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政務,盧無風就去瞧安陵容。
甫一入內,炭火的暖熱熏得人后腦沉沉,不得呼吸,往內走了三四步,才緩過來些勁兒,這時身上已大暖,減退不少寒冷。
剛入冬,安陵容就將長揚宮重新布置了一番。
花梨木八方罩奢麗典雅,淡褐色透雕花草紋,罩下一片湖水青碧的紗簾,金鉤別起,露出對面墻上的深藍插瓶,瓶中斜倚數枝含苞待放的蠟梅,清雅脫俗,暗香浮動。
臨南是一排寬大的支摘窗,窗欞并非北地常見的方正幾何,而是雕著細密的冰裂紋和纏枝蓮紋,糊著輕薄的明瓦透進柔和朦朧的天光。
窗下一條長長的木矮榻,鋪著素錦軟墊,擱著幾個蘇繡靠枕。地面也并非光可鑒人的金磚,而是鋪著打磨溫潤的深色水磨方磚,縫隙處嵌著細細的白石灰線,清爽潔凈。
家具多以黃花梨,雞翅木所制,線條流暢秀美。一張小巧的月洞門架子床置于內側,垂著雨過天青色軟煙羅帳幔。墻是多寶格,錯落擺放著青瓷瓶,紫砂壺,竹雕筆筒等精巧雅玩。一張琴案置于窗邊,上置一張焦尾古琴。
墻角高幾上,一盆虬枝盤曲的迎客松盆景與墻角的深藍插瓶呼應。
窗臺邊,一盆水仙正悄然吐蕊,幽幽香氣與炭火暖香、玉蘭清香交織。
隨處可見柔軟的織物,蘇繡的桌圍,杭綢的椅披,堆紗的燈罩,色彩多是江南水鄉偏愛的淡綠,天青,月白,藕荷色,花鳥魚蟲、山水小景的圖案細膩靈動。
東面墻上掛著一幅水墨山水,畫的正是煙雨朦朧的江南小鎮,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意境悠遠。畫旁懸著一副對聯,“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墨跡清雅飄逸。
“皇上今日批折子到這般時辰,今日是上元佳節,又添了幾分寒氣,可要吃碗湯圓暖暖身子”?
聲音柔婉清甜,帶著江南水鄉特有的吳儂軟語韻味。
安陵容原本正坐在窗邊矮榻上,低頭專注地繡著一方帕子,蔥白玉指翻飛,針線靈動。
見到盧無風立馬放下了帕子,
盧無風已踱步進來,解了大警遞給侍立在側的宮女,目光落在安陵容的身上,緊繃了一日的眉宇不自覺地松緩下來。他走到矮榻另一側的圈椅。
“嗯,也好”。
盧無風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更多的是放松后的溫煦,
“你這屋里,炭盆燒得足,加上這湯圓的香氣,倒真把外面的風雪寒氣都隔開了”。
聞言,安陵容抬眼一笑,眼波流轉,如春水初融,
“臣妾這身子骨,比不得北地的姐妹耐寒,只好把這屋子捂得暖些,倒讓皇上見笑了”。
她放下繡繃,起身親自走到一旁的小暖爐邊。爐子上正坐著一個小小的紫砂鍋,蓋子微掀,絲絲縷縷甜蜜的桂花糖香,混著糯米的溫軟氣息彌漫開來,愈發顯得滿室溫香。
她拿起玉柄湯勺,小心地撇去浮沫,盛了一小碗潔白的湯圓出來,湯底清澈,點綴著點點金黃的糖桂花。
宮女欲上前伺候,被盧無風抬手止住。安陵容將溫熱的甜白瓷碗捧到盧無風面前的小幾上,
“皇上嘗嘗,是臣妾家鄉的芝麻餡兒。用的是從江南運來的糯米粉,芝麻也是新磨的。這糖桂花,是父親托人送進來的,總舍不得吃完”。
盧無風拿起調羹,舀起一顆圓潤小巧的湯圓。碗中熱氣氤氳,模糊了他眼前一絲銳利,只余下暖閣中的溫寧。
他看向安陵容,她正含笑望著他,眼中映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鄉愁。
“好香”。
盧無風嘗了一口,軟糯香甜,滿口生津,驅散了最后一點寒意,
“這糯米粉的確細膩,芝麻餡也香甜不膩。你心思巧,連一碗湯圓都透著那邊的精細心思”。
他頓了頓,看著碗中漂浮的桂花,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家了”?
安陵容在他身邊坐下,依偎在他臂膀旁,聲音微低,帶著一絲軟糯的鼻音:
“有皇上在的地方,便是臣妾的歸處。只是……聞到這桂花香,不免想起老家元宵節時,滿城的燈火和河上的畫舫笙歌”。
她抬眼,眼中水光瀲滟,
“不過,此刻能伴著皇上,在這暖閣中吃一碗家鄉味的湯圓,才是人間至味”。
這暖閣之內靜謐安然,如同被江南煙雨滑柔包裹的一方天地。盧無風放下碗,輕輕握住安陵容微涼的手,目光落在窗外朦朧們了月色中。
“你是江南人,獨在異鄉,自是想家的,朕己命人將你母親接來,這樣你就不用想家了”。
“真的”?
安陵容欣喜異常。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失態了。
“自是真的,宮妃有孕,母親可入宮陪伴,你的母親遠在江南,早一點接來,也無礙”。
“臣妾多謝皇上”,
安陵容沖著盧無風調皮一拜,隨后命人將剛繡好的肚兜,拿過來。
盧無風接過來一看,底色是溫潤柔和的杏子黃。這并非鮮亮的明黃,而是如同熟透杏子剝開果肉般的色澤,帶著淺淺的橘粉調,含蓄溫暖,透著江南水鄉的溫婉與細膩,也契合嬰孩肌膚的嬌嫩感。
主色是濃郁飽滿的赤石榴紅,如同熟裂石榴籽迸發的艷麗與生機,象征著多子多福、生命力旺盛。在杏子黃的映襯下分外鮮明喜慶。
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曲折的回廊一角,亭亭玉立的荷花與蓮葉,依依垂柳,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屋舍遠景等。
還有眾多姿態各異,憨態可掬的嬰童形象。他們三五成群,嬉戲于江南園林景致之中。放風箏,踢毽子,捉迷藏,斗蟋蟀,滾鐵環,抱鯉魚,搖撥浪鼓,玩風車等。動作夸張可愛,表情天真爛漫。
有的孩子手持蓮蓬,石榴,佛手,如意,蝙蝠,葫蘆等象征物。
兩個人興致勃勃的討論,直到李長來請,說宮宴已準備好,這才作罷。
到了二月里,天也漸漸長了。甄嬛整日無事,便在太后宮中服侍,為她抄錄佛經。冬寒尚未退去,殿外樹木枝條上積著厚厚的殘雪,常常能聽見樹枝斷裂的輕微聲響。
“禮佛之人都用檀香,說不上喜歡不喜歡”。
朱成璧微微舉眸看向甄嬛,
“后宮嬪妃年輕,倒是甚少用此沉郁之香”。
“臣妾有時點來靜一靜心,倒比安息香好”。
“不錯。人生難免有不如意事,你懂得排遣就好。
你這字倒是娟秀,只是還缺了幾分大氣。不過也算得上好的了,終究是年紀還輕些的緣故”。
盧無風來見朱成璧,聽說甄嬛在此,便站在窗邊沒有進去。
“皇后的字很好呢,可以雙手同書”。
“梅花香自苦寒來。再好的字也要花功夫下去慢慢地練出來,絕不是一朝一夕所得。皇后每日練字下的功夫不少”。
朱成璧輕輕一嘆,
“可惜,是個無福的”。
盧無風沖著李長一招手,帶著人退出了朱成璧的寢宮。
朱宜修雖然也是朱家的姑娘,可盧無風卻知道朱成璧很不喜歡她。
可朱成璧為什么那么喜歡甄嬛呢?這讓盧無風覺得很奇怪?
其實不止朱成碧,宮里的許多嬪妃都很喜歡甄嬛。甄嬛就像千年難得一遇的寶劍一樣,很多人都想擁有它。
當然,宮里許多妃嬪也是很不喜歡甄嬛的,但那些都是位份很低的這后宮嬪妃。高嬪位的妃嬪沒有不喜歡甄嬛的。
盧無風越來越覺得甄嬛這個姑娘有點奇怪,李長戰戰兢兢的跟在盧無風的身后,只是一個低頭,就見盧無風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京城的二月,雖然還帶著幾分料峭的春寒,但那寒意中已悄然孕育著生機。晨曦初照,青石板路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霜花,晶瑩剔透,宛如細碎的銀紗鋪陳開來,給皇城平添了幾分靜謐與清冷之美。
皇城內,紅墻金瓦在晨光中更顯莊重輝煌,宮門兩側,蒼翠的松柏挺立,似乎也在默默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御花園中,雖然大部分花卉仍沉睡于冬日的余韻之中,但已有幾枝耐寒的梅花悄然綻放,點點嫣紅在枝頭跳躍,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預告著春天的腳步已近。
宮人們穿梭于廊檐之下,忙碌而有序,他們或手持掃帚,輕輕拂去石階上的薄霜?;蚺踔癄t,為各宮各殿送去絲絲暖意。
偶爾,一陣輕風吹過,卷起幾片落葉,在空中旋轉飄落,更添了幾分春意盎然的氛圍。
而那高高在上的金殿,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金碧輝煌,仿佛整個春天的希望與夢想都凝聚于此。
二月的皇宮,雖寒意未消,但春信已至,萬物復蘇,預示著又一個繁華盛世的開啟。
儀元殿內靜悄悄的,宮人們屏氣凝神,端著木盒躬著身。
盧無風站在前方,朝木盒內的首飾看去,方壺集瑞邊花,以銀鎏金為底,累絲工藝精巧勾勒出傳說中的方壺仙山輪廓,山間祥云繚繞。花體則以微鑲的各色寶石(如碧璽、松石、珊瑚)點綴,模擬仙山上的奇花異草與靈芝仙葩。花瓣邊緣細密鑲嵌著米珠,仿佛凝聚了仙境的瑞露霞光,整體玲瓏精巧,常作為主簪旁的陪襯邊花,寓意祥瑞匯聚,福地洞天。
盧無風端詳了一會,想了一會,讓人給端妃送去。
而瑤池清供邊花,主體采用點翠工藝,呈現出深邃如瑤池之水的湛藍色。其上以極細的金絲盤繞出蓮蓬、蓮葉與含苞待放的水仙輪廓。蓮蓬嵌以溫潤的黃玉籽粒,蓮葉脈絡分明,水仙花苞則用白玉精雕,瓣尖點染淡翠。
花枝間點綴兩三顆小珍珠,宛如瑤池清波中升騰的仙氣水珠。整體清雅脫俗,是“清供”題材的絕妙體現,用于襯托主簪,象征仙家清雅與長生。
盧無風命人送給了敬妃。
而西池獻壽簪,簪首核心是一枚飽滿圓潤、色澤橙紅的壽桃形瑪瑙或紅珊瑚,象征西王母蟠桃園仙果。
桃實周圍以累絲金線工藝塑造出翻卷的桃葉和枝蔓,葉片脈絡清晰,枝蔓柔韌靈動。
枝葉間或點綴數朵小巧玲瓏的青金石梅花,嵌以小顆珍珠代表露珠。簪身修長,寓意獻上仙桃,祝頌長壽無疆。
盧無風命人送給皇長子的生母。
萬年嵩祝簪,整體造型莊重宏偉。簪首主體是一座層巒疊嶂的山峰造型,采用青金石或墨玉雕琢,象征萬古長青的嵩山。
山體表面或以細密鏨刻表現松柏林立,或用微雕嵌玉手法表現亭臺樓閣。
山峰之上或環繞處,飛翔著以薄金片錘蝶,鏨出精細羽毛紋理的仙鶴數只,姿態各異,或引頸長鳴,或振翅盤旋。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簪桿選用珍貴沉香木或檀香木,木質溫潤,天然幽香。簪首以極細的金絲纏繞,編織成細致的枝葉形態。
枝葉中心,鑲嵌一枚上等白玉或青白玉精雕成的玉蟬,蟬翼輕薄剔透,蟬身飽滿圓,蟬眼以極小金珠點睛,栩栩如生。
玉蟬之下或枝葉間,再垂掛一兩顆圓潤光潔、大小相宜的珍珠或金珠,隨著步履輕輕搖曳,象征清高脫俗、金聲玉振。
卿云擁福簪,簪首主體是一枚透雕雕的蝙蝠圖案,蝙蝠并非孤立,而是被層層疊疊,舒卷自如的祥云所環繞。
祥云采用銀鎏金以累絲工藝或鏨刻工藝制成,線條流暢飄逸,云紋間或鑲嵌細小的藍寶石,青金石或翠,豐富色彩層次。整體寓意祥瑞云集,福氣環繞。
綠雪含芳簪,簪首造型取意于雪中綠萼梅花?;ò赀x用純凈無瑕的羊脂玉雕琢成梅瓣,梅花中心的花蕊則用細小金珠或黃玉粒鑲嵌。
最為精妙的是,花瓣邊緣或部分花瓣本身,采用顏色清雅、質地細膩的翠羽進行裝飾或覆蓋,形成“綠雪“般的視覺效果。
梅枝則以深色硬木鏨刻,整體清冷幽香,寓意高潔堅韌。
最后的這三枚簪子,盧無風命人送給了,欣妃,安陵容,恬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