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節(jié)的“煤氣罐驚魂”非但沒有澆滅“風火輪”的熱度,反而成了“草根互助,俠義江湖”的最佳廣告,人氣如烈火烹油,訂單像雪崩一樣涌來。王大錘一個人加兩個鏊子,就算24小時不吃不睡,也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的手磨出了厚繭,也磨出了更清晰的想法。
“師父,我……”王大錘找到正在悠閑喝茶的劉師傅,攤開自己磨出血泡的手掌,聲音疲憊但眼神灼灼發(fā)亮,“我一個人,扛不住了。這‘流動性’……光靠我自己跑,不夠了。我想……找人,一起跑,跑得更遠。”劉師傅嘬著牙花子,慢悠悠地翻著王大錘熬夜寫出來的、字跡歪扭卻邏輯清晰的《“風火輪”連鎖化運營草案(1.0版)》,上面畫著丑丑的組織架構(gòu)圖、中央廚房流程圖、成本核算表和“煎餅俠”品牌VI草圖(一個踩著風火輪、扛著煎餅車的Q版小人)。半晌,老頭把本子一合,渾濁的老眼里閃過一絲精光:“嗯,雛形有了,像那么回事。記住,攤子鋪大了,你的核心配方(護城河)和‘快’字訣(核心競爭力)就是命根子!不能丟!還有,管人,可比管火候難十倍!人心這鏊子,更燙手!”
有了師父的“風險投資”(主要是精神上的),王大錘開始正式招兵買馬。他第一個找的就是涼皮老張的兒子張小軍(小張),小伙子機靈手快,眼神里透著對“風火輪”傳奇的向往;又軟磨硬泡挖來了豆皮孫姐家剛大學畢業(yè)、暫時沒找到理想工作的侄女李芳(小芳),姑娘做事麻利,心細如發(fā)。他把自己的“煎餅SOP圣經(jīng)”進行了史詩級擴充,細化成圖文并茂、帶步驟分解圖、關鍵控制點(CCP)和操作視頻二維碼的《“風火輪”煎餅制作標準化操作手冊(絕密版)》,從面糊的PH值、醒發(fā)時間、到醬料刷的角度、力度、覆蓋率,精確到毫米和秒;從薄脆的厚度、炸制油溫、到折疊煎餅的三段式手法(起、承、轉(zhuǎn)、合),都要求可復制、可量化。
在一個租下的、經(jīng)過簡易改造、掛著“風火輪中央廚房(一期)”牌子的小倉庫里,王大錘化身最嚴苛的米其林教官兼車間主任。“手腕!手腕發(fā)力!不是用蠻力掄胳膊!對!這個弧度!想象你在打太極的云手,圓融流暢!但落鏟那一刻,要有少林金剛指的爆發(fā)力!三秒!必須成型!晚一秒口感就老了!”他拿著秒表,在小張和小芳身邊踱步,吼聲響徹倉庫。汗水浸透了學徒們的圍裙。
半個月魔鬼訓練后,第一批標準化“產(chǎn)品”下線。當看到小張在第一個分店(一個更規(guī)范的餐車)鏊子前,以接近自己八成的手速和九成的精準度,攤出一份醬料均勻、薄脆酥脆、折疊規(guī)整,幾乎以假亂真的“風火輪”煎餅時,王大錘拿起一個,顧不上燙,狠狠咬了一大口。薄脆在齒間發(fā)出悅耳的“咔嚓”碎裂聲,醬香濃郁醇厚,面餅柔韌帶著麥香,熱氣直沖鼻腔。他長長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他走到倉庫墻上貼著的那張“煎餅經(jīng)濟學原理”海報前,海報上劉師傅畫的卡通小人正扛著煎餅車在K線圖上狂奔,旁邊一行小字:跑得快,好世界。王大錘對著海報,嘴角揚起,喃喃道:“師父,您看,這‘流動性’……好像真的盤活了。咱們的‘煎餅指數(shù)’,該拉升了。”一個流動的煎餅帝國,雛形初現(xiàn)。