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暗流涌動】
音樂課,在桐山二中一向被當作“喘口氣”的時段——老師不點名,學生不聽講,男生低頭補覺,女生傳紙條寫歌詞,教室像放空的大巴車,搖晃著駛向一節不重要的四十分鐘。
但今天不一樣。
教室前擺了一架新搬來的老鋼琴,漆面斑駁,琴蓋上一張發黃的課程表被膠帶黏著,角落殘留一塊口香糖印跡,仿佛是上個世紀留下的指紋。
站在講臺上的是新來的實習音樂老師,二十多歲,南方口音,扎著低馬尾,笑容溫柔:“今天我們換種方式上課。想試試彈琴的同學,可以上來即興演奏一段旋律,或者說說一首歌的情緒分析?!?/p>
她話音剛落,全班陷入集體性“裝死”。沒人抬頭,沒人動。只剩天花板上的吊扇在咯吱咯吱地轉,像在替學生回答:“別點我。”
然后,一只手舉了起來。
是——王昭。
她從容站起,領口的白襯衫熨得筆直,校服袖口挽得剛剛好,耳朵上是一只小巧的貝殼耳釘,在光下泛著細膩的珍珠光。
她走到鋼琴邊坐下,試了幾個音,動作干凈利落,像上臺前已排練百次。
然后她彈了第一首——恩雅的《OnebyOne》。
輕柔、透明、干凈,每一個音符像羽毛一樣滑過教室的空氣,又像細雨灑在書頁上,打濕了某些人青春里來不及收起的情緒。
喬伊愣了片刻。
她原本以為王昭只是“樣樣都還不錯”的那種人,卻沒想到她連琴技都藏得這么深。那不是炫技,而是一場光的策劃。她不只是來彈琴的——她是來統治這節課的。
琴聲落下,掌聲剛響起。
“我也來一首。”張芳的聲音不高,卻讓教室重新安靜。
她戴著一副老式黑框眼鏡,沒有耳釘,沒有妝,連校服扣子都扣到了最上面,但她一站起來,全班竟莫名肅然。
她走到鋼琴邊,沒有試音,也沒鋪墊,手落鍵的第一秒,肖邦《夜曲》的旋律就流淌出來。
不像王昭那樣細膩婉轉,也不像某些人那種機械按譜,而是——精準、冷靜、像在用數學公式書寫音樂結構。
聽到一半,喬伊便察覺:這不是表演,這是較量。
王昭,是天生自帶聚光燈的女生;張芳,是躲在燈光后、卻始終站得最穩的影子。
這節音樂課,正在演變成一場無聲對峙。
張芳彈完后,輕輕地說:“我追求的是節奏的邏輯,而不是情緒的泛濫。”
王昭挑眉:“音樂也不是奧數?!?/p>
張芳反擊:“但也不是選美。”
這時,空氣中出現第一道電流。
前排幾個文藝派女生竊竊私語:“張芳也太冷了吧,彈個琴跟做題似的。”
角落學霸組互看一眼,低聲附和:“起碼人家沒裝?!?/p>
甚至還有人不怕死地小聲評論:“兩個女王互撕了啊。”
氣氛迅速升溫,像一杯剛泡好的方便面,蓋子還沒揭,就已經香味炸開。
喬伊坐在中排,默默看著這一切。她不是局外人,也不是觀眾——她知道自己很快也會被推上牌桌。
這節課,遠不只是音樂課。
這是一場青春世界里最真實的角力:王昭代表著精致的控制感,張芳代表著理智的壓迫力,而她喬伊,則是那條還沒被摸清走向的變量。
而變數,一旦開始變化,就再也不會靜止。
【馬星遙·聽見風的那一節課】
音樂老師為了緩和氣氛,笑著打圓場:“那……不如請一位中立的同學來說說看法?”
教室頓時安靜,仿佛連空氣都暫停了旋轉。沒人接話,沒人動,只有吊扇在咯吱咯吱地轉,仿佛在嘲笑所有人的沉默。
老師掃視了一圈,最后停在前排靠窗那個戴著耳機、神色淡漠的男生身上。
“馬星遙,你說說吧?!?/p>
馬星遙慢悠悠地抬起頭,取下耳機,語氣慵懶得像剛從一場無夢午睡中醒來。
“我?”
“就你?!?/p>
他站起身,雙手插兜,懶懶地說:“那我就說點實話吧?!?/p>
整間教室瞬間安靜,連平常最愛碎嘴的吳玲玲都屏住了呼吸。
“王昭彈得確實很好,情緒豐富,能聽出來她真喜歡這首曲子。但有點靠肌肉記憶了,節奏被情緒帶散了?!?/p>
王昭微微抬眉,臉上笑容不動,卻有一點點緊。
“張芳的技術無可挑剔,節拍穩,結構清晰。就是……像一封沒寄出的情書。該有的都有了,但少了點心跳?!?/p>
“沒寄出的情書?!边@幾個字像石頭丟進水里,砸在某些人的心尖,蕩出一圈微妙的暗涌。
喬伊怔了一下,下意識看向馬星遙,指尖在筆記本邊緣輕輕劃圈,沒再移開視線。
那種“你懂我”的感覺,就這么輕飄飄地降落下來,無需解釋。
空氣陷入沉默。
緊接著,有人不怕死地起哄:“點評得頭頭是道,那你上去彈一個??!”
“唱一首也行!”另一個聲音跟著吼。
有人敲桌子起哄,有人開始偷偷笑——全班仿佛都知道,這節音樂課,怕是要封神了。
馬星遙沒有退,也沒有笑。他只是像處理一道題目一樣,淡淡道:“我不會彈琴,但……懂點樂理。”
頓了頓,他輕聲補了一句:“那我……唱一首吧?!?/p>
短暫的靜止之后,教室瞬間炸了。
“馬星遙要唱歌?!”
“這節課能記一學期!”
他慢悠悠走上講臺,沒有擺什么姿勢,只是靠著鋼琴坐下,像只是路過,順便唱個歌。
“老師,能幫我打個四拍嗎?”
老師一愣,立刻點頭,在琴蓋上敲出穩穩的節奏。
然后——他開口。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沒有任何技巧。沒有炫技。甚至沒有太多情緒張力。
卻——干凈,真實,直白。
一字一句,像從回憶里拎出來,一筆一劃,描著許多人心底最溫柔的一頁。
那是童年的聲音,是少年坐在課桌邊啃筆蓋、在黑板前罰站、在籃球場上落汗的聲音。
全班都安靜了。連最愛轉筆的男生也停了動作,像怕破壞了某種氛圍。
而喬伊——她感到脖子里的吊墜,輕輕發熱。
那是一種奇異的感應,和上次在教學樓后倉庫時的反應一模一樣。仿佛某種頻率對上了,信號被拉通了。
她心里一震,不明白為什么是現在、是這一刻。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念……”
唱到這里,他閉上眼,聲音壓低。
沒有炫耀,也不是表演。
只是——他說出了他們所有人不愿承認的平凡。
這不是秀場,是一節屬于回憶的課。
喬伊仿佛看見,在某個平行世界的傍晚,少年騎著鳳凰牌舊自行車,叼著根糖,蹬得飛快。陽光透過樹影,一路灑在他肩膀上。
“盼望長大的童年?!弊詈笠痪渎湎?。
教室里靜得能聽見風扇“咯吱咯吱”的節奏。
沒人鼓掌。不是不想,是不舍得。
直到后排吳玲玲忽然跳起來:“你是不是吃了磁帶!聲音也太好聽了吧!”
哄堂大笑,掌聲瞬間炸了。
老師笑著點頭:“這才叫音樂,不是技術,是故事。講得真,就有人聽?!?/p>
喬伊還沒回過神來。
她沒想到,這樣一個男生——安靜、不張揚、不搶風頭,卻能在不經意之間,把一節音樂課變成一次集體沉醉。
她望著他——那個從容走下講臺、重新戴上耳機的馬星遙——忽然有點恍惚。
不是因為喜歡。
而是因為,她知道,剛才那一刻——她聽見了自己。
可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
有人,在沉默中,悄悄地收起了筆記本;有人,手心發燙,卻不敢承認那是一種動搖。
青春就是這樣。
一首歌,足夠喚醒所有人心里那點沒來得及長大的部分。
——但也足以撕開人心最脆弱的對比。
而真正的主角,往往不是站在C位的那個,而是——只唱了兩分鐘,就永遠留在記憶里的那個人。
【【【音樂課·陳樹·喬伊·馬星遙】】】
靠墻那排,陳樹低著頭,裝模作樣地翻課本,翻了三頁,一個字沒讀進去。
他的余光,卻一直飄在窗邊的喬伊身上。
她耳朵里塞著耳機,手肘撐著桌面,眼神專注地望著講臺,像在聽課,其實分明是在聽歌。
耳機線從她肩頭滑下來,連接著那臺老舊的隨身聽。
磁帶在慢悠悠地轉,音響里流淌出一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老歌: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啊
那里湖面總是澄清……”
她聽得很認真。甚至不自覺地咬了咬唇角,眼神像被什么拽住了一樣亮著。
陳樹看得心里一緊。不是因為嫉妒,而是一種被擋在門外的酸意。
她的目光,不屬于他。
屬于馬星遙。
前排那個坐得筆直、安靜如謎的男生——那天鋼琴一彈,全班都靜了。喬伊就是從那之后開始對他不一樣的。
陳樹不是沒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馬星遙”那種人——不冷、不酷、不優雅。他是“電焊俠”,下課喜歡鉆維修間,能一口氣拆三臺BP機不帶重樣。
沒人看見他的焊點做得多干凈,但全班都會記得馬星遙的“池塘邊的榕樹上”。
而現在,喬伊也看著他了。不是像看同桌那種“借一下草稿”,是那種,眼神里藏著光的注視。
陳樹心里“嗡”了一下,像有人往他腦袋里倒了一瓶汽水。
一熱、一酸、一沖動。
他手“啪”地一下舉了起來。
“老師,我……我想唱一首歌。”
教室安靜一拍,隨即炸開。
“陳樹?你不是音癡嗎?”
“‘電焊俠’轉職‘唱將’了?”
“是不是廣播站招主持人?”
就連王昭都挑了挑眉,笑得意味不明:“今天風太大,連你都浪起來了?”
陳樹臉紅到了耳根,嘴硬回了一句:“不試試怎么知道?!?/p>
老師笑了笑,從抽屜里翻出一盤磁帶:“這首你聽過吧?《挪威的森林》。”
“聽過。”他點頭,語氣有點倔。
磁帶“咔噠”一聲,緩緩轉動。
他走上講臺,腳步有點急,但穩。
全班開始期待“翻車現場”,可沒人預料到——他真的唱了。
他的嗓子不高不低,有點生澀,甚至有點啞。但咬字清楚,句句都沉。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啊……”
“那里空氣充滿寧靜……”
“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藏著你不愿提起的回憶……”
他的聲音不完美,可他沒有跑調。他唱得笨拙,卻真誠。
沒有舞臺感,也沒有技巧,就像一個少年攥緊心口,把那點偷偷藏著的心事,第一次敢說出口。
喬伊抬起頭,怔了一秒。
她沒想到他會上臺,更沒想到他唱得——竟然讓她有點想聽完。
她眼里忽然閃了一下,像有什么微光落了下來。
她笑了,不是嘲笑,是那種被觸動的、被理解的笑。
陳樹看見了。
就那一眼,他覺得什么都值了。
唱完,教室一時安靜,隨后爆發出一陣掌聲。
“唱得挺爺們兒。”
“至少敢唱!”
“電焊俠,這下真封神了?!?/p>
老師也笑:“唱功一般,但情緒是真誠的。你在用歌說話,這就夠了?!?/p>
陳樹回到座位時,耳根紅得像煮熟的蝦,頭低得像要鉆進地縫。
可他心跳飛快,像在跑一場只屬于他的接力賽。
他知道,他剛剛,用歌聲告訴了喬伊一件事——
“我在這兒,我不是空氣。”
而喬伊,第一次看他時,不是因為別人提起,不是因為修收音機,也不是哪個笑話,而是因為——他為自己唱了一首歌。
她忽然明白,在這個喧囂的青春舞臺上——不只有天賦和光環才值得注目。
有些人,只靠一句不準的歌詞,一句膽大的“我來試試”,就能被你記住。
而她,也被記住了。
那一刻,她不再是“穿錯時空”的旅客。
她,是那個坐在課桌前、聽見一個男生用不完美的聲音唱出青春心事的普通女孩。
陳樹不是在表演。
他是,在喜歡。
——在那個屬于他們的2001年秋天,他用一首老歌,把自己唱進了她的心里。
【王昭登場·不爭而勝】
掌聲還沒落下,王昭站了起來。
動作不快,卻像定好節拍的鼓點,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她沒有擺出誰都欠她一個掌聲的架勢,也沒有笑得過分張揚,只是微微一笑,淡定得像一杯剛泡好的烏龍茶——不燙嘴,但回味綿長。
她身上那種“舞臺感”,在那一瞬間徹底覺醒。
從高一開始,音樂課就是她的地盤。老師說“來一個試彈的”,她永遠是第一個站起來的人。不用預熱,也不緊張。她就是那種——天生知道光打在哪、人看哪的人。
但今天有點不一樣。
馬星遙那首《童年》,唱得教室落針可聞;
陳樹的《挪威的森林》,雖然音不準,但唱得一句句像在告白。
王昭知道——舞臺,稍微偏了一點。
她不會爭風頭,但她也絕不會讓自己被忘記。
“老師,我來一首?!彼_口,聲音不高,卻讓人立刻安靜下來。
音樂老師像得救了一樣連連點頭:“太好了,王昭壓軸,再合適不過了?!?/p>
那一刻,幾乎全班都坐直了。
王昭走向鋼琴,動作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她掀開琴蓋,沒選伴奏,也沒讓人打拍子。
“我要邊彈邊唱。”她說。
她輕輕摘下右耳的那枚小貝殼耳釘,放在琴蓋上——啪的一聲很輕,但像一場儀式,告訴所有人:
注意——我要開始了。
旋律響起,是《信仰》,張信哲的歌。
喬伊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這首歌的難度:跨度大,情緒深,節奏還賊難拿捏。選它,不是秀技巧,是下戰書。
王昭彈得不快,聲音也不急。
“每當我看見白色的月光,想起你的臉龐……”
嗓音清澈,不甜膩,也不做作。沒有哭腔,沒有顫音,但你就是聽得出:她在唱她自己。
她沒有像馬星遙那樣勾起回憶,也沒像陳樹那樣博情緒。
她就站在臺上,拿歌當信件,一句句投進每個人心里。
“我那么多遺憾,那么多期盼——你知道嗎?”
這一句,輕輕唱出,像從心底割下來放到琴鍵上。
喬伊第一次明白,王昭不是那種“所有人都喜歡”的女孩。
她是那種——你以為她不會受傷,其實每一步都帶著鋒利的克制。
她強,不是因為她不哭,而是她知道:臺上哭,是浪費了舞臺。
琴聲停下,她站起來,沒說感謝,也沒鞠躬,只是掃了一眼教室。
目光最后停在張芳身上,不挑釁,不避讓。
她像在說:我沒來搶燈光,我本來就在這光里。
短暫的安靜之后,掌聲響了起來——不是配合,而是發自內心的佩服。
“她不是來上課的,是來封神的?!?/p>
“邊彈邊唱還能唱成這樣……服了?!?/p>
“她是真會用舞臺的那種人?!?/p>
音樂老師也鼓掌:“這節課,王昭上了一節‘怎么表達自己’的示范課。”
而她,沒有回應任何贊美。
她只是淡淡一笑,轉身走下講臺。
那個背影挺直得像拿了樂譜的指揮。
喬伊看著她,忽然意識到:
王昭,從來不是靠聲音贏人。她靠的是——站在那兒,所有人就會看她。
那就是她的信仰。
不是“我要贏過你”,而是“我站在這,誰也別替我寫結局”。
這一刻,王昭不爭,卻勝。
她不需要搶風頭,她就是風頭本身。
【音樂課后的風】
音樂課終于下了。
喬伊感覺自己像剛被丟進了一場青春版“真人彈幕秀”——
張芳的冷靜拆招,王昭的光環反制,馬星遙一開口就把時間唱慢了,陳樹突然站起來說“我也來一首”的那一刻……
明明只是課表上最“混”的一節課,結果炸出了全班的情緒暗流,像是青春戰爭的小型預演。
她還沒完全從那股恍惚里走出來,陳樹已經晃晃悠悠地從后排走過來。
他一只手插兜,一只手轉著掉漆的鑰匙扣,肩膀跟著腳步微微晃,整個人像從漫畫里走出來一樣,隨性、帶勁,沒個正經樣兒。
“怎么樣?”他問。
喬伊抬頭,沒反應過來:“???”
“是不是覺得我們班——挺嚇人的?”
她笑了下,點頭:“……有點?!?/p>
陳樹“哼”了一聲,像早猜到了這答案,“正常?!?/p>
“高170嘛,出了名的‘文體藝混編班’。舞蹈、合唱、畫展、辯論、朗誦,哪個比賽沒有我們?”
喬伊腦中又浮現出剛才那堂課,琴聲、人聲、掌聲、氣場互撞,就像水開了,鍋還蓋著。
“但你別以為我們是尖子班?!标悩渎柭柤纾拔幕n?年級吊車尾?!?/p>
喬伊一怔:“那張芳呢?她不是第一?”
“她是我們班的‘天花板’,但放全年級,也就十五、十六的水平?!?/p>
喬伊眼里閃過一絲不可思議。
“省重點學校,不拼分數也能進?”她問。
陳樹笑了:“咱這班不是拼分,是拼‘特長履歷’。誰家不是整點比賽證書、作品集,塑封裝訂,厚得能當墊板?!?/p>
他踢了踢墻角那根鐵管,半調侃半認真:“你見過咱班主任石老師吧?她每次開班會都說,再帶這一屆她就要辭職回鄉下種葡萄去?!?/p>
喬伊沒接話,只是笑著聽。她像在慢慢拆開一臺機器的后殼,看到里面其實并不是光鮮零件,而是電線亂接、螺絲生銹、膠布胡貼。
她終于明白了點東西:
這個班,看起來氣場炸裂,各個帶光,其實每個人都在拼命守著自己不掉線的位置。
張芳靠冷靜撐起第一;
王昭靠自控活在中心;
馬星遙是不爭卻自成磁場;
陳樹呢,看似玩世不恭,實際上是用力在證明:“我也在這節奏里?!?/p>
“那你呢?”喬伊忽然問,“你……是哪種類型的?”
陳樹沒急著答,咧嘴一笑:“電焊俠組唯一候選人?!?/p>
“研究方向:怎么用壞掉的BP機,接收到別人聽不見的信號?!?/p>
她沒忍住笑,腦子里浮現出他蹲在廣播站拆電路、嘴上叼焊錫絲的畫面,眼神認真得像在解炸彈。
他看她笑,語氣突然認真了點:“那你呢?你覺得……你是哪一類?”
喬伊低下頭,輕聲說:“我還不知道。”
不是敷衍,而是真誠。
她來不久,搞不清這個班的站位,也看不懂這個校園的規則,但她能感覺到——自己已經被推上了牌桌。
陳樹也沒繼續問,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高170啊,不求你一來就發光,但——你得活得像點樣兒。”
那句話,說得像開玩笑,語氣卻莫名有力量。
那一刻,喬伊忽然覺得,這個整天“混水摸魚”、課間擰汽水瓶子都要比誰快的男生,有點意思。
他們走到樓道盡頭,陽光正落在樓梯口。
這個班,像一臺調頻老收音機,頻道多、聲音雜,有時候跑偏了,但只要一轉準,總能聽見屬于自己的聲音。
空氣正好,氣氛剛剛變得輕松。
突然,身后響起一個聲音——
“喲,聊得挺開心啊?!?/p>
兩人同時回頭。
走廊另一端,王昭靠著窗戶,雙手環胸。白球鞋、淡粉針織衫,校服外套隨意披在肩上,陽光正好照在她發尾,像金邊勾勒出的剪影。
她站在那里,不近不遠,像剛好聽見了一切,又像剛剛趕到。表情不多,笑意含著鋒。
那眼神,不咄咄逼人,卻清晰地在說一句話:
“我來了,你們繼續啊。”
【操場拌嘴·少年心事】
音樂課后的下課鈴剛響,操場邊的小涼亭下,籃球還咕咚咕咚地滾著,劉小利咬著吸管一口氣干掉半瓶雪碧。
“喂,電焊俠!”他沖陳樹招手,“今天這表演是啥意思?你是不是想把全班的耳朵都焊化?”
陳樹蹲在水泥臺邊修耳機線,頭都沒抬:“你懂啥?我那是情緒宣泄,懂不?”
“情緒宣泄?”劉小利哼了一聲,“你不會以為自己一開嗓,全班女生都得為你寫日記吧?”
陳樹終于抬起頭,挑了挑眉:“你是不是嫉妒我?”
“我嫉妒你?你是不是傻?”劉小利直接笑出聲,“你唱完那一首,全班氣壓都變柔了,行吧,你贏?!?/p>
陳樹聳聳肩,慢條斯理地把耳機線纏好:“起碼我敢唱,你不是在音樂課那會兒……一口雪碧喝三十分鐘?”
“哥這是在調息?!眲⑿±吭谥由?,眼睛里閃著笑,“而你唱《挪威的森林》——是不是特意選她聽過那盤磁帶?”
陳樹手指一頓,轉頭:“你說誰?”
“你心里沒點數?”劉小利一副“你別騙我”的表情,“你以為你那點小心思全班沒人看出來?”
陳樹耳根微紅,灌了口橘子汽水掩飾:“我選那歌,是因為旋律高級?!?/p>
“旋律高級?”劉小利笑彎了腰,“你得了吧,全班誰不清楚——你陳樹平時連學校廣播都能拿來拆信號,這次上臺不是信號問題,是心動信號。”
陳樹沒接話,只是盯著遠處樓頂天線,像能從那幾根鐵桿里收回點自尊。
“不過啊,”劉小利頓了一下,忽然認真,“你還是那句話,別太當真。你知道喬伊是啥人嗎?氣場不重,但走哪兒哪兒安靜——那是‘不動聲色’的主兒。”
“嗯。”陳樹應了一聲,低頭摸著耳機線,“所以她要是真上臺唱歌……”
“我覺得——全班得集體閉嘴。”劉小利打了個響指,“她要是開嗓,估計王昭都得沉默五秒。”
“但她沒唱?!标悩涞卣f,語氣輕得像風,但劉小利聽出來了失落。
“是啊,她沒唱?!眲⑿±麌@了口氣,“所以我們這節音樂課,算是差了點尾音。”
兩人默默走向教學樓。
而就在教學樓三樓的窗邊,喬伊正倚著欄桿看著他們。手指轉著一盤老磁帶,那是她來這所學校之前,就帶著的。
她沒唱。
不是沒準備。
是她知道——那首屬于她的歌,還沒到響起的時候。
——————————————————————————————————
【2045年·喬伊訪談·音樂課與“再少年”】
“其實啊,‘音樂課’那一段,我改了十幾次?!?/p>
我剛提到那章,忍不住自曝,“刪過一整稿,重寫七八遍,最后交稿前還在猶豫——要不要干脆拿掉?”
喬伊笑著歪頭:“為什么?”
“你想啊,”我說,“幾個高中生,在一節音樂課上唱幾首老歌,頂多彼此斗點氣氛,最后一個人唱得全班安靜。這……這有啥好寫的?”
“每天的校園,不都是這樣的‘小舞臺’嗎?”
我頓了一下,“可我又想了想,還是留下了?!?/p>
喬伊沒接話,只是輕輕點了點頭,等我繼續。
“不是因為這段多特別,也不是因為戲劇性有多強,”我頓了頓,“是因為——在那個什么都被盯著的年代,音樂課,是少數能‘喘口氣’的地方?!?/p>
“你記得嗎?”我問她。
她輕輕一笑:“當然記得?!?/p>
“課表上最輕松的兩個字,不是‘自習’,不是‘衛生’,而是‘音樂’?!?/p>
“那節課可以坐著聽歌,哪怕是《茉莉花》《童年》也好?!?/p>
“可以傳紙條、可以偷偷在課本角畫小譜號?!?/p>
“甚至可以唱你喜歡的副歌一句。就一句,也很滿足。”
我看著她笑意微漾的臉,忽然覺得,自己那些執念,也有了回應。
“而且啊,”我接著說,“說實話,從小學到大學,音樂老師基本都是我心里最溫柔的一類人?!?/p>
“穿長裙,說起《梁?!费劬?,彈琴時指尖像發光?!?/p>
“她們一句‘大家跟我一起唱’,勝過班主任的‘交作業了’?!?/p>
喬伊低聲笑了一下。
我繼續說:“所以后來我想通了,青春沒有音樂,就不完整?!?/p>
我忽然想到什么,停頓了下。
“你知道嗎,我寫那一段時,還特地加了《挪威的森林》?!?/p>
“其實我是2003年才第一次聽說這首歌?!?/p>
喬伊挑眉:“是因為——某個女生?”
我被她點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挺喜歡我,我知道??晌夷菚r候呆得很?!?/p>
“她說她喜歡一首歌,叫《挪威的森林》?!?/p>
“我心想,這什么歌名???森林?還挪威的?”
“結果你猜怎么著?我當時沒當回事。那時候我喜歡周杰倫、信樂團,林俊杰剛出道,哪聽得進這種調調?”
“結果呢?”喬伊問。
我輕輕嘆了口氣。
“一直到2020年某個下午,我在咖啡館無意聽到那首歌的前奏——‘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啊……’”
“我當場就愣了。”
“那一刻我腦子里浮現的不是旋律,是她?!?/p>
“是她坐在課桌邊,托著腮幫子,輕聲說話的樣子。”
“不是漂亮,是安靜?!?/p>
“不是熱烈,是淡淡的喜歡。”
我轉頭看她,“你說,這首歌,到底該不該出現在那段‘音樂課’里?”
喬伊望著我,認真道:
“當然該?!?/p>
“不是為了劇情,是為了紀念?!?/p>
“紀念那些我們沒有好好珍惜、卻怎么都忘不掉的人和歌?!?/p>
“如果你也有一首‘后來才聽懂’的歌,就該寫進青春里?!?/p>
“因為——青春不止有數學公式,還有副歌。”
我點頭,心里輕輕動了一下。
“哪怕幾十年后不再唱了,只要旋律一響,眼角發酸……那就是你曾經認真喜歡過的證據?!?/p>
我望著她,“那你說,《童年》《信仰》《OneByOne》這些老歌,到底算什么?”
她想了想,說:“算背景音樂。”
“是青春的聲音坐標?!?/p>
“哪怕它們再老、再土、再不上排行榜,只要你聽到一句,就能立刻跳回那時候的心情?!?/p>
她輕輕念出:“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念……”
“就這一句,能把人拽回整個學生時代?!?/p>
我低聲道:“但讓我記最久的,不是旋律?!?/p>
“是那句——‘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許我再少年?!?/p>
喬伊沉默了一下,像被這句話拉回了某一頁發黃的日記。
“你知道‘再少年’的意思嗎?”我問她。
“不是回到過去。”
“而是——重新擁有那時候的心跳、勇氣、愣頭青,還有不講道理的喜歡?!?/p>
“哪怕一次也好?!?/p>
她看著我,輕輕笑了一下。
“那你知道馬星遙為什么選《童年》嗎?”
我搖頭。
“因為他是全班最‘冷’的,也是最‘碎’的那個。”
“表面高冷,心里軟得像粉筆灰?!?/p>
“他成績好,人也帥,可沒人知道——他連‘再少年’的資格都覺得自己沒有。”
“他唱那首歌,不是懷舊?!?/p>
“是認輸?!?/p>
“他在用那首所有人都熟的歌,偷偷告訴世界一句話——”
“其實,我也想,再少年一次。”
“那首《信仰》呢?”我問喬伊。
“王昭為什么選它?”
她沒立刻回答,只是看向窗外,眼神柔下來了一點。
“你記得它的副歌嗎?”她輕聲說。
“我那么多遺憾,那么多期盼,你知道嗎?”
“那不是唱給誰的?!?/p>
“是一個女孩對自己說的話?!?/p>
我安靜地聽著,不敢打斷。
“她不是為了贏才唱的。她也不是想搶主角的位置。”喬伊繼續。
“她只是想證明,她也可以站在光底下?!?/p>
“就算她今天輸掉了你,她也不會丟掉自己?!?/p>
我低聲補了一句:“所以那不是較量,是自證?!?/p>
她點點頭:“是啊。是一種站上去、唱出來、哪怕只有三分鐘也要讓全班聽見自己的方式。”
我忍不住問:“那《OnebyOne》呢?”
她笑了一下:“你還記得那節音樂課?”
我說:“記得?!?/p>
“那是王昭第一次在全班面前彈琴?!?/p>
“沒有炫技,也不是試探。”
“她只是想用一首歌,告訴張芳、告訴喬伊、告訴全班——她的戰場不在爭吵,不在段子,不在人群。”
“她的戰場,在旋律里。”
我輕輕重復了一句:“她的戰場,在旋律里?!?/p>
喬伊點點頭:“她彈的那段《OnebyOne》,就像Ω系統在對我們青春輕聲說的一句話——”
“你們一個個來,我一個個看?!?/p>
“聽起來像觀察,”我說,“但好像也帶點溫柔?!?/p>
“是啊?!眴桃恋恍?。
“你說,Ω系統到底想干嘛?解決‘再少年’的問題?還是只是記錄?”
“我也不知道?!?/p>
她低頭看了看腕上的表,又抬頭看著我,眼神忽然清晰起來。
“可能它根本不關心人類的情緒,它只是——觀察。”
我靠在椅背,低聲說:“但它至少聽見了,那個晚上,陳樹唱《挪威的森林》的時候?!?/p>
“他不是為了打動誰。”喬伊答。
“是為了打破那個從沒人注意過的自己?!?/p>
我看著她:“所以你說,它記錄了什么?”
“它什么都記錄了?!彼蛔忠痪涞卣f。
“歌聲、電流、球場汗水、你說‘再見’的那句話,甚至你心跳突然加快的那一秒?!?/p>
我忍不住問:“那它……會不會想還我們一個‘少年’?”
她輕輕搖頭,眼神卻溫柔得像翻過一頁舊書:
“也許不會?!?/p>
“但它會問你一句——你還記得你是怎么,一步步走進現在的嗎?”
我沉默了一下。
“所以這些歌,是?”
喬伊把茶杯放下,很輕地說:
“是我們那時候,活下來的配樂?!?/p>
“哪怕看起來荒唐、俗氣、不合時宜,但它們都真實存在過?!?/p>
我點點頭,卻突然想起了一個人。
“你還記得咱們的音樂老師嗎?”
喬伊眼睛亮了一下:“當然記得?!?/p>
“穿長裙,頭發總是松松地挽著。”
“她進教室時高跟鞋踩在木地板上會‘噠噠’響,喜歡在陽光午后彈一段沒人聽懂的琴曲?!?/p>
我笑:“她講視唱練耳的時候我們都快睡著了,還非得讓我們記住《歡樂頌》是誰寫的?!?/p>
“那時候我們都覺得音樂課就是摸魚時間?!?/p>
“寫情書、換磁帶、偷偷背化學公式……”
“但后來才知道,”喬伊輕聲接道,“有些歌,一聽,就是一輩子?!?/p>
我嘆了口氣:“我們不是在聽旋律?!?/p>
“是在聽當年的自己——那個聽歌的時候還不懂事的自己。”
“對?!眴桃咙c頭,“你記得的不是旋律,是陽光照在你桌面上的倒影,是那節課你偷偷畫的小星星,是她托著腮說‘這首歌好聽’的樣子?!?/p>
我抬頭看她:“可現在,孩子們還學唱歌嗎?”
她收回目光,輕輕搖了搖頭。
“音樂課被合并成‘創意素質模塊’了,美術課也變成了‘視覺邏輯實驗’。詩詞鑒賞得交‘AI生成對比分析’。”
“我看到三歲孩子在寫代碼,五歲能搭建模塊算法,但他們聽不懂《月光曲》為什么讓人心疼,分不出《送別》和《魯冰花》哪個更讓人想家。”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她輕聲說,“是我們的世界,走得太快了。”
“城市沒有夜晚,只有灰光;人們不打電話,只推送??萍硷w了起來,人心卻空了下來?!?/p>
“我們發明了量子網絡、Ω裝置、亞時空同步……但我們沒再發明一首歌?!?/p>
她看向我,像在問,也像在提醒:
“你說,如果沒有音樂,人類的歷史能完整嗎?”
“如果沒有美術,人類能理解‘存在’是什么嗎?”
“沒有科技,人類是落后?!?/p>
“但沒有音樂——人類,是沒有靈魂?!?/p>
我久久沒有出聲。
最后,她輕輕地說:
“Ω系統到底是什么,我們也許永遠說不清?!?/p>
“但我有時候懷疑——它不是來解決穿越問題的?!?/p>
“它是來觀察文明的‘沉默處’。”
“而音樂,就是沉默中的回聲?!?/p>
她看著我,笑了。
“所以啊,如果你還在聽歌——哪怕是老歌、磁帶、MP3,哪怕歌詞你早背不住,旋律也早不新。”
“別覺得幼稚、俗氣、過時。”
“你聽的,不是旋律?!?/p>
“你聽的,是——那個你,還活著?!?/p>
有讀者問我:“你真的是來自2045年嗎?”沒錯,我和喬伊,確實來自同一個時代。
這部作品,就是在她的講述中一點一點拼出來的。她講,我寫。每寫完一章,我們都會坐下來一起討論。
有時候,她看著屏幕,輕輕搖頭說:“再好的小說,也還原不了當時的真實?!?/p>
所以你會發現,某些章節后,我會補上一些注釋、回憶片段,甚至直接插入她的話——
那是她補充的細節,也是那些無法被文字完全復刻的部分。
因為她經歷過,我只是記錄者。
我盡力把每一頁都寫得準確,但有些東西,必須由她的聲音親自講出。
只有那樣,讀者才能更完整地看見:那段青春,那場命運裂縫的真正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