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勤工儉學(2009-2010)
段落一:節儉的日常與內心的堅守
2009年的成都,秋日的陽光不再熾烈,而是帶著一束溫柔,慵懶地灑在成都大學的校園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桂花香,與淡淡的落葉的氣息混合在一起。梧桐樹的葉子在微風中金黃或褐黃,片片打著旋兒落下,鋪滿了林蔭道,踩上去發出清脆的“沙沙”聲。陳小川背著洗得有些發白的畫布包,卻走在食堂的路上。他的手勢輕快,掩不住眉宇間那淡淡的表情。大學生活已經感應正軌,知識的海洋正在他眼前鋪展,然而經濟上的嚴密事實卻像無形的枷鎖,始終如影隨形。錄取通知書帶來的無邊喜悅,在面對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時,逐漸被緊迫的壓力所取代。盡管“棟梁基金會”的資助覆蓋了學費和基本的生活開支,讓小川得以安心求得學,小川不忍心將每一分都心安理得地花在自己身上。大山里的鄉親們還在為生計苦苦掙扎。他總想著,省下一點,要寄回去家鄉小說,希望減村里兒童的承擔。
食堂里人聲鼎沸,下課的學生們潮水般涌來,空氣中混合著米飯、走進各種美食的香味和年輕人的喧鬧聲。小川站在擁擠的窗口前,目光猛烈地掃過價格牌。他毫不掩飾地指向最便宜的窗口,點了一份他最常吃的套餐:一白米飯,一份簡單的素碗炒青菜,外加一點可以免費續續的紫菜蛋花湯。小川接過餐盤,眼前黑乎乎的臉部起了泛泛靦腆的紅暈,撓了撓頭,輕聲回道:“阿姨,很漂亮,營養夠了,這樣吃習慣了。”他端著沉甸甸的餐盤,小心翼地翼翼人群,找到了個最角落、最不引人注意的位置座位。同學說笑,他只是低頭,專注于眼前的食物。米飯粒粒分明,帶著質樸的米香;青菜炒得翠綠,雖然簡單,但對他來說已經滿足了。他吃得慢條斯理,仿佛在細細品味每一口來之不易的食物,不浪費一粒米飯,一片菜葉。
回到宿舍,不足二十平米的空間里擠著四張上下鋪,雖然有些擁擠,但小川的床鋪總是最簡單而整潔的那個。洗得發白的床單被他疊得像豆腐塊一樣方正,邊緣棱角分明。墻面上擺著一摞摞厚重的課本和幾根支筆,筆頭已經拔掉了,筆桿也被握得有些光滑,顯然是用的過了很久。旁邊是一個舊的鐵盒,上面印著已經模糊的卡通圖案,里面裝著他所有的“巨額”——不到兩百塊人民幣,這是他精打細算以后留下的生活費。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鐵盒,數了數,拿出一張十元的鈔票塞進口袋,準備去學校超市買點牙膏肥皂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他的衣服大多是高中時的舊物,有的地方已經疲憊,胳膊肘和膝蓋處甚至打了補丁。襪子破了洞,他總是自己拿針線笨拙地縫補,腳針雖然不細密,但足夠結實耐穿。室友張浩是個家里條件不錯的城里孩子,看到小川這樣,總是大大咧咧地笑他:“小川,這日子過得可真夠清苦的,苦行僧似的!我們哥兒幾個出去吃頓火鍋、下個館子唄,別老這么省!”小川只是笑笑,沒有接話,也沒有解釋。他知道,對張浩來說,火鍋的錢可能只是他一周的零消費,而跟他那說是好幾天的伙食費,是寄回家的希望。
晚上,宿舍里燈火通明,充斥著各種聲音。張浩戴著耳機,鍵盤鼠標敲擊得噼里啪啦,正在進行游戲的世界里廝殺;王強窩在床上,壓低聲音甜蜜地和女友煲電話粥,時不時發出傻笑;李明則埋頭各種于習題集,筆尖在紙上劃出急促的沙沙聲。在這煩雜的環境中,陳小川坐在自己的柜臺前,借助一盞舊舊的臺燈涂抹出昏黃的光芒,全神貫注地翻看著手中的《相關經濟學》。他的手指在印滿復雜圖表和公式的頁面上輕輕劃過,書頁的空白處和邊角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的筆記、計算過程以及對供需曲線、市場失靈等概念的理解和懷疑。他仿佛感覺到了周圍的一切聲音,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母親楊秀蘭臨終前那帶著四川口音的叮囑,透視時空的阻隔,始終在他耳邊回響:“幺兒,讀書是你唯一的出路,是你走出大山的希望。”他握緊手中的筆,感知筆桿傳遞來的堅定力量,心里對自己說:不能辜負這份期望。每一頁書,都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他一步邁向未來、改變命運的艱難臺階。
段落2:奔波的兼職與汗水的價值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也為了能決定省下更多錢寄回家鄉小學,陳小川開始勤工儉學。他每天都會關注布告欄上的各種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適的。最后,在密布密麻的招聘啟事中,他進一步發發麻麻的招聘啟事寫了一張手寫的招聘信息——高薪誠聘數學家教,輔導初二學生。獎金15元的報酬在當時看來不算低,雖然對他來說已經扣了不小的收入,但他更看重的是這份工作的靈活性和能帶來的成長。
第一次去學生家試講的那天,小川特意換上了自己最“體面”的一件衣服——一件洗得已經有些發白的藍色條紋襯衫。這件襯衫是他考上大學時王老師給他買的,他一直珍藏著。雖然袖口和領子已經有些疲憊,但他前一天晚上仔細地用肥皂洗干凈,又用熱水燙過,熨得平平整齊,沒有一絲褶皺。學生家住在城郊一個新建的小區,綠化很好,樓房看起來也很氣派。房子寬敞明亮,裝修精致,大廳里擺著一看就很昂貴的真皮沙發和一個超薄的液晶電視,這些都是小川從未接觸過的“城市標配”。站在門口,看著這一切,他感到一陣難以名狀的局促和不自已。男孩的母親是一位氣質很好的女士,她熱情地招呼小川進屋,端來一杯著熱氣的茶,笑著說:“小陳老師是吧?快請坐。麻煩你了,我家孩子數學老是跟不上,讓我操碎了心。”小川接過茶杯,雙手捧著,感覺溫度熨貼著手心,也溫暖著他的心。他點了點頭,語氣謙遜而真誠:“阿姨您放心,我盡力教好他。”
家教的過程遠不如想象中輕松。這個名叫小杰的男孩,正集叛逆期,對學習尤其是枯燥的數學提不起興趣。他因此經常聽一邊課偷玩手機,或者敷衍地回答問題。小川沒有生氣或放棄,他知道強壓適得其反。他耐著性子,先共識杰感興趣的話他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講解題目,不厭其煩地重復,直到小杰真正理解了狀況。他相信耐心和引導比責罵更有用。小杰一開始對這個穿著普通、外表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老師”有些不屑一顧,但小川的耐心、溫和以及對有一次上課后,小杰突然監視頭,眼神里帶著一瞥表情,問道:“陳老師,你為啥這么認真教啊?不就是賺點錢嘛,衍衍一下也不行嗎?”小川愣了一下,看著眼前這個略帶玩世不恭的男孩,輕輕笑了笑:“小杰,賺錢確實啊”真正重要,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讓你學會東西。你看,知識它不是死的,它能改變很多事,讓你看到更遙遠的世界。”小杰撇了撇嘴,沒有再說話,但小川注意到,從那天起,他說上課時玩手機的次數明顯減少了,表面上也開始跟著小川在書本和草稿紙上移動。
除了家教,小川學校還在食堂找到了一份更辛苦的兼職。每周三到周五的晚上,他總是準時出現在食堂的后廚,幫忙洗托盤、切菜、搬運食材,偶爾在用餐高峰期端盤送餐。稀疏而嘈雜,充滿著油煙味和蒸汽,地面沖洗因為總是濕沖洗的,走起來要小心翼翼。小川穿著肥大的圍裙,站在巨大的水池前,手動浸泡在冰冷的洗碗水里,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刷洗、沖洗的動作。他的手因為長時間泡水而變得白皙、粗糙,但他從不抱怨。領班大叔是一位性格豪爽爽的老師傅,他看小川話不多,但干活特別勤快踏,有時會趁沒人注意,突然多塞給他一個剛出爐的熱騰騰的饅頭:“小伙子,今天干得不錯,還有,晚上多吃點!”小川接過饅頭,感覺那份熱量和善意直抵心底,他笑著說:“謝謝叔!”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饅頭揣進口袋里,留到第二天早上當早餐。
兼職的日子讓小川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一絲間隙。白天要上專業課,認真聽講,記下每一個知識點;中午匆匆吃完飯,抓緊時間去圖書館;傍晚趕去家教或者食堂打工;深夜拖著懶惰的體力宿舍,還要借助臺燈的光亮復習功課,預習明天的課程。他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眼瞼常常出現明顯的血絲,整個人看起來比剛來學校時瘦了。室友李明看著他這樣連軸轉,心疼地勸他:“小川,你這樣太拼了,悠著點,別把自己習慣累垮了。”小川搖搖頭,犯了一個微笑:“沒事了,身體累點沒關系。”他沒有說出口,這種密集和熱帶的踏實讓他感到無比的踏實,也讓他暫時忘記了面對城市擁擠時的那種自卑感。每一次收到家教的酬金,每一次領到食堂的工資,對他來說都不僅僅是錢,更是一塊塊沉甸甸的磚頭,幫助他一點點地筑起通向未來之墻。汗水浸透衣衫,飽滿的身體,但內心的信念卻渴望堅定。
段落3:寄回鄉里的溫暖與責任
一個難得的周末,天剛蒙蒙亮,陳小川就早早地驚慌了床。他洗漱完畢,沒有像往常一樣去圖書館,而是特意去了學校附近的一家郵局。他手里緊緊攥著一封信和一個用報紙裹好的小包裹,里面裝著他小心翼翼攢下來的200塊現金和人生寫給村里老支書的簡短家書。信紙有些舊,字跡樸實無華,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只是簡單地寫著:“錢支書叔,我在成都一切都好,學習也挺順利的。這是我暫時省下來的一點,雖然不太,但希望能幫到村里最困難的幾個孩子。麻煩您幫忙整理一下,謝謝!”
郵局的柜臺上,工作人員忙忙碌碌地稱重、填寫單據、蓋章、將小包裹包裝成一個專用的信封里封好。小川安靜地站在一旁,眼神一刻不停地跟著包裹移動。看著包裹被送進待發的郵車,他的內心涌起一股復雜而溫暖的情感。
這200塊錢,是他省吃儉用,積攢了足足兩個月才存下來的。家教和食堂的收入上升每個月大概有400多塊,這錢是他嚴格按照預算,進行水電費、電話費和溝通的生活用品頭部后,一點點從伙食費里“擠”出來來的他。知道,200個人在擁擠的城市里,可能連像樣的火鍋都吃不了,但在偏遠的山村里,想想這筆錢或許可以讓一戶人家吃上一塊口糧,或許可以給幾個因為貧困而光著腳的孩子買幾雙回力鞋,讓他們冬天不再受凍。
他想起小時候,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村里人給予他的那些微小卻溫暖的幫助——鄰居家送來的一碗熱氣騰騰的紅薯粥,村婦主任送來的一件舊棉花襖,老支書偷偷塞給他的幾斤米。此時卻是支撐著他走下去的最溫暖的依靠。如今,他終于有了一點點能力,去回饋那片養育了他、賜給了他溫暖的土地和父老鄉親。這200塊錢,承載著他的感恩,也承載著他對家鄉的牽掛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寄完包裹,小川走在回學校的路上,秋風拂過臉龐,帶來眼神清冽的涼意。他抬頭望向頭頂澄澈的天空,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出村里的畫面:泥濘而彎曲的山路、傍晚時分土屋上升起的裊裊炊煙、孩子們在田間地頭注視著嬉戲的身影,還有母親和繼父生前在田里勞作的背影。自語:“娘,老陳,你們的話我都記著呢。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學更多的知識,將來不僅僅是要讓自己過上好日子,更要像幫助我的人一樣,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鄉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的心不再像浮萍一樣漂泊不定,而是與故鄉的土地緊密地聯結在了一起,有了扎根的踏實感。
回到宿舍,他習慣性地打開日記本,記錄下今天的感受和思考。筆尖在泛黃的紙頁上沙沙作響,他寫道:“今天寄了200塊知道錢回村里,雖然幫不了太多,但希望能表達我的一份心意。看到包裹寄出去的那一刻,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就像放下了什么,又像抓住了什么。林偉東先生,棟梁基金會的林偉東先生,我什至不知道你長什么樣的子,你在哪里,但你的資助讓我最絕望的時候看到了希望,有了今天站在這里的機會。這份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會用自己的努力,不辜負信任和善意,今后也要像您一樣,盡我所能,把一份這份溫暖和幫助傳遞下去。”他合上日記本,抬頭向窗外。夜幕已經臨近,城市的燈火次第亮起,在夜色中閃爍,像一片浩瀚的光海。它們似乎在無聲地回應著他的誓言,也預示著他未來將要面對的更法治、更復雜的世界。
第四篇:感恩的誓言與前行的力量
時間仿佛指縫間的沙,轉眼間便到了2010年的春天。成都的春天總是來得早,玉蘭花和櫻花在校園里競相開放,空氣中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氣息。陳小川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年半,他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在知識的沃土中,頑強地他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成績,尤其是在英語和數學上,這些他曾自認為基礎薄弱的成績列上,成績進步十分顯著。他的勤奮和專注引起了一些老師的注意,他們開始私下談論這個沉默寡言異常卻刻苦的男孩,認為他是一個值得培養的好苗子。
這一年多的勤工儉學經歷,為他提供了急需的經濟支持,加速了寶貴的成長歷程。他在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學會了溝通和理解;在繁重的工作和學習壓力下,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在嘈雜環境中保持內心的他的生活方式依然簡單樸素,但他內心多了一次經歷風雨后的從容和堅定。那份初到城市時的自卑感,已經在一次次的努力和挑戰中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內在的自信——相信只要努力,就沒有跨越不過去的坎。
一個春天的夜晚,空氣中帶著泥土和新芽的清新社區。小川坐在柜臺前,翻開那本已經寫滿的日記本,再次拿起筆。筆尖紙上輕輕劃過,面對著沙沙的聲響,仿佛在講述著那些過往的故事。他回想起今年多來的點滴滴:從剛踏入成都時,陌生的環境和巨大的差距時的手足無措和深深的自卑,到如今在課堂上能夠自信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甚至主動參與討論;從獨自默默承受生活的壓力,到如今能夠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為遠在家鄉的親人送去一份力所能及的幫助。每一個瞬間,都像電影畫面一樣在他腦海中閃回。
他再次寫下那個他從未見過的面,卻對他有再造之恩的名字——林偉東先生。他在日記中寫道:“林偉東先生,我不知道你是誰,住在哪里,做著什么工作。我什至不知道是否有機會當面感謝你。但你的恩情,你的善良,我將永遠銘記在心,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沒有你的資助,我不可能有機會考入大學,也不可能站在這里接受高等院校教育。您給予我的不僅僅是學費和生活費,更希望,是讓我看到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我一定會繼續努力,考上更好的大學,將來找到一份能夠自食力、回饋社會的好的工作。然后,我也要像您一樣,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人,或者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讓一份愛心和希望能夠像種子一樣,不斷地遞下去,生根發芽。”
寫完日記本,小川合上,起身走向宿舍的陽臺上。春夜的微風拂過臉龐,帶來絲絲涼意。遠處傳來隱約的蛙鳴聲,那是城市郊區又能聽見的主音的聲音。他抬頭看向夜空,城市的燈光璀璨奪目,映襯得襯得天上的星星視野有些暗淡,沒有在家鄉山村里看到的那么明亮、繁密。但他知道,在遙遠的大山深處,那片他魂牽夢繞的土地上,那些星星依然清澈,仿佛在默默地注視著他,給他力量。他握緊雙拳,對著遙遠的星空,在心里默默地許下誓言:無論未來的道路如何艱難,遇到多少艱難,我都要走下去,辜負了母親的期盼,辜負了辜負和繼父的叮囑,更不辜負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
宿舍里,室友們都已經睡下,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吸聲。小川回到柜臺前,重新打開課本,繼續他的復習。臺燈的光束集中在他瘦削卻挺直的輪廓上,映照出臉上他堅毅的表情。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充滿未知和挑戰,但他不再感到迷茫。每一刻,都帶著過去積累的力量,堅定著心中的夢想,更向著那個想要幫助更多人的自己,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