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定在初春的云川宇宙音樂觀測站。櫻花紛飛的時節,實驗室改造的禮堂里,量子計算機將我們的心跳頻率轉化為全息星圖,懸浮在賓客頭頂。周明遠穿著嵌有電路紋路的西裝,而我的婚紗裙擺上,手工縫制的音符隨著步伐閃爍微光。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在天臺修收音機嗎?“交換戒指時,他的聲音帶著笑意,“那時我以為,科學和藝術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臺下,蘇曉雅抹著眼淚,周明遠的父親悄悄將母親的樂譜塞進西裝內袋。
婚后,我們搬進了觀測站旁的小樓。書房里,天文望遠鏡與三角鋼琴并肩而立,窗臺擺滿世界各地寄來的“宇宙音樂瓶“——玻璃罐中封存著不同星球的電磁波轉譯的旋律。某個清晨,周明遠突然舉著平板電腦沖進臥室:“NASA收到了新信號!這次的波形......像極了我們婚禮上的《月光變奏》。“
我們立即投入研究,卻發現信號源來自銀河系邊緣的神秘區域。更令人震驚的是,信號中竟夾雜著地球早期廣播的片段——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爵士樂曲,還有中國傳統戲曲的唱段。“這說明,我們發出的音樂真的被接收到了,而且對方......在回應我們。“周明遠的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眼中燃燒著興奮的光芒。
消息不脛而走,全球掀起了“宇宙音樂創作潮“。孩子們用玩具琴錄制童謠,音樂家將古典樂改編成脈沖信號,甚至監獄里的犯人也通過書信寄來自己譜寫的旋律。我們的郵箱每天收到上萬份投稿,每一份都承載著人類對未知的好奇與渴望。
為了處理海量數據,周明遠帶領團隊開發了“星際共鳴“AI系統。這個具備情感分析能力的程序,能將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音樂與宇宙信號進行匹配。當AI將敦煌古樂譜與某顆脈沖星的震動頻率完美重合時,研究室爆發出歡呼聲——原來跨越千年的藝術,真的能與宇宙產生共鳴。
隨著研究深入,我們發現某些宇宙信號的頻率,竟與人類DNA的螺旋結構存在數學關聯。周明遠在《自然》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寫道:“或許生命的本質,就是宇宙譜寫的一首交響樂。“他的父親退休后也加入研究,老人戴著老花鏡,認真比對古樂譜與星云圖譜的相似性。
觀測站逐漸成為全球文化地標。每天都有游客帶著自己的音樂作品前來,希望能通過這里發向宇宙。有位臨終的癌癥患者,委托家人將自己最后的心跳聲錄制成曲子;還有戰亂地區的孩子,用鐵皮罐子制作樂器,演奏和平的祈愿。
某個暴雨夜,系統突然捕捉到一段特殊信號。經過72小時的解析,我們震驚地發現,這是一段用地球音樂元素重組的旋律——對方不僅理解了我們的藝術,還在嘗試用我們的方式進行對話。
“這可能是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時刻。“在全球直播的發布會上,周明遠握著我的手,身后大屏幕上跳動著跨越光年的樂譜,“但更重要的是,這段共振讓我們明白:無論相隔多遠,無論形態如何,對美的追求,永遠是所有生命共同的語言。“
夜深人靜時,我們常帶著女兒登上觀測站天臺。小女孩搖晃著腳丫,用口琴吹奏自創的曲子。周明遠將她的旋律輸入設備,看著信號化作光點消失在星空。“媽媽,外星人會喜歡我的歌嗎?“女兒仰起臉問道。
我抱著她,望著漫天繁星:“當然會,因為每一段真誠的旋律,都是宇宙中最美的回響。“風掠過觀測站的天線,奏響低沉的和聲,與女兒的口琴、丈夫的笑聲,還有遠處傳來的游客演奏,共同編織成一曲永不停歇的生命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