐在家,無論爸媽何時到家,我們都能安心的等著。滿懷期待的等著父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
記得有一天,爸媽回來得比較晚。盆里發的面早都溢到了外面,這是媽媽準備今天回來蒸饅頭用的。眼看盆子外邊流出的面越來越多,等不到媽媽回來。
表姐做了一個今生永遠讓人無法忘懷的決定,我們一起蒸饃吧。她在家里也蒸過饃,但是沒有在這么大的鍋里蒸過,這從數量上無疑對我們是一個挑戰,需要花費的時間上也是一個考驗。
說干就干,她從面甕里不知道挖出了多少面,和發好的那一大盆酵子面拌在一起,揉面,搓條,切塊,攢饃等等一系列動作以后,案上終于擺滿了一大堆白花花的饃饃。
給粳斑搽上菜油,我們把這些饃小心翼翼的放在了粳斑上。一共放了三粳斑,需要在鍋里搭三層。于是我們決定前鍋搭兩層,后鍋搭一層。添水,架柴禾,燒水,后鍋搭饃等等一系列動作如行云流水般完成后,我們就怎樣才能在一個鍋里同時搭兩層饃爭論起來。
這時我想起我媽曾經用過一個草圈圍在鍋上。順序是下邊先搭一層饃,在這一層的粳斑中心位置放一大個碗,然后把上邊的這一層粳斑的饃搭在碗上。再放草圈,是為了撐高,防止鍋蓋壓著上邊這一層饃。
但是表姐作為一個城里娃,沒見過草圈,她對此表示懷疑,她說如果鍋蓋和鍋之間有縫隙,為了防止跑氣,會拿超大的抹布把縫子圍起來。她說她蒸饃有經驗,聽她的。
最后搭饃的順序是,從下往上,一層饃,草圈,上邊那一層饃搭在草圈上。防止鍋蓋壓著饃,在最上邊的那一層粳斑的中心位置放了一個中等大小的碗。結果鍋蓋和粳斑中間有了一圈特別大的縫,我們幾乎用了家里所有的毛巾,包括灶房的超大抹布和每個人的洗臉毛巾,將這個特大縫圍了起來。
我知道這不對,但畢竟她很自信自己有經驗,而且她大我小,胳膊扭不過大腿。
接下來,我倆一邊不停地架柴燒火,一遍暢想著蒸出來的饃,夾上線線辣子咀嚼在口里的美味。火燒到十多分鐘的時候,圍成圈的抹布不停地被蒸汽沖掉,時不時的露出白白嫩嫩的饃,我倆則不斷地用棍子戳騰著抹布,試圖蓋住這個大縫。
快三十分鐘的時候,我們能夠聞到饃饃的香味,干脆不去管露出來的部分,只管將火燒的旺些,似乎能彌補跑掉的汽。
終于,燒了三十多分鐘了,這時我媽回來了,跑進灶房,聞見饃香味,看見了露在外面的饃,擔心熟了沒有。揭開鍋蓋,用筷子戳上,挑出一個,試了一下,熟了。她感嘆,這真是個奇跡。
(三)
到了第四年,我們顯得比去年要忙到不知是多少倍。初春,從枝葉冒出芽苞,準備孕育新葉,等待花開的那一刻起,到冬末剪完枝條、準備好下一年的起始,整年中我們全家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隙。
隨著桃樹的長大,產量的增加,這一年關于養育桃園,我們全家重復著上一年的事情,但是卻比上一年增加了工作量。到了這一年,蘋果和梨樹也開始陸陸續續掛果了。開春,果樹抽出枝條、冒出嫩芽開始,我們就開始了日復一日的勞作。同時,二姨媽家上了初中的表姐和小我一歲的表弟,大姨媽家上高中的表哥和上大學的表哥,我和小我五歲的弟弟,我們一起聚在我們家里,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經歷并見證著辛勞與豐收。但人多力量大,我們在一起的歡愉總是大于辛苦。
第五年、第六年,桃,蘋果和梨的產量早已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已經無法在豐收的季節將它們全部賣出。于是村里家家戶戶都筑起了果庫,一個像建在地下的超大房子。我家也不例外。在豐收季,水果總是不好賣,賣不出高價,有時會有滯銷。人們將大量的蘋果、梨存在果庫里,一直存到年前,指望著春節前后賣出高價。就這樣我們的水果總是一年吃到尾。
雖然每家每戶都有幾萬斤的產量,但果農們總是不舍得吃最好的、最完美的那一個。不禁讓我想起《賣炭翁》。最好的總是能賣到最好的價格,果農們吃著有瑕疵的水果,有些要送的人情,也總挑最好的。
慢慢地,家鄉蓋起了匯源果汁廠。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也多了一份自信,更多的是勞動后換來的豐收的滿足感與喜悅,人們的幸福感也提高了很多。
就這樣,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家里蓋起了樓房,家里的孩子們再也不會因為交不起學費而選擇誰上大學,誰不上大學。這片土地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一直養活著我們這一代人。
下一年,大表哥大學畢業,在另一所大學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學很大,里面有自己的市場,這個市場供養了大學里的老師和學生的水果和蔬菜,大學也養活了在市場里謀生的果農和菜農。
從我們的果園到大學大約有30多公里的路程。這就意味著父母要先將幾大筐的水果拉到車站,再搭長途車,再倒公交車,費時更長一些。
大學里的市場秩序總歸是要比平常的好很多,我們先預定好攤位的時間,父母趕到那個時間到位就好,再也不用擔心占攤位的事情,放學時間總會是水果比較暢銷的時候。也有一些表哥的同事和學生會來買,他們感覺我們平原地區的水果吃著口感好,水分飽滿且甘甜可口,而且因為有表哥在,父母也總是給足了分量,他們吃得也放心。
在這里賣水果父母的心情會更愉悅一些,雖然交通上要花一些時間,但是在這里他們接觸到了不一樣的人群,似乎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我們當地有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假期,秋假。在國慶節前后,也差不多將中秋節包含在內,根據當時的天氣和蘋果及梨的成熟度而定具體的放假時間,一般在10-15天。這是專門放假收獲果實的日子。這個假期,孩子們有一個共同的作業,那就是回家將果實摘下來,一一擺放在果庫里。這是一年中豐收的日子,也是一年中全家人最齊一段時光。
我們的暑假,秋假總是這樣忙碌而有收獲的過著。平時上學的日子我們一家便住在了果園里。一屋、四人,兩狗窩、兩狗,一果園。
我到了上初中的年齡,父親的工作從雒村學校調整到了我們鄉上的中學,這里離家較近一些。父親忙完學校的工作,下了班就一直忙碌在這片果園,母親對這片果園的堅守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的養育著。她一邊忙著園子里的活計,一邊做飯等待著下班的父親,放學的孩子。
這些年住在果園里時光無疑是我們度過的最美好幸福的日子。全家四口人雖然擠在一個大炕上,住在一間房里,一張桌子白天鋪開擺在屋外,晚上收起排在屋外房檐下,既是飯桌,又是書桌。果園里生活,緊湊而有節奏、忙碌而有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
(四)
現在我的兄弟姐妹們,最大的表哥已年過半百,最小的弟弟也已將近四十。我們分別散落在各地,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會貢獻者自己的力量。每當談起工作的辛苦與無奈時,我們總感嘆到,再累沒有果園里的打藥拉帶子累,再心酸沒有賣不掉被倒掉的水果令人心酸心痛。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片果園帶給了我們日后工作中的后勁是無法估量的。人到中年時,歷經種種,每當身處無奈彷徨時,我們總會油然升起對果園的懷念,汗雨交加,酸甜苦辣等等各種五味雜陳仍悉數在心。
如今,父母都已年邁,干起田間地頭的活,早已力不從心,他們像放棄孩子一樣忍痛割愛,不得不將那一片果園交給年輕的人。留了我家后門外、果庫邊上很小的一片。種滿了蘋果、梨、桃、葡萄、杏、西瓜、甜瓜等水果和各種蔬菜,有時還會種上麥子、玉米、黃豆、油菜等一些農作物,剛夠我們自己每年吃的,每次離家前看到被塞滿的后備箱,不禁總是感慨,這片土地仍然不遺余力的發揮著自己的力量、養育著我們。
后來直到現在,無論我身處何地,遇見何人,都無法抵達我對這片土的一往情深。也正是這份厚重的深情,我一直有生活的底氣,無論發生怎樣的事情,都靠著它存貯于我內心的勇氣而一往直前。
每年暑假,我都會回家住一段時間,如今的果園早已被后來人推倒了果樹,種上他們喜歡的作物。曾經地里的看果園時留下的那一間房子,也早已到了風燭殘年。那里曾經有過我們共同的童年,那片土地曾經給與了我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