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恩人的想象與善意的回響(2000-2002)
進入新世紀的曙光,對于陳小川來說,是在書本和知識的海洋中迎接的。從1998年重新回到鎮上小學,到2002年小學畢業,這四年的時間,是他人生開始命運轉折的關鍵時期。棟梁和匿名基金會資助人“林偉東”先生提供穩定的資助,讓他終于有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待在課堂里的時間,珍惜每一本涂著墨水清香的課本。那墨水的香氣,在他身上聞到,不亞于山間雨后的清新空氣,是一種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味道。
資助款全部覆蓋了他的學雜,還包括每月的生活義務。雖然掠奪的金額并不多,但對于曾經因為幾塊錢的學費而休學的陳小川來說,教育錢就像雪中送炭,徹底解除了他學業上的后顧之憂。他不再需要在農忙時節請假回家務農,不再需要在寒暑假里才能掙脫而奔波。他可以將所有的錢都集中在學習塊上,去搜尋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知識星辰。
鎮上的小學比馬腦殼村的小學規模大,設施也相對完善。這里有更多的老師,更齊全的實驗室,還有他從未見過的和微機室(雖然當時微機室的電腦并不多,也只供高中生偶爾接觸)。每一次走進學校的大門,小川都感到一種由衷的興奮和滿足。他知道,這里是他改變命運的起點。
對于陳小川來說,“林偉東”這個名字,贈予代表著資助款和捐款,捐贈是一個精神支柱,一個遙遠而溫暖的象征。他素未謀面,對這位恩人一無相似,但他將所有的感激和敬意都傾注在了這個名字上。在那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年代,山村里的孩子對外面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鎮上小學雖然比村小進步,但獲取外部信息的渠道依然有限。沒有網絡,沒有電視(學校里有一臺老式黑白電視,但也只是偶爾播放新聞或教育節目),小川只能憑借著自己的想象,去勾勒林偉東先生的形象。
他在放學后或者周末,會偷偷地躲在學校圖書館里。這間圖書館不大,藏書也以教科書和輔導書為主,但角落里總能找到一些舊舊的報紙和雜志。這些雜志大多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期刊,內容五花八門,從時事新聞到科普知識,再到人物訪談。小川會如饑似渴地翻閱它們,試圖找到那些成功人士、慈善家的蛛絲馬跡。
他從那些報道中吸取靈感,仔細觀察那些模糊的照片,閱讀那些充滿溢美之詞的報道。他注意到,報道中的成功人士通常穿著整潔,面帶微笑,辦公室寬敞明亮,書架擺上了滿是書籍。他們談論理想、事業、以及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小川將這些零散的信息拼湊起來,在自己的日記本里,用他稚嫩卻認真的筆觸,勾勒出他心目中恩人的清醒。
他想象中的林偉東先生一定是一位睿智而充滿愛心的慈愛之家。他可能五十多歲了,頭發梳得一絲不亂,外表一副金邊眼神,顯得彬彬有禮。他住在高樓里,有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大門高大宏偉,門口有穿著制服的門衛。他的辦公室一定很大,落地窗外是城市的擁擠。辦公室里不寬敞的家具,從時髦的大廈,地板子一直堆到天花板上,穿著著知識的厚重的氣息。他想象著林偉東先生穿著筆的潛水服,里面是挺白的襯衫,領帶打得規規矩矩的整齊。他的手指一定修長而不僅僅是他經常翻閱文件和書籍,更因為他能在遙遠的地方伸出援手,穿越千萬山水,改變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的命運。那樣的力量,在他看來,是超越了物質本身的。
他想象著林偉東先生有著一顆顆金子般的心。他一定是看到了像他這樣在貧困線掙扎卻苦苦掙扎的孩子,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眼神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又無可奈何。也許林先生年輕時也吃過苦,所以更能了解貧困孩子的困境或許他因為天性善良,見不得人間疾苦。無論什么原因,他都不會緊張地伸出援手。他想象著林先生在做出資助決定時,是怎樣的扁和決絕,仿佛他的善意就像陽光一樣,自然而然地照亮了昏暗中的他。
他會在日記中寫下對林偉東先生的感謝和祝福。他的日記本是學校發的很普通的那種,封面已經有些勞累,但里面記錄的卻是他最珍視的心情。他經常寫日記本自言自語,仿佛林先生就在他身邊,靜靜地聽著他的講述。他向這位想象中的恩人回憶自己的學習情況,語氣中充滿了驕傲和一絲不安。他告訴林叔叔(他在心里用這樣的語氣稱呼但林偉東),他數學還在努力,雖然偶爾會遇到難題會卡殼,他會重復地演算,直到弄懂愛情。語文又得了滿分,作文被老師設范文在班上朗讀了。他看什么書,學到什么新的知識,比如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法則,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比如魯他把林偉東想象成自己的另一個父親,一個遙遠卻無時無刻不關注著他的父親。這個“父親”給他帶來了生命,卻給了他新生;沒有陪在他身邊,卻沒有無形的力量支撐著他前行。
這對恩人的想象,成為了陳小川努力學習的巨大動力。他覺得,自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讀書,更是為了不辜負林叔叔的期望。他想象著林叔叔看到他的成績單時,旁邊的欣慰笑容;想象著林叔叔聽到他獲得獎狀時,向朋友們高興地提起了他。每次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比如一些怎么也解不出的數學題,比如寫不出像樣的作文,比如生病身體不舒服,他就會想起林叔叔,想起他為自己的金錢和熱血,想起他想象中的溫暖微笑,然后咬牙堅持下去。他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用自己的成就來報答一份恩情。他甚至開始想象,將來有一天,他成功了,裝上得到潔凈身體的衣服,雙手拿著大學畢業證書,走到那座擁擠的圖書館,找到林叔叔的公司,敲開他辦公室的門,恭敬地對他說一聲謝謝。他抱著林叔叔拍著他的肩膀,說“好樣的,孩子!”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遙遠的另一座城市,一棟氣派的辦公大樓里,林氏集團的董事長林國棟,正坐在他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他的辦公桌上,想起一份來自棟梁基金會的報告,這份報告的封面上寫著“受助學生陳小川學習情況追蹤”。林國棟,就是那位匿名資助陳小川的“林偉東”。“林偉東”是做公益慈善的化名。林國棟的父親生前一直熱心公益經常幫助父親貧困地區的學校和孩子。去世后,林國棟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成立了“棟梁基金會”,希望像父親一樣決定有愛心的人提供一個做善事的平臺,也能宣揚父親的善行。救助陳小川項目,是他父親去世后,通過他基金會進行的第一筆批資助之一。也是一個慎重的、一個充滿情感的選擇。
林國棟不是當年只知道賺錢的企業家。他有著父親的仁厚,也經歷過創業的艱辛,深知一個人的困境。當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向他匯報了陳小川的情況——一個來自偏遠山村、因貧困輟學、卻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孩子時,他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知道,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一點點的幫助,或許決定改變他一生的軌跡。
他坐在舒適的真皮老師椅子里,翻看著這些定期寄來的報告。報告中詳細記錄了陳小川的家庭背景(雖然沒有直系親人)、早年經歷、學校后的刻苦表現和優異成績。報告不只是冰冷整理的數字和文字,里面還包含了王對他生活、學習狀態的觀察和記錄,以及小川寫的一些心得背景(經過基金會篩選和)。
他看到一個孩子在極度困境中的掙扎和頑強,這樣對生存和知識的渴望,躍然紙上。他看到知識在他身上點燃的希望之光,如何一點點驅散帶來貧困的陰霾。他看到小川的成績單上,語文、歷史、政治(小學)高年級開始接觸)等課目總是名列前茅,顯示出他對文字和人文知識的敏感和熱愛數學。雖然開始有些吃力,但一直都有進步,從最初的水平邊緣,到后來的中等偏上,再到畢業時的良好,每一次進步都凝聚了他他看到了王老師對小川的評價,那些評價真摯而充滿肯定:“這個孩子有著超乎尋常的毅力和學習熱情,他的眼睛里有光明,對知識的渴求就像干涸的土地渴望洪水。他雖然不愛說話,但內心世界非常豐富,善于思考,是塊璞玉。”“小川尊敬師長,同學團結,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未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更加努力,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在圖書館看書,涉獵廣泛,理解能力最少。”
讀著這些報告,林國棟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并沒有受期待的助者能夠有多么驚人的天賦或者未來回報自己,他只是想盡一份力,給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個機會,弘揚父親的善行。但他看到陳小川如此努力,如此珍惜這份機會,將這份幫助轉化為巨大的學習動力,他的內心感到由衷的欣慰。這不僅僅是金錢的救贖得到了回報(盡管他從未從這個角度思考過),更有人性的光明在遠方閃耀,讓他給予一種深刻的聯系和溫暖。
對陳小川的資助,他完成學業,將來他考上高中還是大學,基金會都會一直支持他。這份承諾,是他對父親遺志的堅守,也是他對這個素未謀面卻精神相通的孩子的認可。他陳小川能夠心無旁騖地學習,不為學費和生活費擔心,希望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追求夢想上。
王老師,作為基金會在當地的聯絡人,也是陳小川在鎮上小學里接觸最多、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他不僅關心小川的學習和生活,也經常在思想上引導他。他深知小川對“林偉東”先生充滿了感激,這種感激是小川努力學習的重要動力他看到了小川日記中對林先生的想象和傾訴,既感到一絲心疼(孩子過早承受的重擔),又感到欣慰(他會感激地轉化為積極的力量)。但他更小川能夠理解善意的本質,不僅僅接受,更要學會回應,讓愛心在人間流轉。
“小川啊,”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王老師和小川坐在學校操場邊的石凳上聊天。他們聊著小川的學習,聊著未來的升學。王老師注意到小川提到“林叔叔”時,眼神中總是閃爍著一種特別的光芒,那是尊敬、尊敬和對未來的憧憬憧憬混合在一起的光芒。“林偉東先生幫助你,是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也相信你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王老師溫和地說,他看著遠方的眼神,仿佛能看到云層,看到遠方的恩人。
“我知道,王老師,”小川認真地說,用力地點著頭,生怕王老師不相信他的真心,“我特別感謝林叔叔,我將來一定要報答他。等我長大了,賺了錢,我一定要找到他,把還給他,好好感謝他。”
王笑老師笑了,搖了搖頭。“報答他最好的辦法,不是將來給他多少錢。錢對他來說,可能沒那么重要。”他頓了頓,看著小川困惑的樣子,繼續解釋,“報答他,首先是要記住一點善意,記住在你最困難的時候,有人無私地幫助了你。然后,將來當你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像林先生幫助你一樣,你也去像你一樣幫助你一樣掙扎的孩子,或者做其他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叫守信,守住心中的良善,把這份一份光傳遞下去。
“守信?”小川不太明白這個詞的深刻含義。在他簡單的認知里,守信就是說話算數,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這和報答林叔叔有什么關系呢?
“是的。你努力學習、積極生活,就是在守住林先生對你的信任。而當你也能成為別人的‘林叔叔’,就是將這份信任延續下去。”
這一番話,如醍醐灌頂。小川恍然大悟,不再只是為了感恩而學習,而是背負起一種責任——將善意傳遞。他從此更加努力,也更加樂于助人,主動幫助同學,參與募捐,用稚嫩的方式回應曾給予他的溫暖。
他鄭重地看著王老師,用力地點了點頭。他的眼神中閃爍著理解的光芒,不再是單純的尊重,而是多了一份承諾和覺悟。“王老師,我明白了。我一定守信,一定努力學習,將來有能力,也去幫助別人,把一份善意傳遞下去。”
在王老師的教導下,陳小川不僅在知識上飛速成長,在品德上也得到了良好的引導。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更加努力地踏實地自己,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同時,他也更加關注身邊的那些和他一樣面臨困難的孩子。會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零捐開支給學校組織為貧困學生捐款的活動,雖然不多,但代表了他的一份心意。他學著去關愛,學著去苦行,將王老師“守信”的教導一點點融入到自己的行動中。
2002年夏天,陳小川即將迎來激動人心的小學畢業。他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全校前茅,穩定地考上了縣里的重點初中。這是他求學生涯中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他向著夢想邁出的第一步。在鎮上小學畢業前夕,他請假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馬腦殼村。
村子似乎沒有什么變化,依然是那么平靜,那么貧窮。但他已經不再是那件衣衫襤褸、眼神迷茫的放牛娃了。他的衣服雖然樸素,卻干凈整潔;他的眼神明亮而有神,充滿了對知識的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
他來到了母親和老陳的墳前。那棵柿子樹已經長高了一些,枝葉也比以前茂盛了,上面掛著零星的小柿子,青澀而頑強。墳前雜草已經被清理過,是村里好心的鄰居做的。他將學校發給他的畢業證書和幾張沉甸甸的獎狀(包括“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學科競賽優勝者”等)輕輕地放在墳前,用一種近乎平常的態度,向他們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
他坐在墳前,看著眼前的山巒,看著遠處升起的裊裊炊煙,心中感慨萬千。他講述了自己在鎮上小學這幾年的經歷,講述了王老師的幫助,講述了林偉東先生的資助。他告訴母親和老陳,他現在有機會繼續了讀書,可以去縣城讀初中了,那里的他學校更好,老師更好,還有從未見過的電腦課和英語課。
“娘,爹,”他的聲音一抹哽咽,卻充滿了力量,“你們放心吧,我沒有放棄。我遇到了好心人,他們幫助了我。是林叔叔,是棟梁基金會,是王老師,還有村里的鄉親們……是他們的善意”“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走出這座山,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實現你們的愿望,實現我的夢想。”
他取出母親留下的木發簪和老陳留下的木刀,輕輕地放在墳前,讓它們也能“看”看他的證書和獎狀,分享他的喜悅和成就。之后,他又小心翼翼將它們收好,放進自己的貼身口袋里。它們是他與連接的新帶,是他過去親情的寄托,也是他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林叔叔也是好人,他希望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小川看著墳頭,眼神堅定,“我一定會努力成為他期待的那個人。我不會辜負他的期望,不會辜負王老師的教導。今后,我也可以像他一樣,去幫助別人,把一份善意傳遞下去,讓更多像我曾經一樣的孩子,能看到希望的光明。”
小川坐在墳前,陽光灑在他的臉上,勾勒出他清秀卻堅毅的造型。他知道,未來的路依然充滿著未知和挑戰,縣城的生活對他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他背負著兩代人的期盼,背負著素未謀面恩人的善意,背負著老師的教導和鄉親的關愛,他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愛和責任,繼續前行,去迎接暴力的世界。他的眼神望向遠方,那里有他未竟的夢想,那里有他要為之奮斗的未來,那里有他希望能夠傳遞下去的善意之光。這份光,在他心中已然點亮,將照亮他未來的每一步。馬腦殼村到了上,再到即將到來的縣城,每一步都是善的延伸,每一步都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承諾。他不再是那個孤獨無助的孩子,他是一個心中有光、肩上有責的少年,展翅高飛。
秋風吹過山崗,帶來了構建和野花的香氣,那棵柿子樹已經長高,枝葉繁茂,掛著零星的青柿子。就如他自己,青澀卻堅韌,在微光中生長,等待豐收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