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前詩】
琉璃盞映鴛鴦譜,冰裂紋藏血淚書。
十二玉奴弦上語,半闕驚破舊時廬。
未時三刻的日頭斜斜掠過衛(wèi)國公府鎏金匾額,薛瑾踩著滿地槐花影往梨香院去。昨日老太君特特囑咐:“十二玉奴新排了《敕勒歌》,懷玉且替為娘掌掌眼。“她指尖摩挲著袖中九節(jié)鞭暗紋,想起三日前賬房送來的那本蹊蹺的《戲班采買簿》。
梨香院飛檐下懸著十八盞六角宮燈,此刻未點燭火,倒被日頭照得通透如水晶宮。薛瑾剛跨過月洞門,忽聞得一陣清越笛音破空而來,驚起檐角銅鈴叮咚。但見水榭中央,十二名伶人皆著素色寬袍,云卿執(zhí)玉笛立于青石臺,眼角朱砂痣在日頭下灼灼如血。
“女帝西巡陰山下——“云卿開口時,薛瑾呼吸一滯。那嗓音分明是淬了冰的刀鋒,偏生裹著江南三月的杏花雨。他腕間銀鈴隨動作輕響,白玉面具在光影交錯間忽明忽暗,恍若太虛幻境里走失的仙君。
忽有雀兒撲棱棱掠過水面,薛瑾下意識按住腰間鞭柄。這一按,卻觸到塊溫潤物什——原是晨起時老太君塞給她的翡翠扳指,內壁刻著“薛門家徽·玄武踏浪“。
“姑娘當心!“身后小廝驚呼未落,薛瑾已旋身避開飛濺的水花。原是云卿笛尾掃過青瓷缸,驚得里頭養(yǎng)的錦鯉亂竄。他轉身致歉時,薛瑾瞥見他袖口金線繡著的暗紋——竟是前朝御用的纏枝蓮。
待戲文唱罷,薛瑾正要喚管事問話,卻見東角門處人影晃動。貴妾柳氏的貼身小廝捧著檀木匣匆匆而過,匣中隱約露出冰裂紋瓷器的青白釉色。薛瑾眸色一沉,這冰裂紋瓷器上月剛在賬房支了三百兩銀,說是要燒制“歲寒三友“屏風,怎的今日就出現在內宅?
是夜,薛瑾換作玄色箭袖,翻墻潛入賬房。燭火將她的影子投在斑駁的影壁墻上,恰似猛獸潛行。她輕車熟路摸到暗格,卻見昨日放著的《鹽引登記冊》不翼而飛,唯余半片殘破的冰裂紋瓷片,釉面裂痕里凝著暗紅血跡。
“姑娘在找這個?“清冷嗓音自梁上傳來。薛瑾旋身鞭出,九節(jié)鋼鞭纏住來人腳踝,卻見云卿倒吊在梁間,手中正把玩著那本失蹤的冊子。月光透過窗欞落在他白玉面具上,那半片鴛鴦玉佩從領口滑出,在暗夜里泛著幽光。
薛瑾正要發(fā)力,忽聽得外間腳步紛沓。“是王夫人房里的趙嬤嬤。“云卿輕笑,翻身落地時已將冊子塞入她懷中,“姑娘且看第三十二頁,癸未年八月十五的鹽引批文。“
話音未落,賬房門已被人推開。薛瑾閃身躲進多寶閣后,卻見云卿施施然坐在案前,執(zhí)起狼毫在賬本上勾畫。趙嬤嬤舉著燈籠進來,見是他,笑罵道:“小祖宗怎的還在此?大姑娘正滿府找那本《牡丹亭》曲譜呢。“
“嬤嬤瞧這個。“云卿提筆在紙上寫下“柳暗花明“四字,筆鋒凌厲如刀刻,“適才在二姑娘房中瞧見,倒像是前朝張大家的飛白體。“
趙嬤嬤臉色驟變,燈籠險些落地。薛瑾趁機翻開冊子,第三十二頁上赫然蓋著“鹽鐵司朱紅大印“,而領鹽人名諱處,竟被墨汁洇得模糊,隱約可見“柳“字輪廓。
待人聲漸遠,薛瑾從暗處步出,九節(jié)鞭抵住云卿咽喉:“你究竟是誰?“
“姑娘不如先看看這個。“云卿指尖點在賬冊某處,薛瑾湊近細看,只見“漕運船只“欄下,某艘官船編號與她生母遺物中的《海運圖志》所載分毫不差。
窗外忽起夜風,吹得案上冰裂紋瓷器叮當作響。薛瑾正要再問,卻見云卿袖中滑出半片鴛鴦玉佩,與她腰間那半片嚴絲合縫。
“三十年前,家父押運的正是這艘船。“云卿摘下面具,左頰疤痕在月光下宛如蜈蚣,“而燒毀鹽引檔案的真兇,此刻正在西跨院賞玩新得的冰裂紋梅瓶。“
薛瑾攥緊玉佩,想起今日在柳氏房中見到的密信殘角,上頭墨跡未干:“……必除薛氏長女……鹽引案發(fā)……“
子時的梆子聲遙遙傳來,云卿重新戴上面具,將一包藥粉塞進她掌心:“明日王夫人要給三姑娘送燕窩,姑娘可記得提醒廚房,銀耳需得用天山雪水發(fā)泡。“
薛瑾望著他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忽然明白老太君為何要在壽宴前特特讓她看那扇翡翠屏風——十二釵判詞里,屬“正冊第四“的冰裂紋瓷盞,此刻正在她袖中發(fā)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