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還掛在草葉上,小滿已經(jīng)蹲在菜地里觀察她種下的小蔥。七天前埋下的蔥頭冒出了嫩綠的尖芽,像一排排小小的旗幟宣告著她的首次農(nóng)耕勝利。
“長得不錯嘛!“劉嬸的大嗓門從背后傳來。她彎腰檢查蔥苗,“就是間距有點近,再大些該擠了。“
小滿拍掉手上的泥土,“我太貪心,每個坑都放了兩顆。“
“正常正常,“劉嬸爽朗地笑著,“我第一年種地,土豆埋得能挖出個地道來!“
今天的農(nóng)耕課是搭豆角架。劉嬸動作麻利地把竹竿插成三角架,小滿模仿著,卻總也綁不緊那看似簡單的結(jié)。
“手腕要這樣轉(zhuǎn),“劉嬸握住她的手示范,“對,一繞一拉...“
陽光漸漸毒辣起來,小滿的后背濕了一片。汗水滑進眼睛,她用手背去擦,卻在臉上留下一道泥痕。劉嬸哈哈大笑,遞來一條繡著向日葵的手帕。
“歇會兒吧,我去拿酸梅湯。“
小滿坐在田埂上,看著自己沾滿泥土的手掌。指甲縫里嵌著洗不凈的褐色,指腹磨出了薄繭。這雙手曾經(jīng)能在一小時內(nèi)完成五十頁PPT,現(xiàn)在卻連個菜架都搭不好,可心里的滿足感是辦公室里從未有過的。
劉嬸端著兩個搪瓷杯回來,杯壁凝結(jié)著水珠。“自家腌的梅子,解暑最好。“
酸梅湯入口,酸甜中帶著淡淡的草藥香,瞬間驅(qū)散了暑氣。小滿忍不住發(fā)出滿足的嘆息。
“劉嬸,您一直住在村里嗎?“
“可不是嘛,“劉嬸眼睛瞇成一條縫,“嫁過來三十多年了。年輕時也想去城里闖闖,老李不讓。“她的語氣里沒有埋怨,反而透著種踏實的幸福。
“后悔嗎?“
劉嬸思考了一會兒,“有時候看見電視里高樓大廈,也會想那是什么光景。可每次去縣城回來,看見自家煙囪冒煙,心里就踏實。“她指著遠處的山巒,“就像那老松樹,挪了地方反倒活不成了。“
小滿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山脊上一棵姿態(tài)奇崛的松樹孤傲地立著,樹皮皸裂如龍鱗,卻郁郁蔥蔥。
下午小滿決定整理外婆的臥室。這個房間她一直不敢輕易觸碰,仿佛隨時會驚擾沉睡的記憶。衣柜里掛著幾件素色旗袍,散發(fā)著淡淡的樟腦味。她小心撫過那些細膩的布料,想象外婆穿著它們站在講臺上的樣子。
床頭柜抽屜里放著針線盒、老花鏡和一本《唐詩三百首》。當小滿檢查抽屜背面時,一塊松動的木板引起了她的注意。輕輕一推,暗格露了出來——里面躺著一把銅鑰匙。
心跳陡然加速,小滿想起書房那個上鎖的木盒。鑰匙插入鎖孔的瞬間,她屏住了呼吸。
盒子里是一疊泛黃的信件和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輕女子無疑是外婆,穿著素雅旗袍站在校門口;她身旁的高個子男人戴著圓框眼鏡,手拿地質(zhì)錘,笑容靦腆。信件按照日期整齊排列,最早的一封郵戳是1962年。
“蘭君同志:野外考察歸來,在縣郵局驚喜收到你的來信。關(guān)于花崗巖風化形態(tài)的問題很有見地...“
小滿盤腿坐在地上,一封封讀下去。信中的地質(zhì)學(xué)家徐明遠與外婆討論巖石構(gòu)造、詩詞歌賦,字里行間透著超越時代的默契。在1965年的一封信中,徐明遠寫道:“組織上安排我去西北地質(zhì)隊,此去經(jīng)年。那首《雨巷》我會記得,就像記得初見時你發(fā)間的桂花香。“
最后一封信寫于1966年春,只有寥寥數(shù)語:“蘭君,婚事已聽說了。祝你幸福。我明日赴青海,勿念。“
信封里還夾著一片壓干的桂花。
小滿把信件貼在心口,窗外不知何時下起了雨,敲打著梨樹葉沙沙作響。她從未聽外婆提起過這段往事,記憶中外公是個嚴肅的數(shù)學(xué)老師,早在她出生前就已離世。
雨越下越大,小滿突然想起晾在院里的被單。她沖出去搶救時已經(jīng)晚了,被單濕漉漉地滴著水。正手忙腳亂時,豆大的雨點劈頭蓋臉砸下來,瞬間把她淋成了落湯雞。
小滿站在原地,突然笑出聲來。雨水順著發(fā)梢流進脖子,昂貴的真絲襯衫緊貼在身上,她卻感到一種奇特的解脫。就像小時候踩水坑玩被外婆責備時,那種單純的快樂。
換上干衣服,小滿煮了姜茶,坐在窗前繼續(xù)閱讀信件。外婆娟秀的批注出現(xiàn)在某些信件邊緣,有時是地質(zhì)術(shù)語的解釋,有時是即興的詩句。在一封討論山脈形成的長信背面,外婆抄錄了半闕《卜算子》:“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雨下了整夜。清晨,小滿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開門看見渾身濕透的陳老師,懷里緊緊抱著個帆布包。
“學(xué)校圖書室漏水,“他氣喘吁吁地說,“這些是最珍貴的藏書,能暫時放您這兒嗎?“
小滿連忙讓他進屋。陳老師的眼鏡上滿是水珠,白襯衫濕透貼在背上,露出瘦削的肩胛骨輪廓。她遞上干毛巾和熱茶,幫他把書籍攤在客廳晾干。
“《中國地理圖冊》《十萬個為什么》...這都是老版本啊。“小滿小心翻動著泛黃的書頁。
“六十年代的珍藏版,“陳老師擦拭著眼鏡,“整個縣城恐怕就這一套了。孩子們特別喜歡里面的插圖。“
小滿想起外婆書房里類似的書,“我那里可能有些補充資料。“
兩人撐傘回到“云棲居“書房,找出十幾本科普讀物。陳老師如獲至寶,眼睛在鏡片后閃閃發(fā)亮。“這些對山區(qū)孩子太重要了!林小姐,您愿意來學(xué)校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嗎?“
小滿下意識想拒絕,卻瞥見桌上外婆的信件。那個熱愛知識、樂于分享的外婆仿佛正注視著她。
“叫我小滿就好,“她聽見自己說,“我很樂意。“
暴雨導(dǎo)致山路塌方,陳老師回不去學(xué)校,小滿留他吃午飯。冰箱里有劉嬸送的青菜和雞蛋,她做了簡單的炒飯。陳老師吃得津津有味,連夸她手藝好。
“其實只會這幾樣,“小滿不好意思地承認,“在城里都叫外賣。“
“適應(yīng)得很快啊,“陳老師微笑,“我剛來時不認識韭菜和麥苗,被學(xué)生笑話了半年。“
他們聊起各自的城市生活。陳老師曾在省重點中學(xué)教書,兩年前主動申請調(diào)回家鄉(xiāng)。“大城市不缺好老師,可這些山里孩子...“他沒說完,但小滿懂了。
雨停已是第三天。小滿隨陳老師去村小學(xué),第一次見到了那群眼睛亮晶晶的孩子。他們圍著她問“地鐵是不是地下的火車““高樓真的能碰到云嗎“,問題天真直率,讓小滿想起自己早已遺忘的好奇心。
圖書室確實一片狼藉,天花板漏雨泡壞了幾排書架。小滿擼起袖子幫忙整理,不知不覺忙到日落。回程時,幾個住得近的孩子非要送她,一路嘰嘰喳喳像群小山雀。
“老師老師,“扎羊角辮的小女孩拉住她手,“你會留下來教我們嗎?“
小滿不知如何回答。小女孩的手心溫暖粗糙,指甲縫里還有泥土——就像她自己的手現(xiàn)在這樣。
當晚,小滿在日記本上寫道:“今天握到了一雙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的手。多么奇妙,這雙手現(xiàn)在沾著泥土和蠟筆色。“
周末的讀書會在村委會舉行,來了二十多個村民。小滿原本只是旁聽,但當陳老師朗誦徐志摩的詩時,她鼓起勇氣分享了外婆信件里的一首小詩。讀完后,角落里的老張頭悄悄抹了抹眼睛。
“老張,“散會后劉嬸小聲解釋,“他年輕時在地質(zhì)隊干過。“
回程路上,小滿問老張頭是否認識徐明遠。老人沉默許久才說:“好技術(shù)員,后來在青海出了事。“再不肯多說一個字。
這個夜晚,小滿夢見外婆和那個戴眼鏡的年輕人站在梨樹下說話,醒來時枕巾濕了一片。
第二天,一個意外訪客打破了山居的寧靜。前同事小林頂著烈日站在院門口,名牌套裝和高跟鞋與周遭格格不入。
“老大讓我務(wù)必把你請回去,“她遞上精致的禮盒,“那個文旅項目客戶只認你。“
盒子里是她最愛的那家甜品店的拿破侖蛋糕,奶油已經(jīng)開始融化。小滿泡了茶,聽小林講述她離開后公司的混亂:重要數(shù)據(jù)找不到,客戶不滿意新方案,團隊加班到凌晨...
“陳總說薪資可以再談,“小林環(huán)顧簡陋的屋子,“你該不會真要在這當農(nóng)婦吧?“
小滿望向窗外的梨樹,那里有只知更鳥正在筑巢。“我在這里很好。“
“好?“小林夸張地挑眉,“沒外賣沒快遞,連個像樣的商場都沒有!“
傍晚送走小林,小滿赤腳走在田埂上,讓冰涼的泥土從腳趾間溢出。青蛙開始夜鳴,螢火蟲在草叢間明滅。她深深吸氣,肺里充滿稻苗的清香。
手機在這時響起。母親的聲音透過電波傳來,尖銳依舊:“你王阿姨說同事去找你了?多好的機會!別任性了,趕緊回城!“
“媽,我想再待一段時間。“
“待什么待!三十歲的人了,工作不要,婚也不結(jié),跑到山溝里種地?你外婆那是沒辦法,你也學(xué)她?“
小滿突然想起信件中外婆被迫接受的“婚事“,胸口一陣刺痛。“外婆當年...“
“你少提她!“母親聲音突然拔高,“要不是她那些書啊信啊的,你爸也不會——“話戛然而止。
通話不歡而散。小滿坐在井臺邊,月光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長。手機屏幕亮起,是陳總發(fā)來的郵件:優(yōu)厚的返聘條件,項目分紅,甚至還有“彈性工作制“的承諾。
遠處傳來孩子們的笑聲,他們舉著自制的燈籠在田埂上奔跑,像一串流動的星光。小滿想起白天那個羊角辮女孩的問題:“你會留下來教我們嗎?“
夜風吹動梨樹葉,沙沙,沙沙,像外婆的輕聲細語。小滿抬頭望著滿天星斗,第一次感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每條路都通向未知的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