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BJ裹挾著未散的暑氣,夏霞拖著行李箱站在清華大學門前,指腹無意識摩挲著錄取通知書燙金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字樣。三年前那個暴雨傾盆的夜晚仿佛還在眼前,而此刻梧桐葉沙沙作響,將陽光篩成細碎的金箔。
“同學,需要幫忙嗎?”熟悉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夏霞轉身時,楊陽的影子已經(jīng)籠罩過來,深藍色的清華研究生服袖口沾著機油——和初見時一模一樣的細節(jié)。他接過她的行李,金屬腕表擦過她手背,帶著體溫的涼意。
“怎么不提前說?”他的聲音帶著埋怨,卻在看到她無名指上始終戴著的銀戒指時,眼底泛起溫柔的漣漪。夏霞低頭輕笑,行李箱側袋露出半截《物理化學》教材,正是楊陽曾在扉頁寫滿批注的那本。
兩人合租的公寓在學校附近的老小區(qū),推窗就能望見圖書館的尖頂。楊陽收拾書桌時,從抽屜深處翻出個鐵盒,里面整整齊齊碼著夏霞寄來的膠片——春櫻、夏雨、秋葉、冬雪,每張背面都寫著他用公式寫成的回信。“現(xiàn)在終于不用隔著信封解題了。”他將膠片按順序排列,拼成一道跨越三年的時光軸。
實驗室的日子充實而忙碌。楊陽的課題組研究新型超導材料,夏霞則專注于綠色催化工藝,兩人的實驗樓只隔了條紫藤長廊。午休時,夏霞總能在咖啡廳角落找到伏案推導公式的楊陽,他的草稿紙邊緣永遠畫著小太陽,或是歪歪扭扭的簡筆畫小人。
某個加班的深夜,夏霞被催化效率數(shù)據(jù)折磨得焦頭爛額。實驗室的門被輕輕推開,楊陽抱著電腦和一堆文獻走進來,發(fā)梢還沾著夜露:“試試把電磁感應原理融入反應模型?”他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動,代碼與化學方程式交織成奇妙的圖譜,窗外的月光爬上他的側臉,和記憶里那個講題的少年漸漸重合。
周末的圖書館成了他們的專屬天地。夏霞總在化學區(qū)找資料,一抬頭就能看見斜對角物理區(qū)的楊陽。有時他會悄悄遞來張字條,寫著“三點鐘方向,穿粉色衛(wèi)衣的女生拿錯了你的《高等有機化學》”;有時則是夾著櫻花書簽的文獻,書簽背面寫著“等實驗結束,帶你去真正的天文臺”。
元旦前夜,楊陽神秘兮兮地將夏霞帶到學校天文臺。穹頂緩緩打開,璀璨銀河傾瀉而下,比記憶里的更加清晰。“看,這是我們約定的星空。”他握住她的手,把一枚新戒指套上她的無名指——這次是用真正的隕鐵打造,戒面刻著他們名字的縮寫,還有“∞”符號纏繞的化學與物理公式。
“夏霞,這次換我問你。”楊陽單膝跪地,眼里倒映著整個宇宙的星光,“畢業(yè)后,要不要和我一起解開人生這道終極方程式?”夏霞的淚水滴落在他手背上,卻笑著點頭,身后的銀河見證著,那些跨越光年的思念,終于在這一刻匯聚成永恒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